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正>本刊第62辑刊登的署名"陈景娥"《高腔与宋元南戏》一文,经认真核查,除少量字句外,全部抄袭自路应昆先生著作《高腔与川剧音乐》一书。本刊对这种侵犯他人著作权、严重的抄袭、剽窃行为予以谴责,并追究其责任。由于工作疏忽导致这种抄袭情况的出现,本编辑向路先生表示歉意,在今后的编辑工作中我们将进一

  • 标签: 宋元南戏 编辑工作 陈景 戏曲研究
  • 简介:从(以下简称)著作权案引发的有关此歌曲式判断的分歧(ABA还是反常的BAB)[1][2][3][4][5][6]①来看,暴露出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创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与国立上海音乐院以来的七八十年间,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的"曲式学"或"作品分析"课程中,历来以器乐曲式为主,声乐曲式为辅的弊端.

  • 标签: 民歌乐段体 单三部曲式 《乌苏里船歌》 作曲理论
  • 简介:<正>一引言唐代宫廷燕乐之九乐、十乐,与后来出现的坐伎、立伎的关系,各家中国音乐史论著观点不尽相同,大体归纳有两种。较多的人认为二伎是九、十乐的改变和替代。如廖辅叔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和沈知白先生《中国音乐史纲要》均据此说。

  • 标签: 十部乐 中国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 九部乐 廖辅叔 宫廷
  • 简介:<正>今年三月二十一日值J.S.巴赫(1685—1750)诞辰三百周年,现介绍他几部作品,以志纪念。贝多芬说过:“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巴赫Bach德文原意为小溪)。的确,巴赫的作品浩如烟海,其中有不少重要作品我们一直很少接触,今选取他晚期创作中艺术性和技术性

  • 标签: 作品 J.S.巴赫 贝多芬 艺术性 技术性 诞辰
  • 简介:德国现代派音乐的代表人物,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生于一九二八年,一九四七年科隆高等音乐学校毕业,后在巴黎师从梅西安和米约,是世界电子音乐的权威,他主张音乐应具有“空间”感,音乐各因素无定型,为演奏提供充分发挥个性特点的条件,作品色彩神秘。《意诺瑞》这部作品就是他为管弦乐队和—个或者两个表演者的祈祷而作的。该作品写于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四年之间,一九七四年十月十八日在国际多脑音乐节首次公演,后来多次由一个或两个表演者与管弦乐队在音乐厅和剧院上演,故此该作品的副题被称为:祈祷——为一个或两个表演者和管弦乐队而作。

  • 标签: 音乐作品 斯托克豪森 一九 九二 四年 八年
  • 简介:前言兴德米特在柏林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十年后,于1937年发表了他的第一本教材《作曲技法》。他在前言中曾写道:“谁要是不回避‘为什么’这场无休止的战斗,不顾在学生面前丢脸的危险性,对每个新问题深究其源,认真探索,那么,谁就有可能领会这句话——我感到自己有责任,把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用于研究动听的音乐的发明与创作,并贡献一篇理论性文章。”1939年他的第二本教材《作曲技法(二声作曲技法练习)》出版了,人们这才知道兴德米特所有教材的内容,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检验,才送去付印的。久

  • 标签: 作曲技法 和弦结构 根音 大三度 作曲法 理论性文章
  • 简介:教学科研双向发展的我院基础基础供稿戴明瑜执笔西安音乐学院基础包括了马列德育教研室、文学教研室、外语教研室、体育教研室等四个教研室,有教授二人,副教授五人,讲师八人,助教二人。担负着全院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双重任务。我院基础的前身是...

  • 标签: 西安音乐学院 学术研究 艺术院校 成果奖 戴明 文化基础课程
  • 简介:本文从和声、调式、节奏等方面对巴托克的两钢琴作品《钢琴小曲14首》和《六种保加利亚舞曲》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出了其创作中与民间音乐的联系,并从审美意识的角度对其创作特征进行了探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巴托克的创作特征及音乐风格,并对钢琴教学有一定启示。

  • 标签: 巴托克 钢琴作品 民间音乐 比较研究
  • 简介:<正>一九八二年四月间,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上,范西姆同志发表了《壮族三声民歌初见》(调查报告)之后,引起了人们的反响与关注。这几年来也有不少同志先后深入广西中部进行采访,但是,对它的产生年代至今尚无结论。因此,笔者前年亲赴广西各地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实地调查,其所得和认为如下:1985年11月24至26日,向马山县人大副主任蓝成祺同志采访到的资料:

  • 标签: 三声部 壮族师公戏 多声部民歌 少数民族 演唱形式 山歌
  • 简介:阿萨菲耶夫(1884-1949)1943年起,任苏联科学院院士,1948年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音调论》1947年作为《音乐形式即过程》的第二出版,后收入苏联科学院出版的《阿萨菲耶夫选集》第四卷,被苏联音乐界认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经典性音乐美学专著。国外早有译本。本译文据原作译出,本期刊出代绪言。全书共十二章,将陆续刊出。限于水平,深望识者指正。

