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7 个结果
  • 简介:我涉足新编戏曲的舞台设计以来,不可避免地面对了很多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设计形式之间的挑战。我十多年前写的《一桌二椅的终结与开始》讲的就是自己从对戏曲感兴趣到吸收借鉴传统戏曲因素的过程,其中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传统戏曲的基本精神尝试重新利用它的一些元素。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形态,如诗词、绘画、建筑戏曲本身,都体现出其特有的认识世界、表现世界的方法。这些元素是如何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提供独特的视觉符号来影响我的审美判断,激发我的创作思路决定我的艺术立场的?

  • 标签: 戏曲因素 舞台设计 传统文化因素 实践 认识世界 设计形式
  • 简介:子原关注“京剧是否需要刻画人物”这场争论颇有一段时间了,看到这样那样形形色色的观点,心里当然也会下意识地赞同或反对,然而总觉得这样争论还不够,总觉得还需要站得远一点,来看看大家都是怎么争、怎么论的。所以就做了以下这么点小小的思考。错误在所难免,本来也没想全面,只能说是出于对问题本身的关心,自认为真诚地思索了一番吧。

  • 标签: 刻画人物 误读 沉默 下意识 争论
  • 简介:李安是当代社会最负盛名的华人导演,凭借着英文电影《理智与感情》,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7项提名,进入了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后又凭借着《喜宴》《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电影,一次又一次在世界影史上留下令人惊叹的笔触。不按照常理出牌、不愿意被定义是李安的标签,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座座需要高攀的高山,而仅是不同风景的的高山。李安的电影时刻都在关注人类的感情道路,引导着人们穿越人性的迷林,每一个电影人物都有一个动人的灵魂,他可以是李安的影子,也可以是我们的影子。本文致力于讲述一个出其不意的李安和李安心中的电影。

  • 标签: 李安 传统文化 追求突破 情感变化
  • 简介: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被改编为歌舞话剧形式,真可谓别开生面、当行出色。我们无论从故事主人公的身份是舞女大班,还是从故事发生地始终在舞厅来看,让话剧歌舞结合,让话剧形象从歌舞中凸现,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导演、表演处理。

  • 标签: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歌舞艺术 话剧艺术 人物形象 短篇小说 白先勇
  • 简介:舞蹈课是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一门必修课,其在教学上有别于舞蹈院校艺术学校的舞蹈教学。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并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法、师资建设等方面,对如何改革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师范院校 舞蹈教学 教学改革
  • 作者: 尹姝文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9-19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9期
  • 机构:青年演员工作成绩的优劣客观上受领导重视程度及单位经济效益的影响,但关键还是看青年演员的工作能力、敬业态度和求胜的信心。我认为能力可以在锻炼中提高,业务可以在学习中提高,但要做一个合格的青年演员,说到底还是要看青年演员自己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完成好本职工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分析我国目前剧场建设热的原因,阐述剧场建设与文化产业链的关系,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谈如何完善演艺文化产业链。

  • 标签: 剧场 建设 演艺文化 产业链
  • 简介:(一)明末清初,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的初起,民主思潮开始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日渐活跃强化,表现在精神文化领域,是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桎梏意识的加强。客观上呈现的直接后果是戏曲品种的逐渐多样化,从而使长期以来中国戏曲舞台上一直以古老昆曲艺术占据主流的现状被打破。在昆曲艺术渐呈衰微态势的同时,代表着时代变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地方戏曲艺术方兴未艾。全国各地众多浸染着浓郁地域文化气息、形态各异的新兴戏

  • 标签: 华阴市 昆曲艺术 谭维维 资本主义萌芽 艺术表演 地域文化
  • 简介:田汉是伟大的,又是矛盾的、复杂的。在田汉的一生中,自始至终存在着“二元”的矛盾。他正是在“二元”的矛盾中,不断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田汉的“二元”矛盾,集中在“灵”与“肉”的冲突上。“灵”“肉”冲突,几乎困扰了他的一生。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复...

