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摘译自克拉克·艾贝尔的(1816和1817年中国内地旅行与往返航行记事》(ClarkeAbel:NarrativeofAJourneyintheInteriorofChina,andofAVoyagetoandfromthatCountry)一书的第三、第四章。艾贝尔是英国地质学会成员,阿美士德使团的首席医官和博物学家。这部著作于使团返英的第二年即1818年出版,其中包含有“最有趣的阿美士德使团到达北京朝廷的记载和对所访问国家的观察”。

  • 标签: 礼仪之争 中国内地 from that 地质学会 博物学家
  • 简介: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致台湾新党的欢迎词里提到了"七月流火"这个词语,意思是指在七月盛夏太阳火辣辣的,同时表达了期待两岸和平统一的热望.他的讲话引起了人们对"七月流火"所表达的真实含义的争议.……

  • 标签: 流火
  • 简介: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道教思想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我国的传播,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宗教,也有其长期发展的历史。它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产生的,伴随着漫长的封建社会而发展。它以神仙不死

  • 标签: 道教史 世界三大宗教 封建统治阶级 早期道教 玄元皇帝 基本信仰
  • 简介:进入巍峨的西安城南城门,可以看到,在大门内东侧,有一条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街道,这就是翰墨香的书院门。

  • 标签: 书院 建筑风格 牌坊 石板铺
  • 简介:我小时候听老团总段成三讲:民国初年宣恩县种鸦片很普遍,田土较多的户每年可收获烟土一二百斤,一般的人户也收几十斤。成后年,约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左右,我亲眼所见,宣恩长潭河一带仍有40%的人户种鸦片。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仍然有人在深山老林辟地偷种。种植既普遍,吸食的人也很多。豪绅地主大都嗜吸成性,一般人也多吸食,连妇孺当中也有因病吸食而上瘾的。据民国《湖北县政概况》记载:抗日战争前“宣恩县吸食鸦片的人数超过全县总人口的一半”。种鸦片的多,吸鸦片的多,经营鸦片生意、开设烟馆和长途贩卖鸦片的行业也应运而生。仅沙道沟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集镇,就有6家烟馆,公开设床摆灯供过往行人“过瘾”。

  • 标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宣恩县 龙山县 民国时期 禁烟机构 国民党政府
  • 简介:学者在研究九世班禅藏时多采纳档案材料,大都忽略了传媒中的各类资料。班禅藏作为国际热点问题《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等日报,《东方杂志》《蒙藏月报》《蒙藏旬刊》《康藏前锋》《开发西北》《边事研究》《海潮音》等期刊都及时跟踪报道,报道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宗教人士对班禅藏的策略和态度,并介绍了达赖与班禅、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中国政府与英政府之间的交流与斗争。通过这些报刊我们可以了解九世班禅准备藏的复杂过程,及其藏失败的原因,把握当时的舆论导向和达赖班禅两个系统利用报刊进行斗争的情况。

  • 标签: 报刊 九世班禅 返藏 治国方略
  • 简介:<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之《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藏受阻》、《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两书,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前者所辑档案423千字,其主要内容:班禅大师在各地进行讲经说法、启建时轮金刚法会、参与国家大事、主持办理藏事宜,以及因藏受阻,隐忧疾发,在青海玉树圆寂后,灵榇自玉树启运护送回藏等等。后者共辑录档案526千字,分别按达赖、班禅各自在民国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以确切的证据,说明当时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不正常的根源,完全由英国政府策划所致。

  • 标签: 九世班禅 中国藏学 时轮金刚法会 民国时期 西藏 青海
  • 简介: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时,徽湖的原址上仅有流经而过的两条清溪,一条发源于中山陵一侧,自西向东,另一条发源于灵谷寺一侧,由东向西。每逢多雨季节,两道清泉在此汇流后,便向更低处流走,这里便得了二道沟的名字。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后,中山陵园区域构想了一系列纪念工程,当时兼任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党务委员的林森,又为陵园园林设计委员会的主席。在对陵园一带的地貌考察中,他看好了二道沟这片湿地和水源之利,于是建议筑坝蓄水成湖,为陵园增添了水景。从此堤筑成了婉蜒通向灵谷寺的大道,蓄成的这处四面环山的一湖碧水,取名流徽湖,它的面积约莫24亩。1932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原黄埔军校)军官们捐款2万元,准备用

