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劳动力地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作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区位一个重要因素及其发生作用内在机制,对指导劳动力市场调节、促进地方劳动力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劳动力地理学理论研究起源,认为其理论演变经历了由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区位理论,到马克思主义新经济地理理论,到近年来"文化、制度转向"劳动力市场地理发展历程。介绍了近年来地方化劳动力市场地理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及其对产业空间组织影响等方面所取得最新进展。在对当前研究进行评述基础上,指出不足和未来方向。与西方学术界相比,我国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欠缺,尤其是文化、制度等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 标签: 劳动力地理学 文化制度转向 地方劳动力市场 研究进展
  • 简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后工业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正在浮现出一种新经济形态,以消费文化为导向符号经济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动力,创意与文化经济日益崛起,传统商业模式转向后现代消费,城市创意与消费空间逐步形成,并伴随着社会空间异化这种后工业时代城市新经济对中国大都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后工业城市 符号消费 文化经济 消费空间 中国
  • 简介:作为电影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产物,电影旅游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重视。本文在分析国内电影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基础上,通过对电影旅游内涵和类型进行辨析,指出电影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是影响电影旅游发展关键。通过分析产业集群内涵与组织成因,指出我国影视基地和影视城等电影旅游地理集聚体存在产品多样化不足是影响集群网络形成原因。电影旅游产品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文化多样性上,而文化空间就成为电影旅游集群发展重要维度。通过对文化空间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文化空间超越了地理空间与产业空间限制,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特征,在生产文化产品同时,也不断生产着新文化空间。电影旅游集群文化空间生产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互动机制,这是电影旅游集群进行文化空间生产关键,也是电影旅游可持续发展保证。

  • 标签: 电影旅游 文化空间生产 集群
  • 简介:以往滨海旅游研究综述大多限于对所涉研究领域横向分类,缺乏基于特定学科演进视角下纵向考察。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梳理西方滨海旅游研究脉络。与空间思想流变过程对应是,西方滨海旅游研究主题也经历了从“滨海旅游地空间模型与演化”到“滨海旅游空间文化解读与社会建构”再到“滨海旅游空间政治与权力景观”过程,亦即从关注滨海旅游空间物质性转变到社会性和政治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可以厘清滨海旅游研究视角转换内在逻辑,并能从空间生产视角重新思考中国滨海旅游新一轮发展热潮,为国内滨海旅游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 标签: 人文地理学 空间 滨海旅游 综述
  • 简介:全球化竞争促使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上住房市场持续去管制化,欧美国家多数大学城镇出现“学生化”现象,与此相应城市地理学研究逐渐展开。从学生化概念提出入手,回顾了西方尤其是英国学生化研究简要历程,从学生化现象特征、形成机理、后果影响、应对策略和学生化与中产阶层化关系等方面分析当前学生化研究新特征。结合研究回顾,认为学生化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尚处在探索阶段,且主要在中产阶层化理论框架体系中进行。中国学生化研究应当结合自身背景进行概念界定与实证、理论研究。未来学生化研究将集中于四个方面:大数据等新技术方法在学生化研究应用、学生化理论体系构建、学生化效应评估与应对机制研究以及学生化国际比较研究

  • 标签: 学生化 中产阶层化 社会空间
  • 简介:一向不排斥坐长途车,只要不超过五个小时,我都可以忍受。选一个靠窗位置,沿途都是风景,那个时候,思绪可以无限地飘向远方,其实是最放松

  • 标签: 电影 公路 旅行
  • 简介:作为一种分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于二战后发达国家。西方早期郊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郊区化发展浪潮,郊区化界定方法、发展机制、后果和政府调控等方面,90年代所提出"新郊区化"概念将郊区化与边缘城市、郊区次级就业中心发展联系在一起。21世纪以来,社会空间成为西方郊区化研究者最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近年西方学者关于郊区化研究最新文献,从郊区化与居住空间重构、郊区化与住房选择和分异、郊区化与居民通勤行为、郊区化与居民生活空间、郊区化社会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西方学者在社会空间视角下郊区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西方研究议题转变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中国郊区化研究所带来启示。最后,从研究视角拓展、定性方法应用、微观机理探讨、多重互动模式建构等方面对未来中国郊区化研究进行展望。

  • 标签: 郊区化 社会空间 地理生活史 质性方法 西方国家
  • 简介:犯罪地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象空间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从21世纪以来SSCI、SCI收录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中整理500多篇犯罪地理研究相关论文,分析西方近年来犯罪地理学发展态势,并选取100余篇代表文献重点评述。总体来看,2000午以来,西方犯罪地理研究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学科融合等途径推进了犯罪过程和机制研究,犯罪时空模式、城市社会环境与犯罪关系、犯罪仿真模拟与地理画像、犯罪空间防控等领域发展迅速,犯罪地理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学科体系和发展脉络日益清晰。以此为鉴,未来国内犯罪地理学应加强实证研究,以犯罪空间分析为重点,逐步形成包括新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空间观研究体系。

  • 标签: 犯罪地理 犯罪模式 犯罪机会 犯罪防控
  • 简介:西方国家城市人口迁居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0年代中以前,从人类生态角度出发,研究社会地位、家庭状况、经济收入对人口迁居影响。60年代中至70年代中,从数量分析、行为分析角度出发,研究迁居空间特征、数量模式、迁居行为、住房链。70年代中至现在,从社会结构深层角度来研究迁居,并对绅士化现象作了全面研究

