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21013年9月17日上午,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二部门口,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万玛多杰再也忍不住眼眶中的泪水,他紧紧握住医院党委副书记王峥的手,用不太熟练的汉话不停地说:“谢谢,谢谢你们,是你们救了我的孩子”,此情此景,感动了周围所有人。

  • 标签: 甘南藏族自治州 纪实 患儿 心病 生命 党委副书记
  • 简介:广东省二轮志书所记述的内容时限.大多是从1979年-2000年。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是改革开放事业由开始到全面开展.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0年。在这20多年问.城区发生了巨变,如中心城区扩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道路扩大、中央商务区出现、’工厂增多、房地产迅猛发展、公共事业进步等等。城区特别是作为市容市貌代表的中心城区如何记述好城区建设的巨大变化.应是二轮城区志的重点之一。一、中心城区和城区建设的概念

  • 标签: 城区建设 中心城区 内容 改革开放 公共事业 中央商务区
  • 简介:本文从慕容农的个人沉浮入手,重新审视後燕复国运动。後燕复国运动并不能简单地视为慕容垂及其子侄们的个人壮举,实则在复国大旗下存在着不同的政治集团,在河南是丁零翟斌领导的“新安集团”,在河北是慕容农领导的“列入集团”。在复国运动初期,慕容农作为慕容氏之代表整合黄河以北的故燕势力,缔造了“列人集团”,这支势力是他赫赫武功的基石。慕容垂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在西征与北伐的掩护下密谋瓦解“列入集团”,这也正是慕容农末年境遇悲凉的原因。在君位传承与政治集团两大因素的作用下,後燕政权在内斗中丧失了支柱力量,进而丧失了华北,盘踞於龙城一隅,最终走向灭亡。

  • 标签: 慕容农 后燕 列人集团 复国运动
  • 简介:通过“安菲特里忒”号的两次中国之行,法国人开启了对华贸易的大门,并为耶稣会士入华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与此同时,凭借耶稣会士在清廷的影响,法商在广州开展贸易活动享受到了特别优待和经济实惠。贸易与宗教同行,有利于法国人将商品、教义及文化输入到遥远的中华帝国。

  • 标签: 法国 贸易 宗教 安菲特里忒
  • 简介:乌尔第三王朝为了方便献祭,建立了一个负责接收和支出各地贡入牲畜的贡牲中心。诸多宗教活动中有一项重要祭祀“酒宴祭祀牲”,本文根据有关“酒宴贡牲”的原始文献,对这类贡牲的种类、来源、用途以及管理做了详尽研究;酒宴贡牲主要来自苏美尔各城的总督主祭月用牲,但圣城尼普尔的总督和边疆大员们没有主祭月,酒宴是他们的主要献祭活动之一,尼普尔总督和王室成员的酒宴贡牲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王室以轮值权的名义给予各城在尼普尔的的主祭权(包括酒宴祭祀),表明这是一个城邦联盟制国家。

  • 标签: 乌尔第三王朝 贡牲分配中心 酒宴用牲 王后贡牲机构 总督主祭月
  • 简介:秦、三晋兵器铭文的数量较多,在古文字和战国史的研究中占有重地位。本文通过实例,从文字学、年代学与礼制意义、历史地理、补充史事、官府手工业管理体制、姓氏制度六个方面,对兵器铭文的重史料价值作了阐述。

  • 标签: 兵器 史料价值 三晋
  • 简介:1683年,施琅率清军水师攻克澎湖,郑克塽随即降清,台湾自此纳入清朝版图。清朝、郑氏战争之进程,经由陆续赴日之华人海商而为长崎唐通事所把握,进而由唐通事以"唐船风说书"的形式报告给江户幕府。本文拟以《华夷变态》所收相关风说书为史料,揭示日本当时对康熙复台之认知过程,对以往主要依靠中文、西文的先行研究进行一些补充。此外,通事之认知建立于海商之报告,所以本文亦想探讨华人海商对康熙复台之观察。通过考察可知,日本基本上迅速地掌握了康熙复台的整个过程,因为台湾商船多为郑氏政权一方派遣,所以其报告中多见偏袒郑氏之语,但此并未对风说书的真实性产生大的影响。海商对台湾战时情形观察的角度也颇有与中文史料不同之处。

