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日本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众多世代传承、守护至今的文化遗产,日语把这些文化遗产称为“文化财”。本文将在对有关概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综合介绍日本遗产体系的概况。

  • 标签: 日本 文化遗产体系 文化财
  • 简介:本文以考证《学令》先读经文条为中心,对古代中国讲学的形成及其传至古代日本后的演变这一过程加以探讨。首先,《学令》先读经文条所见之讲学,由学生背诵经注的"读者"课程与他们听博士解释经注的"讲者"课程组成,课程中学生无需以书籍为媒介。这一点已由宋版单疏本的特殊格式证明。其次,通过分析山东省诸城县前凉台画像石墓的讲学图及四川省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的讲学图(均为东汉晚期),证实前者与"读者"课程相对应,后者与"讲者"课程相对应,说明学令讲学式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在古代日本7世纪后半期创立"大学"时,引进了唐代讲学。据四国德岛县观音寺木简、正仓院文书及《令集解》等资料可知,当时以音读(汉语发音)为前提的"读者"课程并不盛行,而以汉文训读为基础的"讲者"课程却发展迅速。这与重视读者(帖试)的唐代国学正相反。平安时代中期以后,学令讲学式逐渐衰落,只用汉文训读讲解经书的"讲书"方式得到普及。如上历史过程确定了日本中国学的特色与局限。

  • 标签: 古代日本 汉字文化 中国学 明经 东汉晚期 帖试
  • 简介: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形成由萨摩藩士提出的出兵征讨台湾蕃地,兼以明确琉球归属问题的"一石二鸟"侵略政策。在美国人李仙得等的指导下,出台了《台湾蕃地处分要略》,计划出兵台湾,最终达到殖民台湾一部或全部的目的,但在各国反对下,特别是在美国公使的反对下,日本政府决定终止出兵行动。但西乡从道等不顾明治政府暂缓出兵之决定,强行发船出兵侵略中国台湾,"西乡暴走"不但开创了日本军阀跋扈的首例,也揭开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大幕,更迈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第一步。

  • 标签: 出兵 台湾蕃地 始末
  • 简介:自汉代开始,中日两国在文化、科技等许多领域进行过交流,尤其是唐、宋、明三代是中国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对日形成重要影响的时期,但在近代文物保护特别是古建筑的保护理念上,日本起步较早,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古建筑遗存有许多相同之处,吸收和借鉴其保护理念的先进成分,对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日本 古建筑 保护理念
  • 简介:日本刀歌》为欧阳修所作,抑或司马光所作,今人谭彼岸《〈日本刀歌〉作者新考》,《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王水照(《〈日本刀歌〉与汉籍回流》,《半肖居笔记》,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宁群娣(《关于〈日本刀歌〉作者及其影响的考证》,《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均有所考证。谭文较早,故近来出版之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以其为最早考辨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页1370)。其实,前人对此早着先鞭,兹就此略事鈎沉,以见学术递嬗之迹。

  • 标签: 日本刀 考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社会科学战线》 《沈阳大学学报》 史事
  • 简介:日本人开始注意蒙古民族和蒙古地区,还是不久以前的事。虽然蒙古史作为中国边区史的一部分早已为研究中国史的日本人所知,但蒙古或蒙古人作为与农业地域的日本和中国本部全然不同的游牧一骑马民族之邦,引起日本人的特殊注意,那仅仅是从上世纪末,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从日俄战争(1904-1905)时开始的。

  • 标签: 蒙古史研究 日本人 简史 中国史 蒙古地区 蒙古民族
  • 简介:《韵镜》传到日本后被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神秘色彩,并被广泛应用于术数实践等世俗生活之中。本文通过对日本20世纪初《姓名命运观》和《姓名作法、姓名判断》两本著作的介绍,论述了日本人依据《韵镜》而创造出"命名预测命运法"基本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讨论了《韵镜》与"纳音五行"的内在关系,从而阐述了"命名预测命运法"的理论基础,旨在对流行于日本江户、明治时期的"命名预测命运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揭示《韵镜》在日本民间神秘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展示其作为音韵学著作跨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希望由此而引起中国学术界对这一尚无人涉足领域的关注。

  • 标签: 《韵镜》 命名预测命运法 《姓名命运观》 《姓名作法、姓名判断》
  • 简介:《唐写本说文残卷》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说文解字》的最早古版本,它于1926年东渡日本,归内藤湖南所有。目前相关研究论著中,对于这稀世珍宝如何归了内藤湖南?以及将此物转手内藤湖南的重要人物——白坚,均付诸阙如或言之不详。本文通过白坚、内藤等的相关记录,考证和揭示白坚其人以及内藤湖南购买《唐写本说文残卷》的真实情况。

  • 标签: 唐写本说文 内藤湖南 白坚恭仁山庄 日藏汉籍
  • 简介:粤东多为丘陵山地,其问河流溪水纵横,乡民出行往来很是不易。文教兴盛,人心向善,乡人热衷于公益之事,捐资造桥修路的事例很多。今年本栏目特别介绍梅州(旧称嘉应州)地区明清时期的古桥梁建筑,展示当时州人为克服河流阻碍践行义举的努力及成果。

  • 标签: 文化 丘陵山地 桥梁建筑 明清时期 嘉应州 河流
  • 简介:粤东多为丘陵山地,其间河流溪水纵横,乡民出行往来很是不易。文教兴盛,人心向善,乡人热衷于公益之事,捐资造桥修路的事例很多。今年本栏目特别介绍梅州(旧称嘉应州)地区明清时期的古代桥梁建筑,展示当时州人为克服河流阻碍践行义举的努力及成果。选录标准为:一、见于文献所载;二、至今仍保存完好。本期刊载部分梅县、五华县、大埔县、蕉岭县、兴宁市境内保存完好的古桥梁,以飨读者。