  • 标签: 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园 黄埔军校 水泥混凝土 二道沟 陆军军官学校
  • 简介:<正>“改土归”,是封建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一种政治改革,它在中国历史上历时甚久。对此,论之者不少。但是,与之背道的“改复土”,论之者往往数语而罢,未予深涉。现不揣浅陋,献芹于识者之前。一、“改复土”概况改复土,顾名思义,指中国封建时代中央王朝对少数地区原实行的羁縻制或土官制改官制后旋复由民族土著世袭首领统治。封建王朝中央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改土归,一般认为始于明洪武初年对忻城

  • 标签: 中央王朝 改土归流 复土 封建王朝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 广西地区
  • 简介:清光绪三十一年前的一百多年间,碾伯(今乐都)县府所在地的一所学校里,书声琅琅,书香四溢。这所学校就是清代远近闻名的河湟地区"四大书院"之一的碾伯书院,因其背靠凤凰山,故亦称凤山书院。凤山书院由原碾伯知县何泽著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据清道光年间碾伯知县冯燨

  • 标签: 书院流韵 凤山书院 流韵书香
  • 简介: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 标签: 夷夏之辨 夷夏之防 华夷一体 改土归流
  • 简介:<正>清末在川边推行“改土归”,对康区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如何?由于事隔几十年,其间又缺乏系统的调查和资料积累,探讨殊非易事。五十年代的调查材料表明,与清代相比,康区社会发生了两大重要的变化。其一,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清代的康区为四大土司的领地,他们是德格宣慰司,明正宣慰司,理塘宣抚司和巴塘宣抚司。在大土司的属下,有安抚司、长官司,和土千户、土百户若干员。以土司系统为主体,组

  • 标签: 改土归流 德格土司 康区 民国政府 宣慰司 五十年代
  • 简介:古芒部彝族的源在哪里?流经何处?又从何处流到芒部?在芒部又如何发展、变化?是稽考镇雄彝族历史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稽考镇雄地方史首先遇到的问题。这里讲的彝族,是指在一个很久的历史时期内居住在古芒部的黑彝。这里讲的源,指来源地,不是指族源。

  • 标签: 古芒部彝族 中国 民族研究 历史发展 迁徙过程
  • 简介:武警福建总队按照把警史馆打造成总队传承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为官兵提供激励人生、激发动力、总结提高、创造未来的陶冶之所的目标,对史料广征博集、精挑细选、严格考证,认真把好警史馆效果图制作、雕塑设计、脚本创作、经费预算、基础工程、版面制作、场景设计、配套设施等关口。其建馆的做法可资方志机构在书库、地情馆建设中借鉴。

  • 标签: 史馆 标准 版面制作 场景设计 先进文化 脚本创作
  • 简介:横山桥镇位于武进市东北部,地处常、锡、澄三市三角地带的中心。境内横山自西向东蜿蜒起伏,三山港北达长江,南联运河太湖。即将竣工的沪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山水兼蓄,颇具江南特色。全镇面积2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 标签: 争创一流 沪宁高速公路 企业制度 武进市 粮食生产 发展方向
  • 简介:对雍正朝改土归的目标与性质,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本文分析了鄂尔泰、雍正帝通过改土归贯彻法治的思想以及完善法治目标的确定,认为雍正朝进行改土归,主要是出于加强法治管理的需要,由此确定了改土归的思想与方略,据此进行施治。雍正朝的改土归并非彻底取消土司制度,而是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以适应清廷强化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需要。

  • 标签: 雍正朝 改土归流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