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劇目的累積是劇種成長的指標,台灣歌仔戲自二十世紀初出現,流播至今超過一百年,累積了數量相當可觀的劇。然而,長久以來,台灣民間歌仔戲主要採取'做活戲'(即'幕表戲')的方式運作其演出,這些劇絶大部分未經寫定,只透過演員的表演和流動,在各職業歌仔戲劇團間傳递。内臺時期的劇在演出當時並未被記録下來,目前已無由得見。所幸自20世紀60年代末至今,歌仔戲在廟會劇場演出的'活戲'劇,大多取自内臺劇目的删修改編;當然也有少部分爲當今藝人新創,這使我們得以探索歌仔戲'活戲'劇目的内涵。本文試圖爲台灣歌仔戲幕表戲劇遺産整理出一份初步録。首先説明筆者對於建構此一劇録的理念,材料的獲取和選擇,録架構的設計和考量等;接着呈現録内涵。總計筆者'所知'和'所見'的歌仔戲劇,有確實來源依據足供登録者,共753筆。這份録不僅可以作爲特定劇流傳和辨識的起點,對於瞭解歌仔戲這個劇種的劇内涵、題材偏好等都有一定的幫助。

  • 标签: 歌仔戲 做活戲 幕表戲 即興戲劇 劇目
  • 简介:清姚燮《复庄今乐府选》今存三种不同系统的钞本。据《复庄今乐府选总目》,此书收録元明清戏曲、说唱、散曲和时调新曲共430种,内有27种未见别本流传。现存本间有姚燮所作批语、题识及跋语,涉及作家创作背景与版本来源等信息。然该书卷帙浩繁,且分藏于五处,未易获知其全貌。今参酌诸家録,以现存文本的具体考察为依据,整理成详,细列剧目、折、批注(选録)、题跋、册数、馆藏地等,以供学者参考。

  • 标签: 姚燮 今乐府选 目録
  • 简介:关于京剧老唱片的起源,说法不一,据专家考证:我国最早的京剧唱片灌制于1896年。现有一张约l896年由BEKA公司灌制生产的单面唱片,由“鑫福班”演唱的《取成都》,可以有力地说明问题。京剧老唱片仅有百年出头的历史,但其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不可低估,它几乎记录了京剧形成以后全部历史阶段的唱腔艺术精髓,在京剧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综观这些京剧大师用毕生心血灌制的唱片,

  • 标签: 老唱片 京剧 存目 历史价值 唱腔艺术 历史阶段
  • 简介:乾隆間黄文暘編纂的《曲海》,是一份"知見"性的戲曲總。此在以後陸續有增補、考訂,遂有《重訂曲海總》一書的出現。《曲海總》的"重訂"工作,除了删除重見劇外,主要體現在:增補新的劇、作家,調整作家的所屬朝代、作品的署權,考訂了部分劇作家的姓名。雖然經過無名氏重訂、管庭芬校録之後《重訂曲海總》已非原本面貌,但較之《揚州畫舫録》本《曲海》,仍舊是一份保留了原本某些重要歷史信息的戲曲簿録。無論從時代、版本角度,還是從總目的性質而言,重訂本《曲海總》作爲一份戲曲簡目的學術價值,實際上要遠勝《揚州畫舫録》本《曲海》。

  • 标签: 重訂曲海總目 曲海目 管庭芬 違礙劇目
  • 简介:王孝慈乃民國時期戲曲文獻收藏大家,尤其注重戲曲插圖的蒐集,藏品之精,世罕其儔。國家圖書館藏王孝慈藏書録數種,題記有詳略,類别有側重,多未刊佈。本文以《鳴晦廬藏曲略》爲綱,附注其他各與戲曲文獻相關的内容,並1録王立承所撰戲曲題跋,酌加案語,梳理部分文獻的收藏源流。

  • 标签: 王孝慈 鳴晦廬藏曲略目 藏書 戲曲
  • 简介:通過對日本京都金光寺所藏《佛説連救母經》卷末木記年代、地名的逐步篩查,可以確定此經實為南宋初年的寧波刻本。韓國高麗大學藏《佛説大連經》爲此經的同文異版,二者皆有'變文'的文本格式,當爲宋元佛講的底本。後世的《連寶卷》和連戲文皆繼承了《佛説連救母經》的部分情節與文字,這説明北宋末期從佛教講經文學之中産生了中國戲劇的成熟劇本。從連戲的例子可以看到宗教和文學在東南沿海的互相滲透,戲劇傳播的路綫等同於福建商人的商路。

  • 标签: 祭祀演劇 變文 東京夢華録 宋元戲劇史 戲路
  • 简介:在介休这座有着悠远历史的文化古城至今仍可依稀听到一种'土得掉渣'的民间戏曲声腔,它没有伴奏,表演细腻,唱腔遒劲。它就是有着近300年历史的戏曲剧种——介休'干秧歌'。带着对这一古老剧种的探寻,'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环境下戏曲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组,一行四人到介休市文化馆对介休干秧歌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走访了当地里屯、崇贤、张壁三个村8位老艺人及介休张壁古堡文物管理所、

  • 标签: 介休干 干调 秧歌现状
  • 简介:以施坦威钢琴调律为例,对“三五度律”的程序和精确律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介绍了基准音组分割精度的验证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钢琴调律 三五度调律 基准音组 分律 拍频
  • 简介:一部好的戏曲离不开好的音乐.如何更好地表现戏曲音乐,使演奏能最大限度地烘托舞台气氛,塑造好舞台艺术形象,戏曲乐队演奏员优秀与否是关键.二胡是闽剧乐队中的主要弦乐器,它表现力强,极富感染力,一段好的二胡演奏往往可以起到恰当地渲染舞台气氛、抒发角色情感,甚至辅助推动使戏剧达到高潮.作为现代闽剧乐队中的二胡演奏,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辅助推动剧情发展,以下几点是笔者艺术实践的切身感受.

