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古代的教化理念,既有实践性的一面,更有理想性、超越性的一面,其间包含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教化是一个社会精神风貌整体保持向上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时代形成“向善的力量”的根本途径。各种教化理念与政治和现实生活的全面解构,是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状况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教化理念的积极重建,应该是当下和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 标签: 教化 德性 社会化 文化传承
  • 简介:明代的儒学生员具有双重身分。一方面,生员是正式在政府注册,并由政府官员提调、学官课业的官学生;另一方面,生员又是一种“科名”。从生员到进士,犹如科名阶梯,而生员仅仅是科举考试各级阶梯中最初的一级有关明代生员。生员是地方乡绅的一部分,而乡绅的产生、延续,主要依靠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适当的总结是必要的,但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须给以深入的讨论:一是士与仕,即士的理想化人格,以及科举的客观现实导致士行、士习的堕落;二是青衿与缙绅,即生员与在乡士大夫的关系;三是生员在地域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及其作用。

  • 标签: 明代 学校 科举 乡绅 生员 地域社会
  • 简介:本文揭示两项重点:其一,文选学当有“选注”与“选学”之别。此二目可谓自清人徐攀凤《选注规李》与《选学纠何》二书始,其由选注而选学之分界点,当即“选评”,以康熙年间之选学大家何焯居关键地位。直至晚近黄季刚始厘清此二词之概念。黄氏认为何焯治《选》之方法兼合文义与文章评赏,即合一炉而冶之之选学,有别於清儒诸家“摭拾琐碎,支蔓牵缀”之选注。其二,选注当有“古注”与“今注”之别,而《文选》善注所保留之旧注,又当有“古注”、“旧注”之别。此中究竟,不惟关系善注真貌以及古注真相,尤关系《文选》宋本刊刻之源流考辨。本文试举扬雄《羽猎赋》之古注为例,并参之其他第二十三例古注现存之貌,略探《文选》古注与今注、古注与旧注相混之课题。

  • 标签: 选注 选学 何焯 尤本 李善注 羽猎赋
  • 简介:民族角色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规范性与创新性统一。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角色规范性研究较多,而相对忽视了角色的创新性。事实上,伴随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与全球化,民族角色创新不可避免。它不仅反映在角色规范的创新上,而且反映在角色期待与扮演的实践中。角色创新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传统民族角色的现代重构、丰富与发展。

  • 标签: 民族角色 民族史化 创新
  • 简介:2008年广西高校研究生“唤醒思考,传承创新”语言文学学术论坛征文活动,已经落下帷幕。经过专家、教授严肃认真的评审,获奖项目也已揭晓。收入这本《语言文学新论》的30多篇文章,虽然只是参加征文活动的部分作品,不免有遗珠之憾,但它涵盖了语言文学的各门学科,内容丰富多彩,文风清新可喜,不乏新颖独到的见解,总的来说具有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特点,基本上达到了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要求。我在阅读这些青年同学的论文后,忽然想起孔子说过的话:“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标签: 语言文学 征文活动 学术论坛 获奖项目 青年人
  • 简介:“宾贡”一词自《周礼》中出现直至唐代,其意涵不断演变和丰富。在唐代,“宾贡”既指外邦纳贡献方物和地方荐举人才时所行礼仪,又指地方贡荐士子。唐代出现留学生以后,“宾贡”又指宾庭贡士,也成为专为留学生设置的宾贡科的简称。唐代宾贡科针对留学生的“每自别试”并非另行考试,而是阅卷时区别对待,放宽判卷标准。宋代仍设宾贡科,但因实行糊名誊录制度,单独举行考试。“附名榜尾”的放榜方式,唐宋没有变化。唐代宾贡科及第留学生有多种去向,既可在唐为官,也可回归本国,甚至充任唐朝使者,愿意终老唐土者朝廷也不作干涉。

