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强震动观测是获取地震地面运动最基本的手段,但其观测质量会受到观测台站周边环境的影响。本文针对不同场地条件的观测台站和附近不同高度建筑,开展建筑对观测场地地震动影响的模拟分析,探讨其对强震动观测的影响规律。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以及粘弹性边界方法,建立了8个场地-建筑体系计算模型,分别考虑了4种不同剪切波速的场地和4种不同层数的框架结构建筑,计算分析了建筑高度、观测点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对强震动观测及场地土波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强震动台站附近地面建筑的存在对观测结果将产生明显的影响,近距离建筑影响的相对误差可高达20%以上;建筑高度的变化并没有明显改变其影响程度和影响较大的地震动周期范围,但较高建筑的影响程度会随距离增加衰减速度减慢;场地土越软,周边建筑对观测带来的影响越大。建议:对于较软弱场地(土层平均剪切波速低至210m/s),强震动台站避让建筑的距离应不小于40m,对于较坚硬场地(土层平均剪切波速大于250m/s),强震动台站避让建筑的距离应不小于25m。同时还认为,如果强震动观测要求较高精度,需进一步增加避让距离,且应具体考虑建筑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强震动观测 观测台站 场地条件 建筑物影响 数值模拟
  • 简介:本文针对目前进行城市群体建筑震害预测时,在数据收集和计算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了一种简化的震害计算方法——单元破坏度指数法。同时将该计算模型嵌入到ArcView9.0的GIS平台中,并以Oracle数据库为支撑,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数据,对城市群体建筑的震害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单元破坏度指数法不仅大大简化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工作量,而且计算结果的精度同样能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与GIS相结合可以客观快速地模拟出城市群体建筑的震害程度及其空间分布。

  • 标签: 单元破坏度指数 震害预测 震害因子 群体建筑物 GIS
  • 简介:本文通过筼筜地区高层建筑基础沉降监测环的选点、埋没标志、观测、平差,得出高层建筑基础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并分析各沉降点的累计沉降、沉降速率、基础倾斜等各自特征和机制。指出各幢大楼基础沉降的最大幅度,并提出今后继续监测和防治的建议。

  • 标签: 高层建筑 沉降研究
  • 简介:安康市处于秦岭一大巴山地震亚区,是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区域。因此,加强对农村房屋建设的抗震设防指导,切实提高农村房屋抗震能力,对于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保障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农村建筑物 抗震设防 安康市 中强地震 可持续发展 活动区域
  • 简介:总结国内外大量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得知两条重要事实,一是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二是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灾难,它可以在几十秒钟内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导致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死亡,并使城市及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处于瘫痪状态。但是,地震灾害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劫难。目前,国内外各界都在为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在建筑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等方面深入地研究、开发与应用。此文仅就日本建筑抗震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 标签: 抗震能力 日本建筑 建筑物 设计思路 地震灾害 财产损失
  • 简介:国内外大量震例表明,地震造成的损失绝大多数是由于建筑的倒塌引起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现代化大都市的高密度发展,加上人类自身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地震灾害成灾程度将日趋严重。虽然,人类当前还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也远未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水平,但是,为了在地震灾害面前有所作为,人们从地震工程方面着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采取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等有效措施,在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标签: 抗震性能 抗震设防 抗震加固 减轻地震灾害 建筑结构 横墙
  • 简介:本文介绍了新疆于田7.3级地震灾区建筑主要结构类型和特点,分析了典型震害现象及特征,阐明了新疆先后实施的抗震安居工程和安居富民工程在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总结抗震安居工程和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多民族聚居的实际情况,对城乡居民房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为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其他地区的民居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于田地震 建筑结构 震害特征 抗震设防
  • 简介:根据工作实践,围绕爆破地震效应及其对附近建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阐明了爆破地震效应影响附近建筑的因素,有助于减少爆破危害,对生产过程中的爆破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爆破 地震效应 影响因素
  • 简介:建筑信息的完善是震前风险评估和震后损失评估的重要基础,决定着评估结果的精度。为了实现城市建筑信息的快速采集,笔者对系统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及核心功能实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基于Android的城市建筑信息外业采集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示范区进行了现场采集测试。实践证明,与传统采集方式相比,该系统人机交互简便,有利于现场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建筑信息的外业采集,极大地提高了建筑信息采集的效率,为地震灾害评估过程中建筑信息数据采集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外业采集系统 建筑物信息 Android终端 移动GIS 地震损失评估
  • 简介:本文在研究了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209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进行了6种输入强度下(30gal、50gal、100gal、150gal、200gal、300gal)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在计算时对每种工况均采用9条互不相关的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输入地震波,同时用均方差来定量评估所得到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的离散性,发现计算结果离散性很大,其最大均方差为0.206,最小均方差为0.138,且离散性随基岩地震动输入强度的增大而变大,随场地类别的变差也变大。

  • 标签: 场地条件 地震反应 地面加速度峰值 离散性
  • 简介:河流阶地面是一种时间性、连续性非常高的层状地貌面,利用跨断层地区的河流阶地变形可以定量地判别一个地区的断层活动性.青衣江横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是一条区域性大河,由于龙门山南段构造活动强烈且河流阶地被侵蚀程度严重,为了在室内更好、更快地解译青衣江河流阶地,使野外调查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本文在龙门山南段青衣江流域小关子至飞仙村一段,采用航测遥感技术制作的2m分辨率DEM和1/5万数字高程模型,基于ArcGIS和MATLAB平台进行了阶地面提取和聚类分析,以模拟野外测量阶地的流程,试图通过计算机提取,快速获取该地区更多的残余地貌面,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河流阶地纵剖面.研究结果表明:野外测量数据与计算机自动提取结果相似度较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完整的阶地剖面中发现了芦山盆地内部阶地具有疑似拱曲现象;在大川-双石断裂附近阶地有翘起现象,推测芦山盆地西缘阶地拱曲是由大川-双石断裂东侧的一条未知断层引起的,大川-双石断裂附近阶地的翘起现象可能是在断层逆冲推覆过程中形成的,同时结合区域年代历史数据,推测该地区(芦山盆地至大川-双石断裂)至少在晚更新世曾发生过构造活动.