  • 标签: 文化 桥梁建筑 明清时期 选录标准 嘉应州 五华县
  • 简介:1683年,施琅率清军水师攻克澎湖,郑克塽随即降清,台湾自此纳入清朝版图。清朝、郑氏战争之进程,经由陆续赴日之华人海商而为长崎唐通事所把握,进而由唐通事以"唐船风说书"的形式报告给江户幕府。本文拟以《华夷变态》所收相关风说书为史料,揭示日本当时对康熙复台之认知过程,对以往主要依靠中文、西文的先行研究进行一些补充。此外,通事之认知建立于海商之报告,所以本文亦想探讨华人海商对康熙复台之观察。通过考察可知,日本基本上迅速地掌握了康熙复台的整个过程,因为台湾商船多为郑氏政权一方派遣,所以其报告中多见偏袒郑氏之语,但此并未对风说书的真实性产生大的影响。海商对台湾战时情形观察的角度也颇有与中文史料不同之处。

  • 标签: 康熙复台 日本长崎唐通事 华人海商 风说书 华夷变态
  • 简介:在同时代人的记述中,1920年代的上海究竟是如何形象?由于当时的上海已成为远东第一国际都会,对她的描述可谓不计其数,所持角度也多种多样,作者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门。1920年代日本人游记中对上海的描述,堪称视野独到,别具一格,栩栩如生。游记作者笔下的上海城市印象,既有众所周知的繁华景象,也有半殖民社会生活的黑暗一幕,以及日本人在这座城市中的活动场景。此外,1920年代是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时代,而上海是反帝爱国运动的中心,于是游记中也留下了对民族主义运动现场的生动描述。

  • 标签: 日本人游记 魔都 上海印象
  • 简介:中国的武备文化代表着中国各民族不屈的精神,古代冷兵器是自然之孕育,文化之源流,乃至生命之淬炼的历史结晶。然而由于沧海桑田,大多数重要的古代武备实物已流失殆尽,文字记录也不甚详尽。能历经沧桑流传至今的古代武备也只剩得凤毛麟角。作为中华冷兵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武备因其历史和地理原因,世人所知不多。根据现有的史料和实物来看,藏族武备(尤其是冷兵器)和中原的交流,有着漫长的过程,

  • 标签: 文化 藏刀 传承 冷兵器 文字记录 地理原因
  • 简介:我走了众多城市。除了规模有大小、建筑有高矮之外,城市基本一个模样。没有一个城市不在拆旧建新,老建筑、老街巷每天都在消亡。只有极少数的文化遗存零星地蜷缩在城市一隅。我不知道失去了文化血脉的城市还有没有生命

  • 标签: 文化遗存 城市 建筑
  • 简介:《二李唱和集》为北宋李昉、李至唱和诗集,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云昉“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即指此书而言。此书为今存宋人最早之文学总集,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大学图书馆 唱和 日本 《青箱杂记》 文学总集 文学史
  • 简介:本文考察了晚唐进士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现象,透过"麻衣"一词的意义迁转,似可见微知著地窥得晚唐进士文化风貌的变化。

  • 标签: 晚唐 麻衣 进士文化
  • 简介: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域,都会随着其历史的起源与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民风民俗与地域文化。而所有这些不同的民风民俗构成的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相加,才形成人类文化的整体,形成世界。所谓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或者消灭,烧杀抢掠还只是次要的,最关键的,不是从肉体上消灭你的族群。而是从文化上消灭你的社会。

  • 标签: 地域文化 民风民俗 人类文化
  • 简介:锁国时代的日本绝非昧于知彼,相反其对外部世界一直保持着关注,尤其是针对中国展开了持久的情报搜集活动,为此特别设立了长崎、对马、萨摩三个窗口。其中,对马口的情报职责是从朝鲜打探中国情报并及时上报德川幕府,而其搜集方式基本可归为三类,即:对马藩主写信给朝鲜以索取情报、询问朝鲜派遣的问慰译官,以及以倭馆为据点搜集情报。虽然朝鲜一对马是一条比较稳定的情报渠道,但是朝鲜对日本抱有深刻的不信任感,加之考虑到对清政策,故而刻意删减情报、歪曲事实,这导致流入日本的中国情报多有错谬,质量不甚高。

  • 标签: 朝鲜 对马 宗义真 问慰译官 倭馆 情报
  • 简介:<正>蕲春,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建县,是鄂东最古老的县之一。二千多年以来,先后设郡、州、府、路、专员公署于境内,为鄂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间,隋、唐时设蕲州,治蕲春,领蕲春、蕲水、广济、黄梅4县。因境内名山秀水众多,人口繁衍昌盛,物产丰富、文化交流频繁,因而成为禅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 标签: 禅宗文化 四祖寺 弘忍 广教寺 广济 僧璨
  • 简介:闽南与粤东的丘陵山区,习惯上称为“半山”,居住在这一带的客家人习惯上称为“半山客”。广东省的饶平、丰顺、潮安、陆河、揭西、揭阳、普宁、惠来、海丰、陆丰和汕尾等县市便处在这个区域。半山客与纯客有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其实,即使纯客,闽粤赣三地同样有差异,故半山客与纯客是相对而言的。因半山客人数众多,分布广阔,直接处在客家与福佬两种文化交融的前沿,故有研究的必要。‘

  • 标签: 文化研究 丘陵山区 文化交融 客家人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