  • 标签: 音乐形式 音乐美学 苏联科学院 萨菲 十二章 音列
  • 简介:<正>结构是内容的外在形式,任何作品都要通过结构形式来完成,离开了结构的依托,再深邃的思想,再丰富的内容,再高超的技巧,都是无法表现的。音乐,在其诸种型态中曲结构又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指”,是福建南音“指”“谱”“曲”三大部分之一,它叙唱故事情节,由几支曲子联接而成,最早只有三十六套,后增为四十二套,晚近又增加到四十八套。列宁说:”规律,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现就“指”的结构浅析如下。

  • 标签: 故事情节 曲牌联套 板式变化体 元杂剧 节奏 福建南音
  • 简介:我们在编审、校对过程中,发现不少作者在引用他人论述时,不够细心严谨,因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毛泽东著作、苏维埃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历史典籍、音乐文献、教材文集、古典诗词、格言名句、书名、作者名、页码、商榷批评对象的论述,等等,

  • 标签: 星海音乐学院 音乐文献 批评对象 严谨 著作 商榷
  • 简介:四川是个多民族的省,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在这绚丽多姿,奇芳异彩的百花园中,有一支独具特色的奇葩,这就是阿坝藏族自治州黑水县藏族(阿尔麦人)二声民歌。它不仅种类多,演唱形式多样,而且数量也很丰富。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我们对黑水县知木林区进行了调查、采录,历时一个多月,邀请了五十二个民歌手(其中最大年纪62岁,最小年纪12岁),录制了不同演唱形式的二声民歌一百○五首,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 标签: 民歌手 演唱形式 民间音乐 阿尔 黑水县 衬词
  • 简介:在现存元杂剧剧本中,白朴的《裴少俊墙头马上》、石君宝的《李亚仙花酒曲江池》、乔孟符的《李太白匹配金钱记》三剧作,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爱情剧,唐代爱情剧;它们所表现的爱情发生,都以三月三上巳节为岁时节日背景。令人有兴趣探索的是:这三剧作的本事,无论来自唐人小说、唐人叙事诗,还是传说,原本都没有,月兰上巳节背景,也就是说,这一节日背景是杂剧作家在创作时加上去的。《墙头马上》剧受唐白唇易诗《井底引银瓶》的启发创作,但白诗涉及物候的,似乎只有这么几句:“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季节交代是含糊的,更勿论节日习俗。《曲江池》剧取材于唐代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小说未交代男女主人公初见面时的季节,只说某生(连姓名都略去)赴长安赶考,在平康里一宅门口见“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没有三月三,更没有杂剧里的曲江池畔酒席宴。

  • 标签: 元杂剧 《井底引银瓶》 唐人小说 杂剧作家 《墙头马上》 岁时节日
  • 简介:舞台艺术政府奖——第四届文化奖于1994年11月14日在京隆重颁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文化部长刘忠德,副部长徐文伯、陈昌本,部长助理高运甲,艺术局局长曲润海以及文华奖评委会顾问、文化艺术界的老领导、老前辈周巍峙、吴雪、张庚、马少波、欧阳山尊、孙慎、赵寻等出席了颁奖大会.刘忠德在会上作了讲话.

  • 标签: 文华奖 文化部 舞台艺术 文艺为人民服务 文化艺术 艺术表演团体
  • 简介:阿伦·科普兰(AaronCopland)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作为美国专业音乐创作的领袖人物,他的那些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品,在那一时代及至今天,都具有深刻的影响。科普兰的创作道路大致经历了四个可以划分的时期,显示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其中第三个时期(1936—1945)的作品,主要特点是它的大众性和“美国精神”的体现。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墨西哥沙龙》(《ElSalonMexico》,1937)(以下简称《墨》),《林肯肖象》(《ALincolnPortrait》,1942)(简称《林》),《小伙子比利》(《BillytheKid》,1938)(简称《比》),《罗狄

  • 标签: 科普兰 管弦乐作品 和弦结构 专业音乐创作 创作风格 五度
  • 简介:英国古典音乐杂志是欧洲重要的古典音乐出版物.它每年举行的古典音乐唱片奖都有很多读者参与.而这个"50WorksThatChangedMusic"评选,邀请10位重要音乐评论家,选出对西方音乐史影响最大的50作品.这些作品是对音乐发展影响最大的作品,虽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作为音乐爱好者的基本修养,我们不妨在有机会时欣赏一下.这50作品按顺序排列如下

  • 标签: 影响最大 最大作品 西方音乐史
  • 简介:在歌剧中,音乐与台词哪个更重要?这是自歌剧产生以来就一直缠绕着人们的老问题。格鲁克说:音乐只应为台词增色,而不应喧宾夺主。莫扎特说:台词应该无条件地成为音乐的最温顺的女儿。1786年,那位传说谋害了莫扎特的意大利作曲家萨列里采用剧作家卡斯蒂的脚本写了一喜歌剧《音乐为先,歌词为后》,首次将这个问题摆放到了歌剧舞台上。剧中有一位诗人和一位作曲家,两人为究竟是谁在歌剧中所占的地位更加重要而争得不可开交。时隔一个半世纪之后,已经创作了十四部歌剧的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又对这个问题发生了兴趣。他借用了萨列里的那部歌剧的故事框架,写了一名叫《随想曲》的歌剧,继续探讨这个问题。《随想曲》是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的封笔之作。实

  • 标签: 歌剧 理查·施特劳斯 随想曲 台词 音乐 伯爵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