  • 标签: 丝竹相 保调 相谐
  • 简介:近年,党与国家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其对古老戏曲注予相当关切,为古老戏曲的发展设定诸多良好条件。然而古老戏曲本身如何去求得发展呢?基于戏曲的发展依靠文化市场依托这一思路,作一番研讨,或许能有所裨益。换句话说:“任何戏曲的发展必须依托于文化市场”即“以市场化手段来推动戏曲的发展”。再换句话说:“戏曲失去文化市场的依托,则只有绝路一条。”这是受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谁也改变不了。

  • 标签: 文化市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昌 客观规律 戏曲 市场化
  • 简介:由张昌文、魏义友主编的《中华梨园奇葩汉桄桄》一书,日前由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该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汉桄桄戏剧志,中卷为汉桄桄剧本选,下卷为汉桄桄戏曲音乐,全书以丰富而详实的历史资料,对汉桄桄这一剧种的历史发展、剧目内容、音乐特点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概括说明.堪称汉桄桄的百科全书,也是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为大16开本,167万字,定价220元。并附汉桄桄《千金买笑》音像光盘一张。

  • 标签: 出版发行 梨园 中华 科学技术出版社 历史资料 传媒集团
  • 简介:寿宁北路戏作为一个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与民间小戏、民歌的关系密切。由于以往民间社火、迎赛会,经常是演"透夜戏",其中除了演一、二本具有完整情节的剧目外,剩余大部分时间都要加演折子戏。①而这些折子戏有许多采用"杂"类唱腔,成为寿宁北路戏的辅助唱腔,在传统剧目中多用于特殊情节,但在现代的剧目中已被广泛应用。

  • 标签: 北路戏 “杂调”类 高腔
  • 简介:元生活于乾嘉学术发展的顶峰时期,他的性情论强调人的自然情感,尊重情感的自然性是他戏曲理论的出发点,这与乾嘉学术新义理反对理与欲的二元对立,提倡理、欲、情一体是一致的。他的《雨村曲话》《剧话》在材料广泛的基础上考索戏曲相关理论、论述戏曲的沿革,鉴赏、分析少,考索、论证多,是深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时代治学方法影响的。《雨村曲话》《剧话》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专题文献,正是在文献考索之上,两部著作是中国古代少见的有体系的戏曲学术著作,乾嘉治学的资料性和积累性特征明显。

  • 标签: 李调元 戏曲理论 乾嘉学术
  • 简介:乾嘉时期地方戏曲崛起,雅俗之辩成为戏曲理论的热点问题。李元反对传统观念中以诗文为雅、以戏曲为俗的观点,认为文体无雅俗,应当从实际功用的角度来衡量文学的价值。戏曲是表演的艺术,李元认为戏曲语言应该坚持当行本色,反对过度案头化的雅化,同时,他对过度俗化也提出了批评。在主题的选择上,李元倾向于伦理教化的戏曲,反对诲淫诲盗、怪力乱神的创作倾向。

  • 标签: 李调元 雅俗之辩 乾嘉戏曲
  • 简介:陝西省藝術研究院藏有秦腔劇本3000多册,爲20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由陝西省劇工作室等機構搜集、整理所得,有木刻本、石印本、鉛印本、手抄本多種形態,彙集了清末民國陝西地區流行的大部分秦腔劇。本文對其中110種刻印劇本,按木刻、石印、鉛印三類加以詳述,介紹版本信息,羅列正文首尾二行文字,並擇其要者附以書影,以供參閲。

  • 标签: 陝西省藝術研究院 清末民國 秦腔 刻印劇本
  • 简介:咏叹《不能尽孝愧对娘》是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男主角杨晓冬在剧中的主要唱段。该部歌剧根据李英儒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创作,生动地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在保定地区的战斗生活,在创作方法和表现内容上深刻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当代歌剧创作的典范。文章从这首咏叹的创作背景、戏剧情节、音乐特点和演唱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歌剧的作品创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标签: 歌剧 咏叹调 《野火春风斗古城》 《不能尽孝愧对娘》 杨晓冬
  • 简介: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黄冈市,是过二十年风雨历程的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在湖北省委、省政府、黄冈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硕果累累。取得了骄人成绩,剧院始终坚持“抓创作、抓精品、走出人出戏出风格的道路”的方针。拍摄了黄梅戏舞台剧《血泪恩仇录》、

  • 标签: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 黄冈市 省政府 市政府 舞台剧 拍摄
  • 简介:为扶持发展曲艺、木偶和皮影艺术,激发蓝艺、木偶剧和皮影戏表演艺术团体创作生产活力,推动舞台艺术全面繁荣发展,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福建省文化厅、晋江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展演定于2017年11月下旬在福建省晋江市举办。

  • 标签: 福建省人民政府 木偶剧 皮影戏 晋江市 曲艺 展演
  • 简介:黄梅戏,大家公认它是清咸丰年间(1851年)才在安庆地区大江南北出现,至今也只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只有98年。笔者年近九十,接触黄梅戏已80多年了。参加黄梅戏改革工作是1950年,66年来,我接触黄梅戏老艺人(1949年前的职业艺人),至少有二百余人,

  • 标签: 黄梅戏 1949年 名称 1950年 安庆地区 咸丰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