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蒙古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但狩猎经济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曾是蒙古先民维持生存必要的经济形式之一.后来,牧养的牲畜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依靠后,狩猎作为衣食来源的一种补充和必要的护牧措施始终不曾被放弃.蒙古人的狩猎工具除马匹、猎犬、弓箭、猎刀、扎枪,套索、猎夹,以及后来使用的火枪外,还有一处传统的工具--.此为蒙古游牧民族特有的锤击和抛击猎物的击器.

  • 标签: 工具布鲁 布鲁源流 狩猎工具
  • 简介:浅论岷江上游“石棺葬”之族罗进勇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岷江上游的“石棺葬”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它是分布在眠江上游河谷地带的一种古代墓葬。是用天然页岩石板,竖砌而成的无底石棺(墓制详况参看《文物丛刊》1984年7期)。这种墓葬其文化构成有着独特的性...

  • 标签: 石棺葬 岷江上游 《后汉书》 羌族 羌人 《华阳国志》
  • 简介:据1994年第2期《安徽钱币》载,河南汤阴刘屹华光生“收藏(有)两枚银币样铜币”。一枚为“北洋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一枚为1911年英国一元站洋。由于“此两钱与同期的银币对照形制绝同”,刘先生甚为不解:“(它们)是试铸币?还是充当大面额铜元参与流通?”

  • 标签: 铜币 银元 1994年 1911年 光绪元宝 第2期
  • 简介:<正>悬棺葬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遍及川、湘、黔、滇、桂、粤、浙、赣、闽、皖等省区。近年来在鄂西南地区也调查发现了大量的悬棺崖葬与岩椁墓遗迹。现依据考古调查及相关材料,对这类遗迹的分类与时代,以及它的形成与巴、濮、僚民族关系等问题,作一探讨。一、鄂西南悬棺的分类与时代鄂西南地区即今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78年以来,自治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境内发现悬棺崖葬与岩椁墓遗迹30余处,其分布情况,邓辉同志在《鄂西南地区

  • 标签: 悬棺葬 鄂西南地区 濮人 崖葬 考辨 遗迹
  • 简介:本文是张颔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上提出的论文,他对我国币文字“(?)”进行了详实的考证,从而对(?)字的断代及其国别归属和铸造地点提出了新的见解。

  • 标签: 布币 货币文 空首布 张颔 古泉 一刀平五千
  • 简介:最近,笔者收集到一枚银票,该银票为兰灰色绸色质地,背有衬纸,颜色古旧,长22cm,宽12cm。银票上方印有黑色“银票”二字,右边竖印“柏馨号银庄”,中间竖印有“甫号转富现银玖百两(玖百为手写体)凭票转银暂可通用”。右边竖印“大清咸丰二年八月四日置(二、八、四为手写体)”。银票上盖有“大德”、“柏馨行”、“树字”、“庆甫号”、“三行一”、“吴亦信”、“汪柏馨”等红色印鉴。还有骑缝印、押款印、八角印多方。该票经上海高建兴、南京杨勇伟、杨军、徐州王宣瑞等诸多钱币收藏家鉴定为真品无疑。(见彩图)

  • 标签: 咸丰 杨军 杨勇 钱币收藏 徐州 印鉴
  • 简介:《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泰山之阴则齐”。以海、济、淮、河为四界,以泰山为中心的这块大地,的确给我们蕴藏着引以自豪的泰山文化。以泰安大汶口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以龙山镇为代表的龙山文化。这是代表泰山阴阳东方先民的文化遗址。从泰安大汶口文化来看,当时泰山地区应是我国货币文化的策源地。夏代的货币文化是有所发展的,出现了自然物货币,那便是以贝为币。

  • 标签: 自然物货币 大汶口文化 文化遗址 东夷文化 曲阜鲁故城 尖首刀
  • 简介:“货”铜钱的铸行,史籍有明确记载。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从居摄二年至天凤元年(公元7~14年)8年之间,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变革,铸币6种28品。《汉书·食货志》载: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改作货、货泉。王莽乱改币制,种类复杂,换