  • 标签: 唐代 留学生 宾贡科 教育
  • 简介:一黄老学成为传统思想研究中的一个兴奋点始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和被确认。在这批发掘出的古书中,《老子》甲乙本及乙本卷前四篇分别标示为《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的古佚书最受学界关注。尤其是后者,唐兰先生考为《汉书·艺文志》道家类中的'《黄帝四经》'。~①尽管有不少论者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不能轻易地判定四篇古佚书即为《黄帝四经》,但在对其思想内容的认定上却大体相同,都承认它们属于黄老学的著作,承载着黄老学的思想内涵。为稳妥起见,本文倾向于采用'《黄老帛书》'之名。无论如何,帛书的称名尚不构成帛书研究中的最大分歧,倒是关于《黄老帛书》的成书年代,由于关涉着黄老学形成与发展和帛书思想的时代背景等关键问

  • 标签: 帛书成书 年代新论 成书年代
  • 简介:在清代学术史上,方东树可谓嘉道时期一位学术个性鲜明而又充满争议的学者,尤以扬宋抑汉而为学界所关注,而对方氏理学观的认识,遂大多着眼于其尊崇朱子、批判汉学,为程朱理学正名,抑或汉宋兼采。但是,如果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方东树其人其学,则不难发现,其理学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方东树的理学观既有借“辟佛”以攻乎陆王、近世汉学家的一面,也有援佛入儒,对理学本身加以修正的一面。在汉宋兼采、倡导经世等方面,他与同时期夏炯等交相呼应、殊途同归,展现出此一时期理学发展的新趋势,颇值得玩味。

  • 标签: 方东树 理学观 援佛入儒
  • 简介:1912年8月至9月,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赴北京会谈,并在北京发表了许多讲演。这是辛亥革命史和孙中山革命活动的一件大事,可惜过去对此事尚少专门考证研究,有些评价也欠全面。本文试图在梳理考订有关史料的基础上,对1912年孙袁会谈的经过、内容和评价作一新论。特别是着重探讨当年孙中山先生统一中国、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理想宏愿和良苦用心。

  • 标签: 国民党成立大会 民权报 考证研究 革命活动 梁士诒 国民捐
  • 简介:本文通过比较简本与传世本((金滕》的叙事结构与用辞,认为简本关于“周公居东”、“风雷示变”等史事的叙述与汉代马融、郑玄等学者的经说比较一致,推断与之类似的《金滕》版本在战国以后仍有传授,马、郑所持的经说即是针对此类版本所作的注解。筒本围绕成王“未逆公——亲逆公——出逆公”的线索,比传世本文从字顺,也更多地掺入了整理者的观念,其叙述历史具有战国子书的特点。从其用辞及情景设置来看,简本带有比较鲜明的战国时期色彩。

  • 标签: 清华简 《金縢》 《尚书》版本
  • 简介:“三宝”太监郑和是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历来学者对“三宝”解释多有不同,笔者经研究认为三宝是郑和官职的称谓,即“三宝信官”之简称。因为多部刻本记载郑和生前曾为“大明国奉佛印信内官监太监”,简称“三宝信官”,其职务是掌管皇宫王府、陵墓的修建和采办宫廷所需婚丧礼仪所用珍宝等一切器物。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采办营建北京皇城的一切所需。后来由于国力衰落和国内矛盾,明王朝中止了“下西洋”的活动。

  • 标签: 郑和 三宝 三宝信官
  • 简介:一、鲁迅又陷“同性恋门”?当今鲁迅研究领域新论迭出。不过,“新论”有两种:一种是符合史实和文本的创新,将“鲁迅学”科学体系的水平提升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另一种是为标新立异而生吞活剥域外理论,虽然出语惊人,但丝毫经受不起理论和事实的检验。

  • 标签: 鲁迅研究 科学体系 标新立异 同性恋 鲁迅学
  • 简介:发生在公元前13世纪中期的提秀斯改革与雅典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关系.提秀斯大约是来自南希腊的一支希腊人的首领,在击败阿提卡原有居民的联合抵抗后,把当地贵族分子迁居雅典城,从而实现了阿提卡诸地方公社的初步'统一'或联合.针对泥沙俱下的'所有外来人',提秀斯做了适当安排,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争夺土地所有权而必然引发的大规模激烈冲突.这样,一支数目较多、势力较强的外来人通过'改革',以武力的方式强行定居雅典.此后,'外来人'比较顺利地加入雅典居民的社会组织,进而成为雅典公民,似乎逐步成为一种惯例,直至古典时代.这是雅典民主制产生和发展不可忽视的历史因素.提秀斯改革虽对阿提卡原有居民的社会组织产生过一定影响,使散居阿提卡的诸公社初步联合起来,但决不是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更不是国家组织取代氏族部落组织过程中的决定性一环.

