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纵观我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明(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清两朝,女性画家人数骤然增多,见于史料记载者有数百位之多;而在此之前的一千余年中,绘画领域一直是男性一统天下,女性寥寥无几。那么,这一时期为何会涌现出众多的女性画家呢?这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本文即拟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并从两代画史中选择记载比较详细的女性画家63位(见附表),对其身份构成特征、地域分布特征以及绘画风格特征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分析,以期对这一时期女性画家的总体状况有所了解。

  • 标签: 女画家 女性画家 明清 古代绘画 史料记载 明代中期
  • 简介:宋代篆书向来少被人提及,本文通过大量的资料钩沉梳理,对宋代篆书在继承中的变异现象分类研究,认为应对宋代篆书本身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一,宋代继承了前代篆书特别是"二李"小篆的风格而有所变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二,宋人重新发掘了大篆的艺术价值,形成了独具神秘装饰性变异色彩的大篆(古文)书写样式;第三,宋人开始强调篆书的书写性变异,一些书家如米芾等重视用笔和结体的变化,开启了篆书书写抒情化的道路。宋代篆书在继承中有所变异或率性求变的独特风貌,为篆书的融通增添了新的样式和生机,也为后人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启发。此外,宋代篆书拥有一个人数不少的书家创作群,保证了篆书在此后三百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把宋代篆书看作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应当是不为过的。

  • 标签: 金石学 尚意书风 大篆(古文) 小篆
  • 简介:新疆近代官铸银元始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一直到新疆解放为止。除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铸造的壹圆银元外,其余各种银元都属于天罡银元,它采用以两、钱、分作面额,称量单位采用湘平而不用库平。新疆铸造银元的地点主要有迪化(今乌鲁木齐)、喀什噶尔(今喀什)、阿克苏三处。

  • 标签: 银元 新疆 错版 喀什噶尔 1949年 乌鲁木齐
  • 简介:伪钞现象是伴随着纸币的诞生而产生的。自中世纪起,中外各国就十分重视对它的治理工作。目前在一些先进国家,虽然信用卡的使用已很普遍,但纸币仍是最主要的流通手段。特别是美钞等国际货币和高面额纸币,由于流通范围广,价值高,成为伪造犯的主要伪造对象。另一方面,印刷、复制手段的推广和电脑技术的普及,也为伪造犯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这就增加了反假票斗争的紧迫性和尖锐性。目前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已经出现了多起人民币伪造案,因此,如何确保钞票生产的安全,如何把伪造犯置于绝境,这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 标签: 流通范围 国际货币 基层银行 钞版 利用缴获 银行部门
  • 简介:2008年3月4日是交通银行成立100周年纪念日,这家大银行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票号、钱庄等旧式金融机构已渐趋衰落,而英、美、日、德、法、俄等国银行已在中国沿海城市设立了众多分支机构,并通过借款给清政府,获取了中国铁路的筑路权;通过赔款的清偿,控制了中国的关税收入;通过进出口贸易,垄断了国际汇兑,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主宰。

  • 标签: 银行本票 交通银行 中国铁路 进出口贸易 中国金融业 周年纪念
  • 简介:本文针对徐州苏山头汉墓中出现的陪葬与女尊男卑现象,结合徐州地区已有的考古资料展开讨论,认为该地区西汉时期的陪葬现象多存在于大、中型墓葬中,其墓主在生前或为拥有显赫社会地位的刘姓宗族,或为列侯高官;而陪葬者当属妾或奴仆等与墓主人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从性别上看,陪葬者男性、女性都有。从时代上看,主要集中在西汉早、中期。西汉时期,男尊女卑是社会主流,而在徐州地区西汉墓葬中出现了不少的女尊男卑现象,这正是其地域特点的体现。徐州作为楚国的政治中心,聚集了众多的刘姓贵族。因为楚国刘姓势力的强盛,刘姓宗室女的地位相对较为显赫。徐州地区西汉墓葬中出现的女尊男卑现象,应与刘氏宗室女的下嫁相关,是特殊女性政治地位或自身身份的体现。

  • 标签: 徐州 西汉墓陪葬女尊男卑
  • 简介:郑孝胥(1860—1938年),字苏戡,福建闽侯人。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历任广西边境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职。郑孝胥所处的年代,正值列强入侵,国力衰退的时代。清政府为挽回败局,推出一系列新政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铁路政策的改革。在当时,路政改革是新政改革的重中之重,它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新政的成败,从而决定清廷的命运。

  • 标签: 郑孝胥 交通银行 新政改革 铁路政策 广西边境 重中之重
  • 简介:《新疆钱币》2003年第2期刊登《红钱中的背逆钱和叠印现象》一文。笔者读后对该文(以下简称“红文”)提出的部分观点不敢苟同。现谈点个人拙见,以供“红文”作者及同道商榷。

  • 标签: 新疆 红钱 钱币 背逆钱 叠印现象 收藏品
  • 简介:<正>一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7幅木板地图,多显著标示出交通道路和关隘。何双全先生指出,木板地图M1:7.8.11B面特别“标出关隘的位置,注名为‘闭’”;M1:9也绘出关隘,“并标出大小关口5处,以及各地之间的相距里程”;M1:12A面绘有关隘、道路,“部分地段标有里程”,M1:21A面也绘有关隘。曹婉如先生研究放马滩秦墓古地图,也强调制图者对“道里”的重视,指出图中除有用对称的形象符号表示的称作“闭”的关隘外,“在森林注记的附

