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酒泉市南十五公里、祁连山北麓的文殊山山谷中。现隶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管辖,为国家级义物保护单位。自古以来,它以独具特色的塞外风光和数以百计精巧别致的寺、庙、殿、偻等古代建筑闻名于世。它与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

  • 标签: 石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 裕固族 古代建筑 自治 祁连山
  • 简介:武威天梯山石窟自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及业内人士、专家学者的重视。窟区内现存的第十三号大佛窟与6个完整的小洞窟除外.还有1927年地震时塌陷的残窟十一个,加之窟区内红砂石岩壁上隐约可见的小佛龛.足有二十个之多。

  • 标签: 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病害 自然 2001年 1927年
  • 简介:麦积山石窟北魏和平至太和年间(460—499)开凿的几组具有明显双窟特征的窟龛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造像题材、图像内容不仅体现出浓郁的时代特点,而且对于研究麦积山石窟营建与开凿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种窟龛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麦积山西魏、北周时期的窟龛开凿也产生了影响。

  • 标签: 麦积山双窟 图像内容 历史背景
  • 简介:甘肃石窟规模宏大,分布面广,由东向西的地理位置上可分为:陇东石窟群、陇南石窟群、陇中石窟群、河西石窟群、敦煌石窟群等百余个大小石窟,其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可谓世界之最.而麦积山石窟属陇南石窟群,它位于秦岭西段的北麓,甘肃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最早开凿于十六国后秦(384-417年),后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开凿和扩建.现存洞窟计有194个;现存塑像七千余尊;现存壁画一千多平方米.

  • 标签: 麦积山石窟 体育文化 弓箭运动 武术 传统养生
  • 简介:太原龙山道教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的龙山东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也是最珍奇的纯道教石窟。主窟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1234年-1239年),由道士宋德方主持兴建。在龙山峰顶一突兀的崖面上,共凿有9个洞窟,窟外表面虽风化严重,但也能依稀可见精美的云龙纹浮雕。窟内共有道像65尊,其中13尊有完整的头部。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道教石窟,在中国道教和道教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标签: 龙山石窟 中国道教 保护 调查 病害 太原市
  • 简介:文殊山石窟是丝绸之路星罗棋布的石窟群中比较重要的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文殊山中.石窟、寺院依山而建,以文殊沟为界,分布在"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据乾隆二年黄文炜所撰的称"山峡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俗称‘三百禅寺',号日‘小西天'."文殊山石窟经历代扩建,洞窟达百余个,寺院建筑360余座,70余院,但大部已毁.现今前山区尚有千佛洞、万佛洞、文殊寺窟,后山区有古佛洞、千佛洞等早期中心柱窟.

  • 标签: 文殊山石窟 万佛洞 壁画 西夏时期 艺术风格
  • 简介:栖霞山石窟南朝洞窟约始凿于5世纪末期。南齐时期流行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上衣搭肘式佛衣;齐梁之际延续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通肩式和中衣搭肘式佛衣;萧梁时期以中衣搭肘式佛衣为主。栖霞山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可能与东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随葬品上贴饰的佛像服饰有关,上衣搭肘式佛衣的源头可寻向前后秦时期的长安地区。大约自北魏迁都洛阳至北朝灭亡这段较长时期中,栖霞山南朝佛衣类型流行于北朝域内,其中,露胸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青徐地区,中衣搭肘式、上衣搭肘式、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晋冀地区,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甘宁地区。

  • 标签: 栖霞山石窟 南朝 佛衣类型
  • 简介:一、石窟环境状况:1、地质概况天梯山石窟地处祁连山——河西走廊南山山间盆地,形似葫芦状,长约15公里,宽约1—3.5公里,地势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洞窟依河湖相砂砾岩建造,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砂岩,泥质砂岩之上覆盖薄层黄土;中部为砖红色厚层砂岩夹薄层砾岩;下部为棕红色砾岩,全部洞窟皆位于下部砾岩岩组之中。

  • 标签: 石窟壁画 保护对策 病害 环境状况 河西走廊 祁连山
  • 简介:响堂山石窟的凿建年代及分期刘东光LyinginGushanMount.HandanCity.HebeiProvince.xiangtangshanGrottesconsistofthreegroupsofgrottoesinNorthernXiang...

