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古代,自先秦以降就一直有绘制历史画的传统。《楚辞·天问》中保留有关于历史画的记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述了从六朝至唐宋时画家所绘历史题材的画作,并且还阐明绘历史画时必须遵守真实性的创作原则。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绘画中,保存有不少历代画家所绘历史题材的画作。同时也保存有不少各代画家创作的描绘当时人物或社会凤物、习俗的作品,流传至今也可列入历史画的范畴。在西方世界,历史上也都有绘制历史画的传统。现存的西方历史画同样包括两类内容,一类是画家创作的历史题材的绘画;另一类是不同时期画家所描绘当时社会生活的绘画,流传至今,也属历史画的范畴。在近代中国,画家在学习西画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画历史画的新尝试。新中国建立后,历史画出现了新的热潮。历史画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两点:第一要重视历史的真实性,第二是作品的艺术性,相辅相成,缺—不可。

  • 标签: 历史画 历史题材真实性 艺术性创作原则
  • 简介:早夏文化在考古学上表现为新砦期遗存及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在考察两者文化面貌的基础上,本文对早夏文化的来源区分为主要来源和其他来源。从各遗址内发现的建筑遗存的形制及建造方法、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组合、灰坑、窑址等遗迹,以及遗物中石器、骨器、蚌器尤其是陶器的一脉相承性等方面分析,可知早夏文化主要来源于王湾三期文化。早夏文化陶器中的侧扁三角形足鼎、大平底壶来源于造律台类型,黑陶或黑皮陶器、贯耳壶、盆形豆、鬶及玉器中的玉钺等因素来源于山东龙山文化,花边罐、侈口罐、单耳罐、大口瓮等器物的造型来源于齐家文化

  • 标签: 早夏文化 文化面貌 来源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初,从细石器文化中辨别出富河文化。陶器以筒形罐为主,还有少量圈足碗、钵、杯、斜口器等,篦点之字纹和线形之字纹特征鲜明。石器中绝大部分是打制石器,压制细石器数量较多。骨器数量和种类多,卜骨上有灼痕。年代在距今7500~5000年,相当于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时期。分布在辽西地区东北部,主要集中分布在鸟尔吉木伦河流域。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多数为方形或梯形,少数为圆形。以小型聚落为主,社会处于部落阶段,人与人地位平等。富河文化源于兴隆洼文化和西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同期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影响。

  • 标签: 富河文化 文化特征 年代 分布范围 聚落形态 渊源
  • 简介:铜爵是二里头文化至西周文化时期最重要的铜礼器之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出土的铜爵在铸造过程中所采用的的铸型分范技术既一脉相承,又各具地方特色。使用者的个人需求影响了工匠的技术选择,铸造技术的发展及不同技术的选择决定了铜爵最终的器物形态。

  • 标签: 二里头文化至西周文化时期 青铜爵 铸型分范 技术演进
  • 简介:建国初期,中国社会性质经历了由"多元化"的新民主主义到"一元化"的社会主义的转变。作为当时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省级地志性博物馆的主要基本陈列,历史陈列在当时"文化政治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以红线通史为内核的通史陈列模式"一统全国"。通过对建国初期文化转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史陈列实践探索的回顾,以传播学的视角对当时历史陈列做出学术性地评价和反思。

  • 标签: 历史陈列 通史模式 传播学 反思
  • 简介:文字记载的文献,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主要依据。但在物质文化领域,文字记载则不够全面、具体和形象,给学术研究造成局限。直到20世纪中叶,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学者在继承传统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利用出土和传世文物中的形象史料,结合文献对文化史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形象史学的研究方法,并取得突出成绩。在考古学科快速发展,提供大量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形象史学的理论方法逐渐为学界认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完全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研究表述的中国通史,是形象史学创新理论的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工程的竣工还可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语言和国界的读者展示中国历史,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华文明 形象 史学 工程
  • 简介:郝家台遗址发现一批中原龙山文化煤山类型的墓葬。这些墓葬基本以房屋或房间为分布核心,分布规律表现为“大分散、小聚拢”。本文从聚落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发现除了家庭化的丧葬观念之外,整个郝家台龙山文化时期古城聚落的布局结构与发展过程同样影响了墓葬的分布规律,而这样的观察角度与归纳认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郝家台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墓葬的基本内涵及随葬品情况,

  • 标签: 郝家台遗址 龙山文化时期 墓葬 居葬关系
  • 简介:夏商周考古中,不同时期考古遗存及文献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由此导致“文化”的概念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具体研究中,应在恰当评估史料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文化”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注意“文化”的多层次性。对不同层面“文化”的独立研究,乃是整合研究的前提。

