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选取8个典型二价金属卟啉MP(M=Ca,Mg,Zn,Cu,Ni,Fe,Co,Mn)与三聚氰胺(L)形成轴向金属配合物(L-MP),应用概念密度泛函工具,系统地计算和比较L键合前后其结构和反应性质影响.结果表明:除钙特别不稳定物外,L配体其余6种MP结构影响较小,它们有较高化学势指数和较低总化学硬度而趋向配体解离;与铁卟啉能形成最稳定轴向配合物,电子由配体N原子流向铁,中心铁亲核Fukui指数值大于体系里其他原子Fukui指数,且发生符号改变.在这些典型赤道键合配合物中,金属M、配体N之间二级微扰相互作用能,自然电荷布局以及概念密度泛函指数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线性关系.以上结果可为体内三聚氰胺致结石提供新启示.

  • 标签: 三聚氰胺 金属卟啉配合物 概念DFT Fukui指数
  • 简介: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氧化乙烯(PS-b-PEO)甲苯溶液室温下陈化2个月可形成中间是PEO单晶上下表面PS具有"三明治"结构方形片层,并且既能形成单层方形片层,也能形成多层方形片层.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手段观察这种结构不同水含量水/甲苯混合溶剂蒸汽诱导后形成结构形貌.结果证明甲苯和水蒸汽中,方形片层结构均能稳定存在,不能进行结构重构;而随着混合蒸汽中水含量增加,单晶溶解、消失,甲苯和水共同作用下,可通过结构重构形成新垂直或平行于表面的柱状相结构.

  • 标签: PS-b-PEO嵌段共聚物 方形片层结构 溶剂诱导 结构重构
  • 简介:采用对称性破损态方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双亚甲胺席夫碱配体双核吡唑铜配合物[Cu2L(PZ)](L=双甲亚胺三阴离子,由1-苯基-3-甲基-4-甲酰吡唑和1,3-二氨-2-丙醇衍生而成;PZ=吡唑阴离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实验数据相比较,讨论不同密度泛函方法与基组金属铜配合物磁交换耦合常数影响.结果表明,4种混合密度泛函方法(B3PW91,B3LYP,B3P86和PBE)及3种单一密度泛函方法(BPW91,BLYP和BP86)计算结果都能与实验值符号一致,且B3P86方法所得到结果与实验值最为接近,而单一密度泛函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与实验值吻合程度不好.同时采用B3P86方法计算所得交换耦合常数Jab基组依赖性较大.研究表明,2个Cu(Ⅱ)离子之间弱反铁磁相互作用主要源于单占据分子轨道SOMOs小能量劈裂.

  • 标签: 席夫碱 双核铜配合物 磁性 密度泛函理论 对称性破损态
  • 简介:采用20种天然氨基酸47个informationindices描述符、33个connectivityindices描述符和44个eigenvalue-basedindices描述符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一种新氨基酸描述符-SVICE.将其分别对三肽血管收缩素转化酶(ACE)、抗菌十八肽(AMP)、苦味活性二肽(BTT)序列表征后,建立结构与活性SMR-MLR模型,采用内外部双重验证方法检验模型稳定性.所建模型相关统计参量如下:复相关系数(Rcum2)、留一法(LOO)交互校验复相关系数(RCV2)和外部样本校验复相关系数(Qext2)分别为0.988,0.964,0.985;0.990,0.970和0.855;0.949,0.887,0.830.结果表明,运用SVICE描述符建立MLR模型拟合、预测能力均较好,能较好解释肽类药物活性与结构间关系从而为新强活性肽类药物分子设计和改造提供指导.

  • 标签: 氨基酸 定量构效关系 SVICE描述符 多元线性回归
  • 简介:研究考虑溶剂效应后2,1,3-苯噻二唑衍生物中S原子被CH2—、O—和NH—取代引起电子性质和光谱性质变化,结果表明,与母体分子相比,O—取代引起最高占据轨道能量(EHOMO)和最低空轨道能量(ELUMO)变化很小,而CH2—和NH—取代引起EHOMO和ELUMO变化较明显,且CH2—和NH—取代后分子EHOMO变化小于ELUMO变化.CH2—取代导致最大吸收波长(λabs)和最大发射波长(λem)明显红移,而O—和NH—取代导致λabs和λem明显蓝移;而且取代后分子吸收和发射光谱振子强度都增大.

