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崧泽文化时期的经济基础是玉石小商品经济。犁耕促进了集约化农业商品粮生产,用于粮食交易的石权商品交易计数的陶筹随之出现,陶豆等陶器则可能出于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实现了量产;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催生了艺术家阶层的诞生;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商品生产形成产品市场的互补。崧泽文化圈及其商品经济贸易圈为手工业商业精英成为社会上层提供了路径,引发了社会的等级分化,使得长江流域的社会分化即复杂化开始于崧泽文化时期,明显早于其他地区。

  • 标签: 崧泽文化 商品经济 玉石贸易 石权 陶筹 量产
  • 简介:浙江农村地区民间宗教的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民间宗教在世俗化大潮中,如何通过宗教市场实现社会整合的案例。在传统民间宗教礼俗的基础上,围绕着宗教产品的生产、消费,村落内部资源实现了代际流动阶层流动,达到了去社会分化的效果。同时,代际之间、阶层之间在宗教消费获得面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过日子”的价值意义,重塑了村落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实现了内部整合。

  • 标签: 民间宗教市场 宗教产品 佛纸 宗教消费
  • 简介:文化送戏下乡不仅能够丰富农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而且是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措施主要手段。

  • 标签: 文化 下乡 作用 意义
  • 简介:与19世纪偏向于起源论不同,20世纪的民俗学是以变迁过程为中心的民俗学。将变迁过程定为目标的正是柳田国男。柳田排除了起源论,但是他将重点放在了过去的变迁上。柳田国男的民俗学是在野的学问,柳田等研究者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投身民俗学,方法论尚未确立,潜藏着种种可能性。1958年,民俗学的专业教育开始进入大学,学院派民俗学成立。这是在以大学为中心的公共研究机构中再生产的民俗学,形式上得以完善,对柳田国男的方法也进行了恰当的整理并继承下来。但是,研究者没有将自己的问题意识使命感融入其中。20世纪的民俗学包括前半期的柳田国男民俗学后半期的后柳田国男民俗学两个部分。这两者之间,作为在野的学问的民俗学学院派民俗学虽然互相对应,但是都受到柳田国男的制约。尤其是后柳田国男时代的民俗学,虽然以从柳田独立开来为目标,结果却变成强调柳田国男的民俗学研究的无缪性,以向柳田民俗学回归为目标。21世纪的民俗学应该成为从柳田国男那里解放出来的新的民俗学,也就是超越一国民俗学的民俗学。

  • 标签: 在野的学问 学院派民俗学 后柳田国男民俗学 21世纪民俗学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青年运动会于2015年10月18日至2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青运会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福建省人民政府承办。组委会向全国高校设计学院、社会设计机构及个人公开传播元素征集大赛中,共收到会徽、奖牌、火炬、吉祥物等七个传播元素的应征作品3000多件,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运动会 设计者 奖牌 火炬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