  • 标签: 西方国家 人口迁居研究
  • 简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在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就发生了转向。其中,哈利(JohnBrainHarley)、大卫·特布尔(DavidTurnbull)、克里斯蒂安·雅克布(ChristianJacob)是地图史研究转向中展开系统理论阐述代表性学者。尤其是哈利成就卓著,他关于地图史理论阐述被称之为地图史哲学,而以他为核心学者群为地图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他们对地图史研究理论阐释有着内在一致性,都强调了对地图重新定义,地图与其所处社会关系,地图与知识、权力关系。在理论发展推动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蓬勃发展。首先,传统实证主义专题在继续发展同时,吸收新思路与方法,不断深化;其次地图史不再只是地图史本身:地图史同时也呈现历史,而地图更被用来构建历史。第三,也是极为重要,从权力、资本、知识关联性角度,讨论地图史与地理空间相互创造过程。第四,地图装饰和女性主义等其他地图史专题研究,同样引人注目。

  • 标签: 西方 地图史 地图史哲学 后现代转向
  • 简介:西方国家对移民聚居区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学派”,随后经历了同化主义、多元主义、异质本地化和跨国主义研究思潮,不仅拥有丰富实证研究成果,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总体上看,对移民聚居区研究,区位选择方面经历了中心城区到郊区演变,空间类型包括族裔飞地、族裔社区和族裔郊区,移民聚居区经济经历了单个案例到不同案例对比研究,形成机制方面从民族团结理论转向不同作用者和空间生产理论,此外,西方移民聚居区还加强了反作用和空间效应研究。本文在评述西方移民聚居区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移民聚居区研究现状,提出中国相关研究研究视角、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借鉴之处。

  • 标签: 移民 移民聚居区 社会空间 社会空 间辩证法 西方国家
  • 简介:《大话西游》镇北堡位于宁夏银川镇北堡,比肩而立着两座城堡,都是典型中亚细亚地区"覆土建筑",古堡"瓮城"在全国已不多见,兼有小城镇与"土围子"城门情调,独具风姿。镇北堡被人

  • 标签: 电影旅游 跟着电影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出现“文化转向”(culturaltum)理论思潮,学者们格外重视对地理现象进行文化层面的解释,视觉分析(visualanalysis)等定性方法(qualitativemethods)得到较多应用。旅游是现代社会重要地理现象之一,旅游地视觉表征(visualrepresentation)成为“文化转向”思潮中最活跃研究议题。西方学者援引地理学、符号学、语用学以及社会批判学派等诸多理论,将旅游营销图片作为“文本”(text)进行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揭示出旅游地是一个想象空间这一本质,阐述其被社会性地构建(sociallyconstructed)过程和意义。国外同行相关研究工作对我们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旅游营销文本 地方 视觉表征 社会构建 文化研究
  • 简介:本文对西方社区旅游概念在中国4种误读进行了梳理,包括社区尺度模糊导致参与范围变形、社区旅游是产品还是理念、参与目的是否局限于经济利益、受益方应该主要是社区成员还是地方政府。如果中国学者要在社区旅游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既要排除以上种种误读负面影响,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社区旅游本身在实施过程、适用范围、评价指标等方面存在局限性。

  • 标签: 社区旅游 西方 中国 误读
  • 简介:作为中国边疆研究新成果,"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由人民出版社陆续公开出版发行(32开本,平装),该丛书由林文勋教授担任丛书主编,目前已推出14种共计22册,尚有李大龙编审《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林文勋教授主编《"南方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协调发展研究》等即将出版。

  • 标签: 边疆研究 云南大学 中国 丛书 成果 边疆学
  • 简介:通过多维度多指标体系构建了文化遗产旅游者感知价值测量量表,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游客感知价值差异。研究发现文化遗产旅游者感知价值由效率价值、质量价值、成本价值、服务价值、社会价值与享乐价值六个维度构成,除成本价值与感知价值负相关外,其他均正向影响感知价值。中西方游客在质量价值、成本价值和享乐价值感知上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文化遗产旅游者 顾客感知价值 中西方游客
  • 简介:本文从对西方绅士化回顾和反思中认识到,中产阶级对于和谐沟通氛围追求损害了低收入居民利益,从而引发笔者提出"沟通空间"概念,并对国内大城市沟通空间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比人本社会空间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城市沟通空间进行变革,认为合理沟通空间对社区融合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生性竞争邻里场所体系"规划布局模式和形成机制.

  • 标签: 绅士化 沟通空间 居住分异 邻里场所体
  • 简介:名副其实“草原电影城”乌兰布统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因为其独具特色美,让它成为中外闻名影视外景基地。《还珠格格》、《三国演义》.《荆轲刺秦王》、《康熙帝国》、《汉武大帝》、张纪中版《射雕英雄传》等六十余部影视剧曾在此取景拍摄。

  • 标签: 电影城 乌兰布 草原 《荆轲刺秦王》 《射雕英雄传》 《还珠格格》
  • 简介:死亡景观是当前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一个重要领域。1990年代以来,在全球对人口老龄化及终极关怀关注持续升温背景下,以死亡为主题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本文在对西方地理学者关于死亡研究回顾基础上,对死亡景观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梳理当前文化地理视角下死亡景观研究三大主题:神圣性构建与世俗化响应、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冲突与协商以及情感空间建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倾向于将死亡景观放置在广阔社会经济与文化网络中进行分析,并与现代性、文化身份、情感体验与日常生活实践等视角相结合,促进了文化地理视角下死亡景观研究蓬勃发展。期冀本研究回顾对国内死亡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理论视角与实践层面的思考。

  • 标签: 死亡景观 文化地理 现代性
  • 简介: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大型系列图书——"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最终尘埃落定。"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由"初编"和"二编"构成,各50部。"初编"是"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题解",设分卷主编;"二编"为"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是在原"边疆史地丛书"基础上择优修订和增补而成。

  • 标签: 边疆研究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文库 中国 书目 系列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