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踏歌》是历史的,它的发展渊源流长,内涵丰富厚重;《踏歌》是现代的它展现给人们是舒畅松弛、开放明朗的时代气息,它独树一帜的风格魅力,为今天多元化的文化审美注入了鹇血液,本文拟从《踏歌》的历史流变、显现意识和现实意义三方面论述《踏歌》的历史价值。

  • 标签: | 中国 古典舞蹈 历史价值
  • 简介:我和妻子陈韫仪有幸随中国青年文工团出团演出,至今已是49年了。想起近半世纪前那段艺术生活十分充实,很值得怀念。中国青年文工团在苏联、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巡回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 标签: 中国青年文工团 艺术事业 艺术演出 艺术创作 对外文化交流
  • 简介:我是在东北偏僻的大森林里,惊喜地看到《舞蹈》杂志创刊号的。那是1958年,也是我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第二年。至今仍记得,创刊号首页文章是号召舞蹈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现在想来,1957年毕业时我放弃留校机会,选择回到生活的激流中——我参加革命时所在的东北森林文工团,那时文工团刚下放到黑龙江伊春。

  • 标签: 《舞蹈》 历史 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工作者 创刊号 黑龙江
  • 简介:豫南花鼓灯是流行在信阳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文化现象。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决不是突然形成的,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在这个歌舞形式的背后不但蕴藏着一种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深邃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折射出当地人民的生活、风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那么“豫南花鼓灯”究竟起源于何时?它的原始形态是怎样的呢?通过对其文化现象的梳理,可以从中窥探到历史和地域环境对豫南花鼓灯的产生所提供的文化语境及其影响。

  • 标签: 豫南花鼓灯 地灯 花鼓戏 地域环境 历史积淀
  • 简介:在斯德哥尔摩的远东文物博物馆里,几个穿越了千年时空的中国古代舞俑被静静地摆放在展馆的一角。人们只知道他们来自遥远的神秘东方,但他们来自什么样的历史社会?他们承载着什么样的文化符号?知音者寥寥。

  • 标签: 《中华舞蹈图史》 艺术形式 中国 风格特制 审美情趣
  • 简介:上了年纪的中国舞蹈界同行们,对源于欧洲的现代派舞蹈其实是并不陌生的,它传入中国最低限度和芭蕾舞蹈传入中国的时间一样早,比起芭蕾舞来,它和中国的渊源甚至还要更深一些。

  • 标签: 中国 现代派舞蹈 舞蹈艺术 艺术形式 艺术事业
  • 简介:汉代是一个舞蹈活动极其广泛的时代,不仅宫廷宴享有舞蹈表演,豪门富家都养有女乐,就连在民间的祭祀和丧葬仪式中,也普遍有歌舞活动。汉代乐舞艺术的大发展,为后代留下了丰厚的舞蹈文化遗产。我们今天还能从汉墓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砖及汉墓出土的俑、玉器、陶器、漆器、铜器、壁画中欣赏到汉代乐舞的某种神韵。这些舞蹈文物等载体中的乐舞百戏艺术形象,作为汉代乐舞艺术的一种物化形态和历史文化遗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汉代社会舞蹈文化生活情貌,历史地再现了汉代舞蹈艺术的部分内容,是中国古代舞蹈形象宝库中珍贵的艺术遗产。汉代舞蹈文物的产生和繁荣,不仅反映出汉代舞蹈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是我国舞蹈艺术和民间杂技、武术等技艺结合的艺术形式共同繁荣的结果。汉代之所以有丰富的舞蹈文物遗存于后世,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诸方面的发展进步所决定的。

  • 标签: 舞蹈文物 舞蹈形象 墓葬造型 文化遗存
  • 简介:传统民间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民族、群体、地域的文化记忆,是劳动人民群众长期培育、集体智慧创造的活态文化,乃民族文化之精华。我们主要通过对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安花鼓”艺术特征的阐述.结合田野考察进一步展开对传承与发展所涉及的传承人、活态传承、文化空间等相关问题的深度研究。

  • 标签: 海安花鼓 历史源流 当代传承
  • 简介:北宋民间舞蹈的繁荣是市民审美趣味空前高涨的重要表征,也是宋人审美精神和艺术创造的集中反映。民间舞蹈的兴盛既与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历史环境休戚相关,也得益于北宋市民音乐、百戏和宋词的蓬勃发展。民间舞蹈的空前繁荣,不仅折射出宋人艺术创造的精神意蕴,而且奠定了北宋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古代舞蹈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 标签: 北宋 民间舞蹈 历史机缘
  • 简介:周代初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为加强和深化等级制度,树立了一种乐舞形式,并用以“制礼作乐”,教化人心,宣扬其“天命在兹”、“德配圣王”的思想,这就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著名的--《六舞》。本文试图透过被儒礼化,规范化的《六舞》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分析,来对当时《六舞》所体现的艺术内容和艺术风格做一个新的探讨。