  • 标签: 有机电致发光 2 1 3-苯并噻二唑 溶剂效应 电子性质 光谱性质
  • 简介:采用QCISD(T)/6-311+G(3df,p)//B3LYP/6—31G(2dr,p)方法研究HOS和0H反应机理,获得了生成产物P1(SO+H2O)和P2(SO2+H2)6条不同路径且构建了其单重态势能面.结果表明,P1(SO+H2O)为主产物,优势路径R(HOS+OH)→1M1→TS→iso→IM4→TS3→P1(St)+H20)和R(HOS+OH)→IM1→TS4→P1(SO+H2O)表观活化能分别为~95.90和-95.92kJ·mol-1.根据经典过渡理论结合隧道效应校正计算了标题反应在200K~2000K温度范围内总表观速率常数ktot,拟合得到其三参数表达式k(T)=1.13×10^-21T2.69exp(-12842.30/T).基于统计热力学原理预测标题反应中所有稳定物种生成焓(ΔfH298)、熵(S298S)和热容(Cp,200K~1000K).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接近.

  • 标签: OH HOS 反应机理 速率常数 热力学性质
  • 简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运用平板模型噻吩分子Ni(111)表面的水平吸附进行了结构优化和能量计算.结果表明,hcpA位吸附最稳定,bridgeB吸附最不稳定;噻吩吸附在表面上时,S原子向上翘起,4个C原子与边面Ni原子作用更紧密,表面原子与噻吩匹配程度决定吸附强度和吸附后S—C键活泼性;噻吩bridgeA吸附时分子与表面之间电子给予与反馈最多,分子最活泼,而hcpA位吸附后噻吩分子轨道上电子能量变稳定,分子并不活泼.

  • 标签: 噻吩 吸附 脱硫 密度泛函理论
  • 简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1++G(d,p)方法聚氯乙烯模型化合物热降解机理进行理论研究,探索主要热降解产物HCl、芳香族化合物及乙烯、甲烷等小分子碳氢化合物形成可能热降解反应路径.反应过程中所有反应分子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和频率计算,获得了各热降解路径标准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HCl形成过程中,主要通过协同反应,反应能垒128.6~212.5kJ/mol;丙烯基能降低HCl脱除反应能垒,而丁稀基HCl脱除反应能垒几乎没有影响;HCl完全脱除之后生成共轭烯烃,共轭烯烃进一步通过分子重排、环化形成芳香族化合物,同时也可以通过C—C键断裂形成小分子碳氢化合物;与重排和环化反应相比,直链烯烃C—C键断裂形成小分子碳氢化合物需要跨越更高反应能垒.本文研究结果聚氯乙烯热降解机理提供认识,进一步设计环境友好与高效聚氯乙烯热降解技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标签: 聚氯乙烯 热降解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 简介:采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CH”/N杂原子取代2,1,3-苯噻二唑衍生物(BTD)电子性质、光谱性质以及电荷传输性质影响,新型有机发光材料设计与合成提供可靠理论基础和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基态和激发态,与母体分子相比,“CH”/N取代同时降低了最高占据轨道和最低空轨道能量.而且,与母体分子相比,“CH”/N取代衍生物能隙升高.“CH”/N取代使母体分子吸收和发射光谱发生了蓝移,并且使发射光谱振子强度增大.“CH”/N取代衍生物具有较小空穴重组能,可以作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空穴传输材料.

  • 标签: 有机电致发光 2 1 3-苯并噻二唑 电子性质 光谱性质
  • 简介:定义有机物分子中成键原子点价δi^Z.基于δi^Z和分子图邻接矩阵,建构一种新分子连接性指数^mZ^h(m=0,1),研究0Z^h,1Z^h与烷基苯燃烧热、等张比容、沸点、汽化热、标准生成自由能、标准熵、摩尔体积、溶解度、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等10种物理化学性质相关,性.结果表明:^0Z^h,^1Z^h与烷基珠物理化学性质具有优良性质相关性,二元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0Z^h,^1Z^h和分子中C原子数Nc自变量三元线性回归方程烷基苯理化性质预测结果相当令人满意。

  • 标签: 分子连接性指数 烷基苯 物理化学性质 相关性
  • 简介:G3(MP2)//B3LYP/6—311+G(d,p)水平上,CH3S自由基与CO气相反应微观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共存在3个反应通道,产物分别为CH3+OCS,CH2S+HCO和CH2S+HOC.由于形成产物CH3+OCS活化势垒较低,因此为主要反应通道,这与实验观察到结果是一致

  • 标签: CH3S CO 理论研究 反应机理
  • 简介:采用从头计算方法再次研究HIV-1PR催化水解机理.结果显示反应生成了双醇结构中心四面体中间体;碳氮键断裂是速率限制一步,需要较少活化能,支持该水解反应可能在生命过程中出现.