  • 标签: 鎏金货布 唐代 钱文 莽钱
  • 简介:币是一种用白布做料,用木板或铅板将墨色印在白布上(有的油帖还印有图案),再用桐油浸渍而成的币。这样在流通过程中,字迹不易脱落,比纸币结实.不易撕破,经久耐用,便于流通,民间称其为油布帖。

  • 标签: 布币 新疆 货币种类 古钱币
  • 简介:三孔是先秦货币中颇为罕见的珍品,自发现以来,倍受研究者的重视学者为之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完年代问题,还是一个难解之谜,未能达成共识^⑴。笔者不揣浅陋,现就这一问题,试图在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测其中的奥秘^⑵。

  • 标签: 三孔布 先秦货币 中国 发行流通 铸币年代
  • 简介:<正>江汉地区有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乃是这一系统全盛时期的前后发展阶段,关于这一认识学术界未见多大异议。然而关于江汉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究竟应属古史传说中的哪一族却有不少争论。有的学者将江汉地区以“屈家岭文化为中心的原始文化”推测为“三苗文化”和“先楚文化”。但也有同志不以为然,认为把“三苗文化定在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根据薄弱,矛盾层出,缺乏说服力”。

  • 标签: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三苗文化 汉水中上游 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遗址
  • 简介:近来笔者曾见三品方足,据云是1995年河南省济源县出土大量货币的劫余。三品铭文似乎均未见已往箸录,弥足珍贵。本文重点讨论其中“中昌”,顺便介绍“中子”。至于“珏”字方足小布,详见另文①。

  • 标签: 中昌方足布 铭文 古钱币 形制
  • 简介:1978年至1979年,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东北部的贵溪县西南鱼塘乡仙岩一带清理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经考证,确定其族为古越族,其考证论点基本依据有四:第一,断发纹身。因为在发掘的14座墓葬中,79M2第四号棺内一男性死者头骨右侧放置有一束长约5厘米的头发;第二,干栏式建筑。清理的37副棺木中有两副屋脊形棺木;第三,信奉蛇图腾。出土的数十件陶器中有一二件陶坛肩部装饰为一扁曲形状的贴耳,另有米筛纹陶瓷装饰(谓蛇皮花纹),故此推测系古越族蛇图腾象征;第四,当时江西境内主要生活着古越族的一支——“干越”。多年来,我对这批崖墓的墓主族存有几点疑窦:第一,崖墓出土文物自成系统,有

  • 标签: 墓主 族属 江西省东北部 考古工作者 越族 春秋战国时期
  • 简介:<正>据报道,经考古调查,在湖北黄陂滠水左岸的台山范围内,分布着许多古文化遗迹。其范围,南北长约1,625米,东西宽约775米,面积为1259,375平方米。在台山对面仅隔一条滠水,又发现了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与台山相当的椅子山遗址。两处遗址总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其规模是相当大的。考古工作人员在遗址范围内,采集有新石器时代、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物,在墓地周围及西周墓葬填土中,又发现有商代二里岗期的红陶、灰陶鬲足及西周时期的红陶豆柄等,并推断这一带还有商周时期的遗址。1977年10月至1978年元月,为配合滠水改道工程,在台山西南清理古墓35座(西周墓5,东周墓30)和一个直径2米、深约4.7米的灰坑,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尤其是五座西周墓,共出青铜器47件,其中9件有铭文,这对于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 标签: 甲骨文 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时期 铜器铭文 西周文化 军事据点
  • 简介: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境内的古城寨古城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座中原地区目前面积最大、墙体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城址。古城寨一带为传说中的祝融之墟,亦黄帝所居轩辕之丘。传说中的黄帝集团中的大隗氏极有可能曾在此地筑城,故当地有一夜“鬼”修城的传说。该传说正反映了黄帝集团与祝融集团在相互通婚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融合的历史事实。

  • 标签: 古城寨城址 祝融之墟 大隗氏 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