  • 标签: 康熙复台 日本长崎唐通事 华人海商 风说书 华夷变态
  • 简介:山林川泽作为自然资源,原则上是对所有人无偿开放的。从整体上看,在殷周邑制国家时代,族长与氏族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规约对山林川泽资源进行共同利用,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私共利”。至迟从西周中期,开始出现山泽君主私有化的倾向,进入帝国时代之后,这一倾向又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然而在专制王权下,“公私共利”的原则却依然存在。在山泽禁区内,历代帝王通过实施“弛山泽之禁”以实现所谓的“公私共利”,实质上是掩盖山泽私有进一步强化的手段。在禁区外的山泽区域,通过“公私共利”的利用规定,一方面是君主与实力阶层在山泽占有问题上达成的一种妥协;同时,亦是保障普通民众获得再生产手段的重要方式,但从实践层面而言,这种“公私共利”并不能真正实现,体现出古代国家权力在维护民众再生产方面的缺陷。

  • 标签: 山林川泽 禁区 弛山泽之禁 公私共利
  • 简介:李塨不但是颜元的传人,更是颜元、河北夏峰北学及江南诸友集体培养的一个学者。正是李塨学术来源的这种多重性,使得他对颜元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改造的一面。之所以如此,最重要在于颜元学术本身的缺陷和当时正在兴起的考据潮流的挑战,使得李塨不得不到处结盟各派为颜元弥缝。但在兼容并包中,由于内圣方面所兼容的各种知识资源路径无法调和,外王方面康雍之际波谲云诡的政局使其无处下手,李塨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但即便这样,北学也没有随着颜李学的衰落而亡,只是重新又落实到以夏峰北学为主体的北方儒生的日常伦理道德实践中。同时,也正是在李塨的这种失败中,在帝制中国时代,作为取悦皇权以培养忠臣孝子的实学的实质得以彻底暴露。

  • 标签: 李塨 颜元 江南 夏峰北学 实学
  • 简介:今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为我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指针。9月22日,我省召开了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骆惠宁书记作了讲话。对做好我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 标签: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宣传思想工作 服务 中共中央 根本指针 总书记
  • 简介:嘎仙洞的发现被认为是近代以来拓跋鲜卑研究最重大的考古成果之一,封鲜卑史研究推动很大。造成这样的行勤和影响当然是因为该巖洞具备某种确切可信的历史真实性,嘎仙洞岩壁上的北魏祝词铭文就是这种历史真实性的最坚强证据①。

  • 标签: 嘎仙洞 民族起源 想像 历史真实性 拓跋鲜卑 近代以来
  • 简介:<正>Theconceptof"purity"and"pollution"existsineveryethnicgrouporculture,andtheemergenceandexistenceofthisconceptiscloselyassociatedwithgeographicenvironment,religiousbelief,modeofproduction,lifestyle,moralsandworldoutlook,andissupportedandrestrictedbyawholesetofculturallogicshiddendeeplyinthesocialstructure.Differentethnicgroupsandcultureshavedifferentcriteriaforclassificationof"purity"and"pollution".Onearticle,behaviororsocialphenomenonmaybedeemed"pure"byoneethnicgroup,but"polluted"byanother.Thehumanperceptionof"purity"isa

  • 标签: 洁净 文化诠释 藏族 神圣 农民 观念
  • 简介:清朝初年,海峡两岸出现长达二十几年的对峙,一方是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的清朝政府,另一方是据守台湾的明郑政权。在这长时间的两岸对峙中,留下了不少令人心酸的历史悲剧,其中王忠孝及其家族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王忠孝是紧随郑成功抗清的一位明朝遗老。他后来终老台湾,在临终前仍留下遗嘱希望能归葬大陆,可是这个简单的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难以实现,以致给两岸族人留下了极其伤痛的历史记忆。本文利用清朝初年的历史文献,结合田野调查所得资料,对当时清郑对峙对王忠孝及其家族的影响做一个全面探讨。文章认为,清朝初年的两岸对峙是一种历史悲剧,而某个地方民俗的产生则往往与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以习俗的形式承载着对过往历史的集体记忆,历史还活着。

