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写下这个题目,确实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要将两个毫不相关的名字扯在一起,是因我亲耳听了这种离奇的讲解。前段时间应同学之邀,赴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游览,走到第8窟前,听到一位导游这样讲解:"门拱西壁的这尊五头六臂的雕像名为鸠罗天,又称为鸠罗什,是后秦时的一位高僧。

  • 标签: 鸠摩罗什 云冈石窟 大同市 山西省 讲解 游览
  • 简介:辽代竭凤有一形玉组佩,一级文物,一组六件,白色软玉质。一件镂雕绶带纹玉饰,系有五条鎏金银链,分别扣连五件玉坠,玉坠依次为竭衔珠、双鱼衔莲、连尾对凤、双竭衔珠、单鱼卧荷。玉组佩采用线刻、镂空、圆雕工艺,生动精美。1986年出土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斯布格图村陈国公主墓。

  • 标签: 辽代 奈曼旗 通辽市 内蒙古 玉饰
  • 简介:正定隆兴寺的中心建筑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祜四年(1052年),殿内所有墙体除内槽背通塑五彩悬山外,俱绘壁画,内容有佛教尊像画、经变画、佛传故事、吉祥云纹等。近日经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实地测量,壁画原面积应为38864平方米,现存335.06平方米。本文对该壁画的分布、内容及保存现状作了详细介绍,并对画面内容进行了简单考证和研究。

  • 标签: 正定 隆兴寺 摩尼殿壁画 内容 现状
  • 简介:敦煌文献中记载的喉罗与宋元七夕节时流行的喉罗除名称相同外,形象上也有共同的特征,两者应为同一名物。敦煌喉罗与化生都是佛教寺院孟兰盆会时需用的供养具,形象又极为相似,因而两者名称虽异,但所指的也应是同一种名物。而孟兰盆会中供奉喉罗,应是为祈愿亡魂早日得以度脱苦难,往生佛国净土世界。

  • 标签: 敦煌 摩睺罗 化生 盂兰盆节
  • 简介:阿斯塔古墓群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10公里,距离高昌城约2公里处。阿斯塔,维吾尔语称之为“首府”,这个古墓群是晋唐时期高昌城各族居民的公共墓地。这些古墓群内保存有大量文物,被称之为“地下博物馆”,这里出土的文书,最早起自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

  • 标签: 古墓群 斯塔 吐鲁番市 维吾尔语 博物馆 高昌
  • 简介:山西省寿阳县阳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唐代、北汉曾进行过补刻和扩建。其现存的东魏、唐代的窟龛、造像对研究佛教在山西的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造像的演变等问题都有较大的价值。报告在对阳山石窟东区窟龛、造像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对这些窟龛、造像的形制、题材、功能及内含的佛教思想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山西寿阳 阳摩山石窟东区 调查 研究
  • 简介:在一份写有回鹘文佛教徒忏悔词。的卷轴书的背面,有一篇用草体回鹘文书写的文献,迄今尚未受到学界的重视。以其编号TⅡY47(Mainz734)可知,这一不完整的卷轴出自交河故城(Yarehoto)。这里拟刊布的残卷,正文书写在保存较好的卷轴下半部的背面。在文字前(只在背面)划有粗黑线条,正文就写在线条之间。

  • 标签: 罗摩传说故事 回鹘文残卷 佛教文化 历史文献
  • 简介:一、发现与调查斯台为蒙古语,意为"松树坡"。1980年秋巴林右旗博物馆在考古调查中发现,斯台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巴彦汉乡斯台村,坐落在查干木伦河西岸。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总面积150万平方米左右。遗址中间被乌兰沟隔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台地,西部是斜坡地。斯台村居于遗址东部,对遗址人为破坏严重,再加上风沙侵蚀,水土流失严重,文化层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地表散布许多陶片和石

  • 标签: 那斯台遗址 巴林右旗博物馆 兴隆洼文化 陶片 考古调查 圈足
  • 简介:唐代以来,醯首罗天形象逐渐适应中国的审美观念。明清时期,“菩萨相”类型的醯首罗天常见于水陆画中,其形象带有浓厚的汉地风格。“菩萨相”类型的醯首罗天可以追溯到高昌回鹘时期的柏孜克里克第17窟中的形象,该窟中的醯首罗天应是内地文化影响的结果。

  • 标签: 摩醯首罗天 “菩萨相”类型 高昌回鹘
  • 简介:2002年岁末。我去西安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返回北京后,感到从未有过的疲乏无力,且随时间推移日渐加重。去校医院抽血化验结果堪忧。因为1月15日还有一门本科生的课要考试,我只好强忍着去监考。

  • 标签: 俞伟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老师 学术研讨会 丝绸之路 校医院
  • 简介:摘要:新疆阿斯塔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彩塑,为了解其制作工艺与彩绘颜料成分,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结合剖面观察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科技手段,对出土于唐墓的6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泥胎表面先用硬石膏做打底层,再施以彩绘,且彩绘颜料厚薄有异。所使用的红、黄、黑、白和绿色颜料有铅丹、密陀僧、朱砂和土红、雌黄、炭黑、硬石膏及氯铜矿等无机颜料,而粉色彩绘是由铅丹(或铅丹和密陀僧的混合物)与硬石膏调和而成,且密陀僧作为彩绘颜料在新疆是较早的发现。其最为重要的发现是蓝色彩绘为植物性染料——靛蓝。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彩塑修复与保护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 标签: 彩塑 颜料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 简介:本文从图像学和图像义理的角度,依序从经典、义理、造像仪轨、图像比对等,对敦煌现存的几个遗例加以细部考据,希望寻得其中的发展脉络。发现了它们呈现一种既有传统可遵,又有个别时空差异的丰富变化现象。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显然是与吐蕃占据敦煌、归义军重奉中原有关,成为敦煌佛教文化转型的象征载体之一!

  • 标签: 敦煌石窟 卢舍那并八大菩萨曼荼罗
  • 简介:<正>《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像龛记》是研究龙门奉先寺造像的唯一文字史料(以下简称《像龛记》)。《像龛记》镌刻于龙门大卢舍佛座北侧,高107厘米,宽65厘米,四周绕以半破之莲花纹(拓本见《文物》1961年4、5合期)。历代金石学家收录《像龛记》者甚多,如朱彝尊的《曝书亭记》、毕沅的《中州金

  • 标签: 奉先寺 河洛 卢舍那佛 武则天 唐高宗 龙门山
  • 简介:高台地埂坡M4墓葬壁画娱乐图像演奏的乐器是龟兹乐中的腰鼓,表演的形式来自西域的胡舞:胡腾舞或者胡旋舞,是发源于龟兹地区的苏遮舞蹈的一个截图。苏遮是队舞的起源,发端于十六国,形成于唐宋时期,是中外乐舞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

  • 标签: 高台墓葬 壁画 乐舞 苏摩遮
  • 简介:二十世纪初,有一位美国教师路得·爱德(LutherKnight1879-1913)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经由上海径直人川到达成都,任教于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爱德先生在川期间以教学为职,除为人之师、教书育人外,还利用一切时机在四川境内和成都城乡拍下了数以百计的十分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尤以真实记录辛亥革命在川取得胜利、成都民众聚集皇城内外庆祝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的数幅旧照更为引人瞩目。

  • 标签: 路得·那爱德 中国 成都市 文物考古 四川 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