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艺术之于博物馆是诠释博物馆存在价值的重要指标,艺术教育不是博物馆既定概念,是在艺术和教育二者都分别产生后才出现的一门独立的活动。公众在博物馆进行文化旅游的同时,也是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博物馆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艺术教育以通识教育的角色出现,承担为大众普及文化教育的历史重任,这是博物馆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背景。对公众进行艺术教育的博物馆主要有艺术博物馆、美术馆、综合博物馆三个类型。

  • 标签: 博物馆 艺术教育 背景类型 实务
  • 简介:我国博物馆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成为社会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博物馆教育仍未脱离学校教育“第二课堂”的影子,表现出对学校教育的依从地位。博物馆教育应该是一支独立的公众教育力量,在青少年教育中发挥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博物馆 青少年素质 教育力
  • 简介:近年来,微信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对于传统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平台,微信具有“受众广且集中、信息传播便捷、导览成本低廉”这三大优势。博物馆的微信平台将宣传员、讲解员、教师和联络员的身份集于一身。如何扬长避短,使微信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值得博物馆学界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 标签: 微信 博物馆 社会教育 语音 导览
  • 简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重视教育职能,不仅表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扩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也表现在博物馆教育相关研究文献的快速增长。本文选取“1996-2015年间我国有关博物馆教育的研究文献(中国知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法进行统计分析,对我国博物馆教育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有助于提高博物馆人对于博物馆教育的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博物馆教育的实践活动。

  • 标签: 博物馆教育 文献计量 研究进展
  • 简介:白昂是明代治水名臣,白氏家族在当时和后世颇具名望。白昂家族三位女的墓志铭,记载了白氏世系传承、官职迁转与家族兴盏的过程,与明代中期的治水、民乱等系列事件有密切联系。白昂旁荫其侄入国子监是家族中的重大事件,碑传文中多次提及,对于研究明代的荫监制度具有参考价值。白氏园林盏甲一方,明代诗作、绘画中屡有描绘,有些出自名家手笔,本文对园林的建造与沿革进行了整理、分析。三方墓志与传世文献彼此呼应,反映出品官家庭中女性社会地位和日常生活的差异,是研究明代女性生存状态的珍贵资料。白氏家族碑传文牵涉政治、文学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本文对志文作者进行了考证。这三方墓志对于补充丰实史籍记载,研究明代历史变迁及江南地区官僚家族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明代 白昂 望族墓志 恩荫
  • 简介:夏商周考古中,不同时期考古遗存及文献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由此导致“文化”的概念呈现出阶段的差异。具体研究中,应在恰当评估史料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文化”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注意“文化”的多层次。对不同层面“文化”的独立研究,乃是整合研究的前提。

  • 标签: 夏商周考古 考古学文化 整合研究
  • 简介:以往关于中国古代铁器的研究中,战国时期铁器技术和工业的地域差异一直未有充分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人工冶炼铁技术出现的地域特点。进而讨论三晋、秦、楚和燕地墓葬与各类生活居址所见铁器种类和数量情况,最后探讨战国时期铁器进程的区域差异。本文指出。生铁技术在晋、楚二地同时出现后,铁器进程可能存在多区域进进现象。三晋地区虽然为铁器生产中心。但楚地和燕地存在较大规模的生产和块炼铁的传统,同时也较早地将铁器技术应用于兵器的生产。相对比之下.秦地铁工业的生产规模和铁器程度可能不及上述三晋、楚地和燕地.这一新认识时理解秦国的社.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特点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铁器工业 东周 地域差异
  • 简介:开展公众考古教育,宣传考古文博事业,对于提升公众的文化素质,促进考古文博工作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微博的兴起,开展微博公众考古教育,已成为推进公众考古教育的必要选择。文章以考古文博单位的新浪官微为考察对象,对近年较有影响力的官方微博进行了梳理,认为这些官微在进行公众考古教育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考古文博知识的科普、考古文博工作的展示、考古文博专题的讨论和线下活动的宣传。推动微博公众考古教育的继续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更新传播理念与传播方法。

  • 标签: 微博 公众考古教育 考古文博
  • 简介:为青少年设计的教育项目缺乏或者薄弱是青少年不去文化类博物馆的重要原因之一。现有教育项目还有一个明显不足,即“只讲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为此,教育项目的设计在内容梯度上可以把陈述、展示过去的艺术或者文化作为第一梯度,把分析今天对传统艺术或者文化的继承和改变作为第二梯度,把引导青少年讨论明天艺术或者文化的发展作为第三梯度。最后,通过在四川博物院的实验教育项目,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项目设计方法。

  • 标签: 博物馆 青少年 教育项目 设计
  • 简介:陈列布展是纪念馆的核心,在川北行署纪念馆的陈展设计中,以"事实为依据",以创新为主旨,以多维立体的多种展示方式相结合,对设计主题、时空变换进行多重视角表述,充满情景的抒情表达,力求设计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新颖而有预见性、富于时代特色、精湛工艺,符合展示科学与实用原则的展示空间构建。

  • 标签: 多维空间 情景化 展示设计
  • 简介: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推动力之一。博物馆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理念和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博物馆就需要积极回应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基于社会热点开展博物馆教育,能够吸引公众的目光,扩大博物馆影响力,能够科学引导公众理想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社会现象,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能够满足公众的多元需求,有助于个体成长成才与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从博物馆助力社会发展的角度,浅析关注社会热点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的“共享蓝天,快乐成长”关爱特殊困境儿童群体系列活动为例,探索博物馆结合社会热点时怎样结合自身优势、行业特色和受众特点开展社教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让博物馆在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 标签: 社会热点 可持续发展 社会教育 博物馆价值
  • 简介:2016年8月,正定古城墙修缮工程施工中,于西城墙内城门南侧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东天宁寺住持蓉公长老塔铭”刻于元至治二年,记载了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的生平,它的发现,为正定天宁寺、邢台开元寺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普寺,正定史志不见记载,“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的发现,可补志书之缺。

  • 标签: 河北正定 东天宁寺 容公长老 塔铭 普化寺 晦岩禅师
  • 简介:文献中汪汉地区存在“有南赤龙”与“有南之国”的传说,但没有受到学者充分的重视.近年来,叶家山、文峰塔墓地的重大考古发现,揭示出周代曾固与周代“南”氏、南土之间的关系.使得重新检视“有南之国”传说变得具有价值。分析传世文本,可见此传说内容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与南土有关,二是与商人有关。理解湖北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发现时,在充分重视曾国与西周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外.还要注意这个地区的商要素。虽然还不太清楚其中的关系和机刺。但商要素在这个地区的存在和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本研究的文献主证是明清时期的晚期文献,这类文献如何在考古学中加以应用,目前的讨论不多,学者一般会弃而不用。但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文献方面的理论探索工作也应该有相应的推进。本文尝试以“有南”相关问题的文献利用为例,对考古学研究中晚期文献的“可信”与“可用”、适用与使用路径等问题加以初步探讨。

  • 标签: 有南氏 有南赤龙 邓国
  • 简介:“互联网+”时代,新的要求、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给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出了更多维度的要求。博物馆在数字化工作中引入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众包模式,通过网络汇集大规模人力以并行“运算”的方式处理相关数据,进行考古研究,运用得当能够大幅度节约经费,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研究进度。众包模式在数字考古、文物古籍数字、藏品征集等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工作方面,将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成为推动文博事业向前发展的又一助力,成为拓宽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另一种特殊渠道。

  • 标签: 众包模式 博物馆 藏品数字化 MicroP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