  • 标签: 清郑对峙 历史记忆 王忠孝 家族文化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兼论天圣《狱官令》中的“办”“款”和“辩”是唐代法律文书中的重要用语,在法典中也可见到。当代学者对此有过零散解释①,但似无统一的、系统的研究。笔者对此问题产生兴趣,源于新发现的北宋《天圣令》中有关令文。

  • 标签: 《天圣令》 法律用语 吐鲁番出土文书 “辩” 唐代 法律文书
  • 简介:徽州汪华在宋代被称为“新安之神”,“忠烈庙殿遍江浙”,其神话故事主要有受孕时的感生神话、少年时代的青龙神话、青年时代的东灵神话、归唐时的天文故事、死后的九子神话、四十二件灵应事迹、叱瘟神话、庚辛之厄等,具体展示了唐宋时期汪华神的形成、发展和徽州的社会变迁。

  • 标签: 徽州 汪华 神话故事 社会变迁
  • 简介:大兴安岭自东北向西南纵贯呼伦贝尔中部,不仅成为该地区显著的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成为其独特的多民族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以大兴安岭为中心,形成岭南一岭北或岭东一岭西两条重要的民族集团移动的脉络,由此形成了不同时期各民族或诸部族的移民浪潮,导致了当今呼伦贝尔地区多民族混居的独特格局。本文重点探讨了始于20世纪中叶的来自兴安岭东南麓而形成于呼伦贝尔牧业四旗的庞大的“岭南蒙古人”群体和岭东地区达斡尔人的向西移动而形成的“海拉尔达斡尔”群体。

  • 标签: 呼伦贝尔地区 大兴安岭 民族社会 内蒙古 20世纪中叶 达斡尔人
  • 简介:学者讨论经学,自然离不开唐人注疏。今天我们研读经疏,大多采用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俗称阮刻本。根据长泽规矩也的考察,阮刻本所据底本,多为所谓“正德十行本”。十行本系经、注、疏并附《释文》合刻本,原为南宋末年建阳书坊所创,因每半页十行而得名。“正德十行本”多为元代刊刻,经过明代正德年间修补而成。

  • 标签: 《礼记正义》 《十三经注疏》 钞本 校勘 北宋 《释文》
  • 简介:本文认为《续汉书.百官志》存在如下基本体例:源自束汉“官簿”的“正文”叙述职官及其官属的名称、员额与秩级,西晋司马彪所作“注文”则叙述职官的职掌与沿革。以此为标准,本文对“郡太守”条的两处疑文作了重新检讨,并连带梳理了“司隶校尉”、“州刺史”、“县令长”、“诸侯王”等条的文字。《续汉书.百官志》的这一撰述方式,继承和发展了东汉後期以来崇重《周礼》的官制撰述新动向,在汉晋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续汉书 百官志》 官簿 《周礼》 郡太守
  • 简介:历史想象是当代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尝试以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作为切入点,探讨他关于历史想象的观点。在《历史的想象》一文中,柯林武德区分出三种形态的历史学:(1)常识的历史学,对应于记.忆和权威;(2)批判的历史学,对应于推论和批判;(3)构造的历史学,对应于想象和构造。这不仅是他对近代西方历史学发展过程的总结,而且是他整个历史哲学的构成素。所以,柯林武德在讨论历史想象的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与诗性想象等同起来,既看到它们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又认识到它们在内容上的差异性。他对历史学自律性的辩护,,不是将其看作是自然科学,同样也不是艺术,而是从历史思维的高度来论证历史学作为一门理性探究活动的正当性和普遍性。

  • 标签: 历史记忆 历史推论 历史想象 历史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