  • 标签: 从头计算理论 HIV-1 PR 水解机理
  • 简介:表面等离子共振仪是测量生物分子间交互作用最为有效手段之一,但多数实验数据不精确实验设计下获得,通过用传统方法来优化试验设计、提高仪器灵敏度进行了总结,获得精确蛋白质相互作用动力学信息新方法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 蛋白质 参考表面 树突状高分子
  • 简介:用量子化学B3LYP/6-311+G(d,p)方法优化了H2ClCS单分子分解反应驻点物种几何构型,并在相同水平上通过频率计算和内禀反应坐标(IRC)分析对过渡态结构及连接性进行了验证.用QCISD(T)/6-311++G(d,p)方法计算各物种单点能,总能量进行了零点能校正.利用经典过渡理论(TST)与变分过渡理论(CVT)结合小曲率隧道效应模型(SCT),计算了主反应通道200K~2000K温度范围内速率常数kTST,kCVT和kCVT/SCT.结果表明,H2ClCS存在8条可能裂解通道,可生成产物P1(HCS+HCl),P2(CSH+HCl),P3(H2S+CCl)和P4(ClHCS+H).所有反应均为吸热反应.相对于H2ClCS,各产物能量分别为60.9,222.9,275.7和156.9kJ.mol-1.通道H2ClCS→TS3→P1反应势垒81.5kJ.mol-1,是标题反应主反应通道,其余通道次反应通道.200K~2000K温度区间内得到主反应通道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三参数表达式.kCVT/SCT=8.7610T0.79exp(-4053.6/T)s-1.

  • 标签: H2ClCS 反应机理 分解反应
  • 简介:介绍研究过氧化氢光解离重要意义及目前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今后该领域理论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过氧化氢 激发态 光解离 理论计算
  • 简介:应用密度泛函理论MPW1K,BHandHLYP和MPWB1K方法,结合6-31+G(d,p)基组优化了烯丙醇与臭氧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几何构型,通过同一水平振动频率分析确认了中间体和过渡态.反应路径上驻点都在HL理论水平下进行单点能量校正,并进行了MPW1K/6-31+G(d,p)水平下零点振动能校正(ZPE).反应机理详尽分析表明臭氧抽取烯丙醇羟基基团中H通道反应势垒比臭氧加合烯丙醇双键基团通道反应势垒高,臭氧与烯丙醇双键加合生成臭氧化物最可几反应路径.加合反应历程中,氢迁移通道需经过氢迁移和离解等复杂过程,最终要产生少量OH自由基,与烃烯类臭氧化反应产生大量OH自由基结果相反.

  • 标签: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烯丙醇 臭氧
  • 简介: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FunctionalTheory)中B3LYP方法6-311+G(d,p)计算水平上研究Fe/Fe_2与NO反应相关微观机理.全参数优化了Fe+NO和Fe_2+NO反应体系不同重态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几何结构,并用频率分析法以及内禀反应坐标(IntrinsicReactionCoordinate)方法对过渡进行了验证,得到了相对应反应微观反应路径.用"两态反应"分析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2个体系优先选择路径均为低自旋态进入和高自旋态离开反应.通过2个体系反应活化能比较,Fe_2+NO体系更易进行.

  • 标签: 铁原子 Fe2铁簇 NO 密度泛函 两态反应
  • 简介:采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CH2ClO2与NO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CH2ClO2+NO反应主导产物CH2ClO+NO2,CHClO+HNO2,CHClO+trans-HONO,CH2O+trans-ClONO和CH2O+cis-ClONO.其他产物由于需要跨越能垒太高或者产物不稳定,整个反应来讲可以忽略.

  • 标签: CH2ClO2 NO 大气反应 反应机理.
  • 简介:采用密度泛函方法,以键解离焓(EBD)和电离势(EIP)理论指标评价硫辛酸清除自由基活性,发现硫辛酸EBD和EIP均小于具有抗氧化活性VC、VE和没食子酸.结合优势构象几何构型、电荷分布和前线轨道布居分析结果,发现二硫元环是分子中活性区域,电荷密度较大,可以与金属离子螯合;S—S键较长,且EBD和EIP均较小,可以形成自由基而发挥抗氧化作用.羧基部分可以调节分子水溶性,且电荷密度较大,也可以和金属离子螯合.初步明确硫辛酸"结构-抗氧化性"关系.

  • 标签: 硫辛酸 抗氧化性 密度泛函 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