  • 标签: 提秀斯 雅典 改革 民族融合 国家形成
  • 简介:作者以藏医《四部医典》等经典著作和当代名家的医案为理论依据,又根据自身多年诊治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为实例,介绍了目前藏医界对乙型肝炎的认识,认为藏医界目前在乙肝治疗上存在误区,并对此提出了质疑。本文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症状和诊治方法等,得出乙型肝炎属于"年乃"()范畴的结论。

  • 标签: 藏医 乙型肝炎 质疑 诊治
  • 简介:朱陆无极太极之辩非如时贤所说,只是朱陆之争的副产品,没有思想意义,这一论辩的本质是是否易简之争,而非其他.极字训至训中的争论,也决非只是文意理解上的不同,而是朱陆在思想特性上的根本对立也就是是否承认易简在训极问题上的集中表现,训极问题内含着丰富的思想意义.

  • 标签: 无极 易简 太极 本质 论辩 对立
  • 简介:《三国演义》将蜀汉大将魏延描述成一个心怀篡逆的不义之徒,最后还是中诸葛亮之计死于马岱刀下——历史自然不是如此。近几年来,关于为魏延这位蜀国名将翻案的评论越来越多,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这些拔高魏延、贬低诸葛亮的分析和评论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因为魏延确实是有勇有谋的大将,诸葛亮在北伐后期确实没有重用魏延,这都是事实。

  • 标签: 诸葛亮 魏延 《三国演义》 大将 评论 蜀汉
  • 简介: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就深受文人、画家、学者的喜爱,对其研究的论著层出不穷。由于有价值文献的阙如,研究者在诸多方面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如作品的创作时间,目前学术界便有三种观点:宋神宗熙宁三年前后;宋徽宗宣和年间,不早于宣和二年;宋高宗绍兴年间。笔者依据图中所画牲畜的数量,尤其是驴和猪的数量,结合北宋京师开封驴、马、猪等牲畜的饲养状况,以及不同时期驴马在交通运输业的使用情况,判断《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不晚于宋神宗时期。

  • 标签: 《清明上河图》 创作时间 开封 驴马猪饲养业
  • 简介:合信(BenjaminHobson,1816~1873)英国人,早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医科。其后成为英国伦敦传道会的传教医生。1839年(道光十九年)来华。先后在澳门及香港伦敦传道会当医生。1848年6月到广州。在金利埠(今六二三路)开设惠爱医馆。当时著名的基督教传道人及粗通医学的周励堂等人亦在惠爱医馆工作。合信在广州行医的口碑甚好。据晚清著名学者王韬回忆,惠爱医馆“几乎其门如市,户限为穿,于是合信氏之名,遂遍粤东人士之口”。合信“为人谦逊和蔼,谨默肫笃,有古君子之风”。1850年合信在广州编译出版《全体新论》,声名益振。1856年(咸丰七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事起,合信结束广州的医务,避战锋

  • 标签: 传教医生 博济医院 康有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医学 广州
  • 简介:蔡京茶法改革脱胎于贴射法的母体,体现了贴射法的制度精神,并在贴射法的再造和突破中,最终确立以引榷茶的专卖模式。这是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根本性演变,它走出了官府通过专卖经营从商品差价中获利的传统,从而转变了政府的专卖职能,恢复了市场对价格的配置作用,并且通过对商人征收净利实现了税收公平。蔡京的茶法改革奠定了中国古代专卖的制度走向,其制度模式及理念对南宋以降的茶法、盐法和榷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北宋 茶法 贴射法 以引榷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