  • 标签: 《六舞》 周代 艺术内容 艺术风格 人文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
  • 简介:萨满舞作为世界保护遗产抢救活态文化工程之一,是我们为之关注的,作者就在蒙古族萨满舞(博舞)“口述史”访谈期间获知在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地区毛林腰肚村有一位近百岁老萨满存在,由此对其作了全面的了解与调查,同时该文还将科尔沁地区蒙古族萨满舞蹈(博舞)作为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存活的历史成因及其现状。

  • 标签: 蒙古族萨满舞蹈(博舞) 科尔沁地区 历史成因 形态 现状
  • 简介:本文是通过研究尽可能系统地、全面地、科学地、深入地对中国古典舞进行“再认识”。并由衷地希望中国古典舞学科在走向未来的进程中,在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建设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中国 古典舞 学术研究 民族性 民族化 指向文化
  • 简介:近几年,中国舞剧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一大批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舞台,成为舞蹈艺术领域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以历史人物为表现内容的人物题材类舞剧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盘点近年来出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类舞剧,发现它们无论是从叙事视角还是从创作手法上,都烙有编导鲜明的个性印记。

  • 标签: 舞剧创作 历史人物 人物题材 书写 简论 舞蹈艺术
  • 简介:现代历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构建民族国家,而民族国家建构的内容之一就是通过现代性文化工程形成社会动员、集体共识和文化认同,由是决定了现代国家会将包括舞蹈在内的文艺作为现代性文化工程建设的关键领域。这一民族国家建构、现代性文化工程建设的历史语境,对现代以来中国舞蹈的存在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征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建构意义,也是中国舞蹈重要的历史特点。但是,近些年来的舞蹈研究之中,有意无意忽视、贬低甚至抹去民族国家在现代以来中国舞蹈历史中的存在及意义,这无疑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因此,将民族国家作为研究现代以来中国舞蹈的方法之一,不仅是对舞蹈历史的尊重,也是积极参与当下舞蹈文化和艺术发展路径对话的重要路径。

  • 标签: 民族国家 现当代舞蹈 现代性 方法
  • 简介:莽人是一个跨境而居的人口较少族群。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发现较晚,其传统舞蹈保留得较为完整,并不为外界所知。经过长期田野调查,笔者发现莽人传统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是莽人在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通过对莽人传统舞蹈的具体形态、莽人传统舞蹈的典型特征因子分解、莽人传统舞蹈的生态项诸因子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莽人传统舞蹈与其生存环境的特征,以此加深人们对莽人传统文化的认识。

  • 标签: 舞蹈生态学 莽人 传统舞蹈 生境 分析
  • 简介:本文从文化生态保护理论看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后羌族羊皮鼓舞的传承,通过对羌族羊皮鼓舞形态的整体性保护,探讨文化生态保护下羌族羊皮鼓舞传承多样化的方式,对如何就羌族羊皮鼓的传承形成文化生态的联动,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

  • 标签: 羌族 羊皮鼓舞 文化生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在学科领域,语言学是元学科,符号学、结构主义、叙事学是依据这门元学科而次第展开的。本文以叙事学中的题材与主题为视角对古典舞蹈做出界定和阐释,旨在为中国古典舞蹈的叙事研究提供参照。

  • 标签: 叙事学 古典舞 题材与主题 共认
  • 简介:纵观中国的传统舞蹈,历史上诸多古代舞蹈,大都已经失传或被历史湮没了。因此“中国音乐舞蹈,尤其是舞蹈,从宋朝以后逐渐衰落,原有的东西几乎大都丧失,很多已不可考。

  • 标签: 中国 古典舞 传统舞蹈 历史渊源 戏曲舞蹈 表演形式
  • 简介:自娱自乐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一大特性。营造活泼快乐、轻松热情的民间舞课堂氛围,是有效完成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将积极心理学,借鉴和运用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实践中,并试图提炼和总结出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实施"鼓励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有效方法,从而提升民间舞蹈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民间舞课堂 中专 课堂教学
  • 简介: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改制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从此步入了高等教育阶段。北京舞蹈学校的中专教育为舞蹈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而持续不断地提升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层次,塑造舞者兼备深度与广度的文化知识结构,依然是四十年后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

  • 标签: 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高等教育 文化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