  • 标签: “二元” 《关汉卿》 完善自我 新浪漫主义 戏剧创作 假自我
  • 简介:先不讲历史,不说党派,只说说一九二一年的南湖之畔,有一群中国人打算把一生奉献给一种理想信仰。这种信仰在当时只是一片前途渺茫,他们也没有任何依托凭仗,只有对一个健康世界的热情希望。

  • 标签: 信仰 理想 热情 中国人 党派 共产主义
  • 简介:我们通常把吕剧视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剧种,它的风格整体上都没有达到完全成熟定型的程度。对诸多观点本人不敢奢望有多高的社会认同度,吕剧不等于低水平,也不影响发展,我们自己的马自己当作小剧种,这利于谋发展,也是在求生存,从而增强些危机感。

  • 标签: 吕剧 音乐改革思考 社会认同度 危机感 剧种
  • 简介:一枚梳妆的手镜,折射出中国家庭优良家风的道德规范与深刻内涵,新编京剧《手镜》所展现的就是这一“文化基因”的绵延与传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社会角色。《手镜》的主要人物,俱为朝廷命官,皆是国之重器,但不同的人格与价值取向却表现出截然相悖的做人、为官之道。

  • 标签: 唱腔设计 京剧 道德规范 中国家庭 文化基因 社会角色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进步,歌剧艺术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歌剧教学也需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进行自我审视,以适应时代社会对这门艺术的发展需要。本文主要从歌剧表演课教学这一角度入手。对歌剧表演课在课程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师个人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思考

  • 标签: 歌剧 表演教学 新思考
  • 简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是艺术的灵魂。纵观历史的演变,任何艺术发展都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完成的。而另一方面,任何艺术的衰落也都在于其本身创造力的枯萎衰竭。因此,我们必须把艺术创新的理念作为永久的目标去追求。

  • 标签: 艺术创新 艺术发展 创造力 灵魂
  • 简介:近几年来,中国戏曲正面临一次深刻的“危机”。尽管对“危机”含义的解释理解各不相同,对有无“危机”的问题也很难得出一致的看法,但有一点至少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戏曲受到了社会的明显冷落。剧团的创作难、演出难、戏曲论文发表难、戏曲著作出版难,使戏曲界的相当一部分同志产生了一种危机感,甚至失落感,这是敢于正视现实的戏曲工作者都应该看到的严峻事实。

  • 标签: 戏曲创作 戏曲危机 中国戏曲 著作出版 戏剧理论 戏曲理论
  • 简介:<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村里唱大戏。拖他姑,搬他姨,娃娃也要跟着去……"听到这支不知诞生于何年何月何时何地,但传播极广流传至今的质朴的民谣,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们一定感到既熟悉又亲切,而大连京剧院那些年岁稍长的演员们,更是对走村串屯的乡村演出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大连京剧院六十年来下乡演出可分为两大时期,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电视普及为分水岭。前期可称为兴盛期,后期可分为萧条期复苏期。前期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 标签: 萧条期 兴盛期 八十年代 京剧艺术 现代京剧 商业演出
  • 简介:<正>克莱隆与杜麦尼尔之争——在同一层面上十八世纪,法国的巴黎,两位名噪一时的杰出女演员在同一个剧院的舞台上各自呈献高超的演技:一位是在发音吐词、姿势仪态上精美动人的克莱隆,另一位是以热情磅礴、质朴无华征服观众的杜麦尼尔。她们的表演,风格截然不同。据记载,看克莱隆演戏,会感到她的一言一动、每一个瞬间,都是刻意求精的艺术构思的产物,从而使人不能不慑服于这位艺术家的惊人的功力;而看杜麦尼尔演戏,初则觉得平淡无奇,继而“渐入胜境”,在某些高潮

  • 标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杂技演员 戏剧表演 戏剧观 艺术家 观众
  • 简介:《购物导报·文化周刊·书市》(2009.11.16)上刊登了由中华诗词研究院举办的《顾随诗词学术研讨会》的报道,文章说,顾随先生是20世纪出色罕见的国学大师,超群轶伦的文学巨匠,一代宗师。顾随先生古今中外,文史禅理,兼容博采,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创作和治学风格,常常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对词学、曲学、文字学、音韵学、禅学、书法都有独特建树,

  • 标签: 中华诗词 学术研讨会 国学大师 融会贯通 治学风格 研究院
  • 简介:“教教材”是以书为本的教学.它以教材为中心.教材怎么说.老师就怎么讲.这种教学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圣经”.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教材规定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对教材负责:而“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是凭借,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

  • 标签: 人本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书为本 情感态度 教材 价值观
  • 简介:众所周知,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学习美声唱法的学员,都会演唱大量的中外艺术歌曲,来配合或者是加强基本功的学习与训练。但是在实际演唱这些作品的时候,有些初学者却往往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本身有什么特点,以及演唱这些艺术歌曲对训练有什么作用。

  • 标签: 声乐学习 初级阶段 美声唱法 艺术歌曲 中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