  • 标签: 响堂山石窟 北齐 鼓山 续高僧传 水浴寺石窟 石窟造像
  • 简介:山西省寿阳县阳摩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唐代、北汉曾进行过补刻和扩建。其现存的东魏、唐代的窟龛、造像对研究佛教在山西的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造像的演变等问题都有较大的价值。报告在对阳摩山石窟东区窟龛、造像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对这些窟龛、造像的形制、题材、功能及内含的佛教思想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山西寿阳 阳摩山石窟东区 调查 研究
  • 简介:和顺县云龙山石窟调查简报李玉明常亚平(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云龙山石窟在山西省和顺县县城以北1公里处云龙山半山腰间。黄沙岩崖壁上东西走向排列两窟,东窟东侧存二附龛。二窟二龛均坐北向南,二窟相距15米,东窟保存较好;西窟风化严重,窟内造像已成石胎。1...

  • 标签: 石窟调查 龙山石窟 古建筑保护 龙门石窟莲花洞 开凿年代 造像风格
  • 简介:雷音洞为房山石经山藏经洞之一,它与山上其余八洞一同被称为北京小敦煌。九洞内均珍藏着石刻佛经版,据50年代佛教协会整理统计,共藏石4559方。其中雷音洞珍藏有146方。

  • 标签: 房山地区 中国 石经山 雷音洞 保护方案 文物保护
  • 简介:麦积山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寺之一,开凿于十六国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地开凿与修缮。现保存雕塑作品七千二百余尊,壁画一千多平方米,因其精美的雕塑作品数量之多、延续时间之久,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由于地处林区,森林覆盖面积大,又多雨潮湿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非常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多年来,经过麦积山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使其受损的壁画和雕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目前,对于库存文物尤其是纸质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是我们面临急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麦积山石窟 纸质文物 保养措施 雕塑作品 覆盖面积 地理环境
  • 简介: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分南响堂、北响堂两处,相距15公里,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北朝晚期(东魏、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在石窟演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环节作用。国内外学者自2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迄今出版、发表论述甚多,然而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号,许多学者在研究论述当中或引用当地俗称(如大佛洞、刻经洞、中堂、南堂等),或以南向北或以北向南依次称为1号窟、2号窟、……无意间给研究带来许多不便。

  • 标签: 石窟 东魏 佛教造像 北齐 学者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江苏沛县栖山一号石椁墓,中椁东壁画像内侧房屋内几后坐的戴胜女子,一直被学界一些学者认为是西王母。然而,笔者经多方面的综合考察,认为此人应该是女墓主;此观点也符合汉墓画像构图的原则和理念。

  • 标签: 汉画像石 西王母 女墓主
  • 简介:麦积山石窟第4窟上方有三排和洞窟同时期开凿的巨大桩孔。通过建筑学的分析,认为在最初修整4窟屋顶部分时,用于屋顶面积太大,为了避免在屋顶上遗留太多的施工桩孔,就在上方开凿了大型桩孔,然后利用悬吊的方法对屋面部分进行施工。

  • 标签: 麦积山石窟 桩孔 探疑
  • 简介:陈灼同志《北山石刻(韦君靖碑)“颖川”“辩”》(载《四川文物》1999年第2期)提出:唐代《韦君靖碑》:“政茂颍川,化光河内”两句,“颍川”乃“颖川”之误,又释“颖川”之颖为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征东中郎将赵颖。说“‘颖川’一词是韦君靖部属胡密所遣造,源出于汉末赵颖首举分巴。”又赞同刘蜀仪先生注释,“以河内代全国”。“化光河内”释为韦君靖“功德还辉映全国”。

  • 标签: 大足北山石刻 《韦君靖碑》 “颍川” “河内” 历史考证 行政区域
  • 简介:广东佛山石湾窑是我国著名民窑,形成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今仍流传使用.其历代产品以种类丰富、光润绚丽为特点,明清后善仿名窑产品.它的形成发展与宋元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开创了独特的民窑风格.

  • 标签: 石湾 民窑 制陶工艺
  • 简介:响堂山北朝时期的石窟共有12座,它们是:北响堂第9窟(北洞)、第8窟(宋洞?)、第4窟(中洞)、第2窟(南洞)、第1窟(双佛洞),南响堂第1至第7窟。关于这些洞窟的具体开凿时间,学术界争议较大,其问题的关键集……

  • 标签: 石窟 开凿时间 东魏 北齐 文献资料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