  • 标签: 河流阶地 计算机提取 青衣江
  • 简介:根据兰州市区黄河阶地特征及黄土层覆盖厚度,对兰州市场地划分了3个分区,选用兰州市区156个满足场地地震反应条件的地震钻孔资料,对每个工程场地合成3组相互独立的基岩加速度输入时程,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各个工程场地地面与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区内的工程场地地面与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比值为1.120,Ⅱ区为1.320,Ⅲ区为1.531,平均均方根误差为0.083。

  • 标签: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兰州市
  • 简介: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廓尔喀地区发生Ms8.1级地震,本文分析了加德满都强震台站的强地震动记录特征,其水平向地震动表现为明显的脉冲地震动,脉冲周期约为6.0s,反映了近场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处于深厚沉积层上的加德满都谷地对地震动有一定的放大作用,且主震的场地峰值频率向低频段偏移,出现明显的场地非线性反应;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方法模拟的空间地震动分布与宏观地震烈度图符合较好,可以为分析宏观震害提供参考;通过与尼泊尔设计反应谱对比,得出在短周期与长周期段,加德满都台站的水平向地震动的反应谱远高于设计反应谱,说明即使严格按照尼泊尔建筑抗震规范设计施工的建筑结构也难以抵御此次地震的破坏.

  • 标签: 廓尔喀地震 强地震动 速度脉冲 非线性反应 设计反应谱
  • 简介: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S7.0地震,是中国近10年来发生的强震之一,造成了大量建筑破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强震台网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0.19g。本文采用Wang等(2015)提出的改进有限断层法模拟了这次地震中部分台站的加速度时程。首先,选取合适的震源模型和输入参数,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和地震记录,估计这次地震的应力降大约为4.0MPa,与王宏伟等(2017)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与EXSIM(Motazedian等,2005)方法相比,Wang等(2015)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在频域上与实际地震记录更相符。同时,合成了强震台站以及断层附近网格点的加速度时程,模拟结果的时程和反应谱与实际记录整体上较为符合,震中附近的PGA分布与震中烈度区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合成的地震动可以为该地区的灾后抗震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九寨沟地震 随机有限断层法 震源模型 场地放大因子 烈度图
  • 简介:本文介绍了地震行业地面骨干网与应急卫星通信网的运行现状及互联存在的路由问题,讨论了实现两网互联的路由设计目标和策略,根据OSPF协议与BGP协议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提出了统一互联的接入方法,以及联合使用OSPF和BGP协议解决两网互联路由问题的具体方案,经网络仿真平台测试证明,该方案切实可行,效果良好。

  • 标签: 地震行业地面骨干网 应急卫星通信网 OSPF BGP 互联
  • 简介:1996年3月~1998年8月期间,伽师地区发生11次包含6级以上地震的强震群,震前,北天山地区硫化出现了明显的强震远场效应,并认为硫化生成过程中明显受到压强的影响是硫化能形成强震远场效应的最重要原因。

  • 标签: 强震 远场效应 伽师地区
  • 简介:空降碎屑为爆炸式火山喷发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灾害类型,数值模拟已成为一个快速有效地确定火山灰扩散和沉积范围的方法。本文根据改进的Suzuki(1983)二维扩散模型,编写了基于Windows环境下的火山灰扩散程序。通过对前人资料的分析,模拟了龙岗火山群中最新火山喷发——金龙顶子火山喷发产生的空降碎屑扩散范围,与实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和参数的合理性。根据该区10年的风参数,模拟了7021次不同风参数时金龙顶子火山灰的扩散范围,以此制作了火山灰沉积厚度超过1cm和0.5cm时的概率性空降碎屑灾害区划图。本文的研究可为龙岗火山区火山危险性分析和灾害预警与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标签: 空降碎屑物 数值模拟 灾害概率图 金龙顶子火山 龙岗火山群
  • 简介:高光谱遥感作为20世纪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重大进步的产物,通过其较高的光谱分辨率,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地球表面信息,在各个研究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尽管高光谱遥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针对其在震害评估领域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在总结高光谱遥感的特征、优势及不同领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其在震害评估领域的应用研究。基于ASD地物波谱仪获取的建(构)筑光谱曲线构建可用于震害分析所需的光谱特征库,对比光谱库中地物曲线之间的差异后,发现高光谱遥感在震害评估领域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因不同震害地物之间的光谱特征曲线存在差异,依据这种差异可区分不同的震害信息,从而对震害遥感图像进行精细分类。

  • 标签: 高光谱遥感 光谱特征 地物光谱库 震害评估
  • 简介:本文介绍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TECDOC-1347推荐使用的适用于不同地震烈度、不同场地类型的设计地震反应谱。通过与RG1.60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设计反应谱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TECDOC-1347推荐的研究堆设计反应谱的特点。

  • 标签: 研究堆 设计地震反应谱 对比分析 地震动输入
  • 简介:在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中,基于空间分布的高精度房屋和人口数据是最重要的两组数据,其直接决定着灾情快速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现场重点救援的目标指向。然而,高精度房屋数据的获取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至今缺少好的解决途径,这也是导致当前灾情快速评估准确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构建较高精度的房屋基础信息,更好地反映房屋和人口的实际分布情况,为提高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的精度和准确性奠定必要的基础。

  • 标签: 居民地 遥感 房屋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