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民族基本特征是民族学和民族理论学科范畴的概念,是构成民族的要素。本文从共同语言问题、共同地域问题和共同经济生活问题、共同心理素质等三个方面对回回民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述,认为回族具有自尊、自强意识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民族意识。

  • 标签: 回回民族 基本特征 语言 地域 经济 心理素质
  • 简介:抗日烽火中的渤海回民支队王连芳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在华北敌后抗日主战场的津浦铁路和运河两侧,活跃着两支回民支队。西侧是全国著名的传奇式的回族英雄马本斋同志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东侧是由党直接组织领导的冀鲁边区(后改渤海区)回民支队。两...

  • 标签: 回民支队 回族 渤海 部队 生活禁忌 回汉
  • 简介:马邻翼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倡导新式回族教育的先驱。他和童琮、王宽等回族有识之士冲破以往经堂教育读经不读书的旧习,革新旧的教育制度。他创建的偕进小学与童琮创办的穆原学堂、回文师范学堂等为我国第一批新式回民学校。新式回民学校推动和普及了回族初等、中等教育,提高了回民素质,促进了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 标签: 学校 师范学堂 新式回族教育 教育制度 中等教育 中国
  • 简介:自古以来,因谣言引起的冲突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清同治回民起义,跟清代中国人口膨胀、资源竞争有关,反映了清末整个社会的失序,凸显了官府在社会危机应对中的不足。谣言之所以在此次社会冲突事件中起激变作用,是因为对异族的歧见和不信任情绪为此提供了土壤。是故,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有效的涉民族因素舆论应对和社会危机管控机制,营造一种包容差异、容纳多样的社会观念紧迫而又任重道远。

  • 标签: 晚清 谣言 社会失序 回民起义
  • 简介:<正>北京崇文门外花市清真寺内有一座御碑亭,中立通高4米余之清世宗“上谕”刻石,俗称御碑。实测碑首高1.13米、宽1.13米、厚0.43米,浮雕二龙戏珠图案,阳面正中刻“上谕”二字,阴面正中刻“皇恩浩荡”四字。碑身高2.12米、宽0.97米、厚0.22米;阳面刻该“上谕”全文,凡22行,每行不计留备提行抬格敬写之空位为37字,四周围以图案花边;阴面刻“顺天府属回民”立碑者“恭纪”题名,凡22行,74人,四周不饰花边。碑座高0.85米、宽1.39米、厚0.62米,亦浮雕图案。因将碑移出亨外露置已数十年,碑身字迹渐多剥泐,致于该碑之来历亦传闻异词。如近有报道说:“据寺人介绍,此碑立于康熙四十二年,也有

  • 标签: 回民 清世宗 训谕 礼拜寺 清真寺 《律》
  • 简介:同治八年(1869年)陕西回民起义军因口粮尽绝,遂由陇东董志原退至宁夏境内,左宗棠指挥清军进剿。自四月二十四日至九月十四日,宁夏马化龙(即文中马朝清)及陕西回民陈林、马正和、白彦虎等向左宗棠呈词七起,情词凄楚,左宗棠有批语,咄咄逼人。现将马化龙等人七起呈词和左宗棠的批语一并刊出,以供研究使用。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原件存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由中央民族学院马寿千教授辑录提供。

  • 标签: 军门 职员 陕甘回民起义 提督 难民 白彦虎
  • 简介:抗战剧社这支民族文艺轻骑兵,是随着冀中回民支队这支民族抗日武装的建立应运而生的。从最初组建为几个人的宣传队到剧社集体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七年时间里,他不仅创编和演出了《马母》《回支大合唱》等大量的抗战文艺作品,还培养了许多革命文艺人才和抗日志士。在宣传民族政策、鼓舞回族抗战士气、动员广大回民救亡爱国、号召回族青年参军参战等方面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 标签: 抗战剧社 文艺作品 抗日救国 民族政策
  • 简介:完成于18世纪上半叶的古典名著《儒林外史》,最早注意并描写了回民。通过汤知县发落回民案的情节铺叙及对汤镇台等的描写,较准确地反映了回族民族情感、心理和当时江南地区上层回民的生活习俗

  • 标签: 《儒林外史》 回民 汤知县
  • 简介:<正>一、对回民领导者评价的变迁首先谈谈中国学者对这次起义的回民领导者的评价。建国初期,不用说这次陕甘回民起义,即是在新疆的“起义”,甚至对与此有联系的阿古柏政权,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所有的反对清朝的武力行动都作为起义而被肯定。马霄石在《西北回族革命简史》(上海·“东方书社”1951年)中虽然指责了陕西的孙玉宝,但强调了洪兴的作用。称白彦虎为“劳苦人民出身,革命意志最强”。而对马化龙友好地记述为“以宗教家的思想处理革命战争”。