  • 标签: 史料研究 马王堆汉墓帛书 关隘 驻军 箭道 后汉书
  • 简介:对于唐前期寡妇户籍“合籍”的现象,目前学界尚少专门的研究。在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寡妇‘‘合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本文结合寡妇户籍文书以及相关史料,探讨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既与唐前期普通民户实际受田数额较少的因素有关,也与寡妇这一群体本身的因素有关。正是因为寡妇当户不但要多受田,而且又不需承担赋役,所以对寡妇进行“合籍”就成为户籍登记中的一种惯例。

  • 标签: 户籍 挂靠合籍 归宗合籍
  • 简介:一法币施行之背景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为减少自身损失,各主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放弃金本位,禁止硬币流通,导致世界银价暴涨。当时中国以银为币,所以受祸颇巨:通货紧缩,失业增加,资金外流,破产迭出,国库收入剧减。自1934年7月起,仅三个半月之间,白银外流达二万万元以上。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则国内现银存底必将外流罄尽。

  • 标签: 银行业 中国银行 法币改革 交通银行 国民政府
  • 简介:容庚《汉金文录》卷一著录有两件汉代“杜鼎”,两鼎器盖各有两组刻铭,现将两鼎器盖铭文转录如下:

  • 标签: 铜器铭文 汉代 金文 容庚
  • 简介:本文利用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写经题记、经济及诉讼类文书,对中古时期敦煌百姓的婚变现象作了分析,并对以女性为中心的丧偶、守寡及再嫁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中古时期的敦煌一般女性在亡夫之后,感情和生活大多陷于困顿;而在这之后不论选择独身还是再婚,她们的行为都能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由此揭示出敦煌百姓的婚姻观念,在女性的守寡或改嫁问题上没有特别的要求和唯一的标准.

  • 标签: 中古时期 敦煌 婚变 守寡 再嫁
  • 简介:利用体式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能谱对17面浙江安吉上马山及山东临淄汉代铜镜进行取样观察、检测,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马山铜镜表面保存状况较好,类似黑漆古,内部为α相优先腐蚀,临淄铜镜表面腐蚀严重,为Cu2O与二价铜的碱式矿化物沉积,内部主要为δ相优先腐蚀。利用Pourbaix图可以对两类腐蚀现象所处环境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高锡铜镜基体在不同环境中存在α相或δ相优先腐蚀的现象,并与基体外部不同锈蚀相对应。此结果对研究不同环境中高锡青铜基体的微观及宏观腐蚀情况有参考价值。

  • 标签: 铜镜 腐蚀 Α相 Δ相
  • 简介: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草原游牧人就地取材自制使用的木质车辆,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和半农半牧地区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属于草原游牧文化的产物.勒勒车的制作,通常以草原、沙地、丘陵上常见的桦树、榆树等硬木树干制作,双辕,双轮,因用途和所适应环境的不同,辕长与轮高、毂的长度、轸的薄厚(舆底部左右两侧与伏兔连接起到提高辕的纵木)等部件,不尽相同,其中轮最高者可达4米多.勒勒车的基本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与制作工艺简单,方便且快捷,经久耐用(图一).根据地理环境、用途等因素,经过不同程度改进,能在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行驶,载重数百斤至千斤,适于牛、马、骆驼拉行,一般多用牛拉.

  • 标签: 北方草原 勒勒车 交通工具 起源 交通运输工具 半农半牧地区
  • 简介:2008年8月,笔者在整理收集的各类储蓄存单时,发现了一份交通银行非常特殊的存、贷扎抵存单(见图),觉得此单值得考究探索。故将其公诸于众,以飨读者。

  • 标签: 储蓄存单 交通银行 存贷 无奈
  • 简介:11月3日上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交通管理局旧址竣工揭幕仪式在瑞金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举行。出席仪式的有国家交通部部长黄镇东、江西省副省长王君、江西省交通厅厅长宋军、赣州市市长王昭悠及瑞金市等党政负责同志和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邹亮辉。

  • 标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交通管理局 遗址 修复工作
  • 简介:1935年11月3日,民国政府财政部公布了施行法币政策的布告,宣布从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个银行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注:后在1936年1月20日,财政部公布.中国农民银行发行之钞票与法币同样行使)。除上述银行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现在流通者,准其照常行使,

  • 标签: 交通银行 法币政策 中国实业 行国 财政部 民国政府
  • 简介:洪辩作为敦煌张氏归义军首任河西都僧统,参与过张议潮推翻吐蕃的起义,是敦煌名僧,藏经洞保存有他的彩塑写真像,为学界所熟知。洪辩在莫高窟营建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据敦煌写本记载他在莫高窟建“七佛药师之堂”“法华无垢之塔”,另据研究第16窟也是他的功德窟“吴和尚窟”,因此他在莫高窟应该有相应的供养像,可惜因这些洞窟均经后期重绘,洪辩供养像的信息尚不明确。但经我们考察研究发现,在张议潮的功德窟莫高窟第156窟发现有洪辩的供养像,这与藏经洞洪辩彩塑写真及对应壁画组合有密切关联。更为有趣的是,经仔细梳理第156窟供养像的图像和历史信息,在第156窟洪辩像后跟随着同为敦煌名僧的弟子悟真供养像,他们师徒二人一起出现在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中。洪辩和其弟子悟真供养像在第156窟的发现,从供养像的角度,为敦煌佛教及其归义军历史的研究提供新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洪辩写真像与供养像的图像组合关系,简单探讨历史时期佛教高僧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侍人”“侍者”现象

  • 标签: 洪辩 供养像 莫高窟第156窟 张议潮功德窟 悟真 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