  • 标签: 夏商周考古 考古学文化 整合研究
  • 简介:《小说月报》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背景下,其杂志的销量持续下降,同时读者主体由旧式文人转变为新式学生与城市大众,原有的杂志内容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自1921年第12卷第1号开始,《小说月报》在主编沈雁冰的带领下大胆进行改革,放弃以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等栏目为主要内容的办报理念,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同时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新改版的《小说月报》以积极宣传治世救国之道的办报理念,通过开设专注、专栏、文学家研究、海外文坛消息、评论、创作批评等栏目,刊登大量翻译和白话文文学作品,吸引读者,提升销量,成为新思潮传播的重要阵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同时,《小说月报》也借助改革,建立起编辑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使读者从传统的被动参与、被动启蒙转变为积极参与杂志构建的新生力量。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小说月报 编辑思想 读者
  • 简介:上世纪末的1999年,张忠培先生与乔梁、曹玮和魏坚等共同考察了陕北、内蒙古中南部及吕梁山地区的一些遗址,并在大量查阅调查资料和观摩出土陶片的基础上于2000年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文化、生业与环境》一文。

  • 标签: 先秦两汉时期 人类文化 河套地区 张忠培 文化关系 环境
  • 简介:一、如何用考古学方法研究玉器与玉文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考古学对含玉器的遗存的大量发现,从中获得玉器与玉文化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已远远超越了人们从传世玉器得到的玉器与文化的信息。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因为考古学发现玉器数量之多,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了以考古学方法考察考古学发现的玉器。

  • 标签: 玉文化 玉器 两周时期 变革时代 文化信息 考古学
  • 简介:本文将国内东南沿海考古学与南岛语族相结合的研究材料和国外关于南岛语族起源问题的研究材料结合起来探讨关于福建与南岛语族的渊源问题。然后分别论述福建沿海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考古材料,对南岛语族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最后,根据福建史前海洋经济开始和发展的时期(距今6500~3500年),来反映南岛语族在福建地区的起源、扩散和发展过程。

  • 标签: 福建 太平洋 史前文化 南岛语族
  • 简介:2007年7月-2009年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我们在淅川县沟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四个时期的史前遗存,清理出王湾三期文化的房址、灰坑、墓葬、瓮棺等遗迹,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陶器、石器等遗物,为研究王湾三期文化的南渐提供了新的材料。

  • 标签: 淅川县 沟湾遗址 王湾三期文化 聚落
  • 简介:本文是以画像砖墓为例对南朝襄阳地域文化的讨论。首先对考古发现的数座画像砖墓进行了年代的判断,认为襄阳南朝画像砖墓皆属齐、梁时期(5世纪末~6世纪前半期);然后根据历史文献和画像砖图像内容讨论了襄阳地区在南朝时期独特的文化内涵,襄阳文化因地处南北朝交接地区而呈现出文化的边缘性、地域性和信仰的多元性。

  • 标签: 南朝 画像砖墓 襄阳地区文化边缘性 文化地域性
  • 简介:智慧化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文物与人的距离,通过新型的信息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无法解决的几个问题一一化解,打破僵局,使文物与人的关系更加接近,并且建立了立体网状的信息交互结构,使文物信息"孤岛"的情况得以改善。本文总结了传统博物馆传播文化的方式的几个弊端,通过现有博物馆在智慧化上做出的成果,展望博物馆智慧化后文化传播的多种优点,说明智慧化博物馆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智慧博物馆 文物 距离 交互体验 文化传播
  • 简介: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认为青龙抄道沟、兴城杨河、绥中冯家村等地发现的铜器窖藏与宣化小白阳遗存大概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并辨识出小白阳类型是商周之际分布于燕山山地一带的北方文化遗存,随后简要讨论了燕山一带商周时期区域文化发展等问题。

  • 标签: 燕山一带 铜器窖藏 文化属性 区域文化发展
  • 简介: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文明的交流与碰撞空前繁盛,族群迁徙异常频繁,地处黄河与长江流域之间的淮河流域成为史前族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汇聚地,致使淮河流域的文明进程梳理异常复杂。本文通过对江淮中部的凌家滩遗址出土玉器进行考古文化因素分析,阐明凌家滩人在周围多方强势文化下,吸纳先进的文化因素,进行重组与构建,及通过外来文化因素看凌家滩人复杂的族群构成。从而可以了解淮河文明形成的方式,及淮夷人的构成,对于梳理淮河流域整个文明进程或其他地域文化谱系都有参照作用。

  • 标签: 凌家滩 玉器 外来文化因素 淮夷文明
  • 简介:研究首要目的是证明青少年不经常访问艺术文化类博物馆,其次是厘清“留不住”的原因,最后是识别青少年喜欢的学习项目形式。通过对817份有效问卷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成都市大多数青少年不经常去艺术文化类博物馆;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博物馆推广和作为基础的博物馆学习项目设计缺乏或者不好,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而主题工作坊是最受青少年欢迎的形式。最后,报告提出了一些基于实践基础的项目设计建议。

  • 标签: 博物馆 青少年 学习项目 问卷调查定 量分析
  • 简介:在北宋近一百七十年的时间段内,辽、金等北方内亚民族始终与汉民族为主体的北宋王朝进行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而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区作为文明交流的前沿地带对于研究这一现象有着重要地位。本文运用考古学视角,从该地域已发掘墓葬的埋葬习俗、墓葬装饰、墓内随葬这三方面入手,通过考古发现所见内亚性文化因素,考量其在汉民族社会生活、精神信仰等领域的地位,并由此研究这一地域多元文化因素的交融与互动。

  • 标签: 考古学视野 墓葬 内亚民族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