  • 标签: 马化龙 白彦虎 西北回民起义 陕甘回民起义 同治年间 领导者
  • 简介:苦芦湾是一个被数万人所铭记的地方,从明初到清末,一个回民家族世居于此。同治年间为躲避杀戮,这个自称“苦芦湾人”的家族逃离苦芦湾,分散到甘、青、新、宁、蒙等地。虽然此后苦芦湾只是一个遥远的地理记忆,但长期围绕保护祖坟和上坟等活动,“苦芦湾人”的认同维系至今。在群体文化自觉的当下,“苦芦湾人”已着手书写历史记忆并成立寻根组织。苦芦湾人是一个认知西北回民家族文化、祖先文化的绝佳案例。

  • 标签: 回族 家族 记忆 苦芦湾人
  • 简介:上一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人们迷茫于社会转型与道德失范,张承志的声音唤起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尤其是青年人的血性,就我所阅读过的研究生论文里,以张承志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是比较多的。那些年轻的作者未必就是回族,也未必是同样的信仰,他们只是从张承志的声音里分辨出一种……

  • 标签: 回民文化 张承志 《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 文学研究 马丽蓉 张承志研究
  • 简介:中国历史上历次西北回民起义规模巨大、影响广泛,回民起义是回族历史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起义中十分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回民起义史的研究,就开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尤其是自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回民起义资料丛刊》出版后,“回民起义”成为史学领域研讨的热门,陆续出现一些颇有见地的佳作。

  • 标签: 回民起义 白寿彝 历史学家 回族史 斗争 历史事件
  • 简介:1936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继东征之后进行西征,以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西征军称西方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由红一方面军主力红一军团担任左路,以红十五军团担任右路。6月,红十五军团解放了宁夏豫旺县(今同心县)大部分地区后,中共陕甘宁省委即时批准成立了豫旺县苏维埃政府。在此基础上,陕甘宁省委和西征红军总部遵照中共中央“帮助回族人民,建立独立政府”、“实行回民自决”的指示精神,在已开辟的固原。

  • 标签: 苏维埃政府 宁夏 红一方面军 中国 中共中央
  • 简介:乾隆中期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出现了内地人口大量持续西向流动进入新疆的态势,籍隶陕甘的回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后新疆的人口构成与社会面貌皆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在不少相关研究中,他们的存在被忽略了。作者通过爬梳北京与台北所藏各种满、汉文档案,得到大量有关实例,以此为基础具体探讨陕甘回民迁移新疆的契机、迁移大势以及在迁入地如何落脚谋生并构建移民共同体,尽可能鲜活地展现了这个内地穆斯林移民群体的样貌和特点。

  • 标签: 新疆 迁移 陕甘回民 移民社会 满汉文档案
  • 简介:清乾隆四十七年海富润携书案的相关档案资料(主要是当年五月广西巡抚朱椿的一道奏折),展现了一位回民长途跋涉、远赴异乡学经的生动画卷。朱椿奏折所附海富润携带伊斯兰教典籍的清单,则显示出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伊斯兰教界长期以来最为通行的经籍;同时也说明,虽然明末以来一直有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的著译,但阿拉伯文、波斯文经典仍然在宗教领域占居着主导的位置。

  • 标签: 海富润携书案 学经 奏折
  • 简介:<正>清代同治年间,我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回族人民先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运动。这次回民的反清运动持续了16年之久,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在近代回族斗争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西北回民反清起义这一历史课题,曾吸引了一些中外学者进行研究与探讨,发表了一些有关的论著,1988年台湾学海出版社出版的高文远所著《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运动》(以下简称《反清运动》)一书,就是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这一历史课题研究中推出的一部新成果。

  • 标签: 回民起义 反清起义 持论公允 左宗棠 白彦虎 清政府
  • 简介:10月22日,同心县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80周年座谈会”,回顾红军长征历史,从不同角度分析、总结和掌握红军西征在同心城建立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蕴涵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宣传党的历史,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共谋同心老区发展大计。

  • 标签: 红军长征 政府成立 长征胜利 座谈会 同心县 自治
  • 简介:回族先民的活动始于唐宋,到了元代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当时统称为回回人,海陆分程进入我国西北、云南、中原以及东南沿海各地。元代的兼容并蓄和对外开放,极有利于回回人的发展。明初,各地回回人有一个不断归附和被安插、被征调的过程...

  • 标签: 回族 回回民族 伊斯兰教 宗教 20世纪初 19世纪末
  • 简介:朱自清的《背影》,不知打动过多少读者。如果说,朱自清的父亲的"背影"是感人的话,那么,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先生在享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江南名校——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留下的"背影",同样让当时的师生和众多后来者怦然心动。人们永远不会忘记,1924年3月2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自4年前在北京大学以优异学业提前毕业至今,朱自清已在浙江一师、上海中国公学、浙江六师、温州十中以及宁波四中等地辛苦奔波,教书为生。此时,朱自清才26岁。

  • 标签: 朱自清 夏丐尊 培养学生 经亨颐 中学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