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6 个结果
  • 简介: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的西南端。古称中阳、永安,唐贞观元年邑人郑兴以孝行闻名于朝,敕赐名孝义。孝义素称"戏剧之乡"。据考证,早在金元时代,境内已有杂剧和影戏形成,到元明之际已是无村不庙,无庙不台,无台不戏,到清末各种梨园班社簇拥

  • 标签: 碗碗腔 孝义 晋剧 元明之际 民间艺术 金元时代
  • 简介:杜夫海纳审美现象中的音乐哲学问题(下)于润洋(三)作为审美对象的被感知的音乐作品的本质特性为了揭示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作品的特性,必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它与一般对象,特别是与语言这一对象的区别在哪里?二,音乐作品与其他类型艺术作品的区别在哪里?弄...

  • 标签: 杜夫海纳 音乐作品 音乐哲学 审美现象 现象学 审美经验
  • 简介:尽管音乐的发展早已进入了主调时代,但几乎没有一首主调钢琴作品完全不带复调性因素,尽管巴赫是我们至今经常接触的最古老的作曲家,但堪称西方古典音乐鼻祖的他几乎影响了之后所有杰出的音乐家。因此,如何弹好复调作品、弹好巴赫是我们每一位钢琴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回避的必修课。本文力求从演奏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弹奏巴赫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复调 巴赫 钢琴 演奏
  • 简介:世界民族音乐教育已成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的世界民族音乐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一种音响层面而缺失文化的理解。作为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主张“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一部分”来传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如何进行“文化理解”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本文主要从哲学解释的角度对“理解”进行探讨,指出“文化理解”是世界民族音乐教育的前提.而“文化对话”则是世界民族音乐教育和发展的途径。

  • 标签: 哲学解释学 文化理解 文化对话 世界民族音乐教育
  • 简介:1934年由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发起征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活动,真正掀起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文化意义上的探索热潮。中国现当代音乐家结合大众审美和喜好,在钢琴音乐创作时融汇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使作品更具中国传统审美意境和韵味并带有中国音乐文化审美特征。通过了解和研究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线条流畅的音韵节律和虚实相间气韵律动以及拟音装饰等各种弹奏技法特点,从而归纳出演绎诠释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音韵气韵规律。只有准确把握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内涵与风格,才能对音乐作品的艺术真谛进行恰如其分的表现,进而正确诠释和演绎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所特有的艺术神韵。

  • 标签: 中国风格 钢琴作品 诠释演绎
  • 简介:该文阐释了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以及与音乐人类的音乐文化观和当今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关系,说明了音乐教育哲学方向和美国社会后现代文化转型的一致性.

  • 标签: 罗蒂 现代 后工业 后哲学 系统哲学 教化哲学
  • 简介:(一)这不是一个规范的时代,也不是几首歌做代表的时代。人们更善于思辨了,人们更珍措自由和选择了。“在中国文化的地平线上,今天发生在歌词两侧的故事是:音乐的坚冰已经打破,文学的海堤巳经冲毁,音乐变革的冲击,文学变革的震撼,加上歌词自身变革本能的欲望与要求,这三种力量的综合,定能使它发生不可思议和不可阻拦的变化……”(任卫新语)曾经极大地冲击和骚动着人们视听的邓丽君们,给干涸苦涩的心灵予一种亚文化的滋润。人们曾经是怎样羞涩不安地、新奇地、如饥似渴地寻求着心理补偿,这是对文化禁忌的巧妙和无可奈何的逆反。

  • 标签: 邓丽君 新语 文学变革 亚文化 年轻的朋友 哲理化
  • 简介:2009年是五四运动发生90周年。五四运动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导致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根本的变革。回顾以往,关照五四运动对中国音乐发展,并作出新的历史诠释,是我们重视五四运动的必然。

  • 标签: 五四运动 中国音乐 影响 历史诠释
  • 简介:弗雷德里克·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是西方音乐史中处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谐谑曲是肖邦钢琴作品中非常有特点的一个创作类型,在这一音乐体裁的发展过程中,肖邦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它的发展,对肖邦谐谑曲的研究无疑对我们演奏肖邦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第二谐谑曲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的演奏经历,对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 标签: 肖邦 《降b小调钢琴谐谑曲》 演奏 诠释
  • 简介: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何南南最近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成功。音乐会上,何南南演奏了贝多芬奏鸣曲OP10NO2、肖邦的船歌OP60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OP23NO1——10。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贝多芬、肖邦以及拉赫玛尼诺夫这三位伟大作曲家的差异都是巨大的:

  • 标签: 钢琴独奏 音乐会 贝多芬奏鸣曲 南南 拉赫玛尼诺夫 上海音乐学院
  • 简介:<正>研究《乐记》,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它的作者是先秦的公孙尼子,还是西汉的河间献王刘德。拙作《<乐记>作者问题辨证》(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创刊号)即为此而发。二是它的基本哲学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本文所谈的便是这一问题。三十多年来,哲学界、音乐界大多认为《乐记》

  • 标签: 外现 哲学思想 乐记 感情激动 唯物论 唯心论
  • 简介:笔者尝试从现代诠释的角度介入音乐欣赏,尝试对音乐欣赏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视角。文章从诠释的历史传统、现代诠释与音乐欣赏的关系以及现代诠释介入音乐欣赏后的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标签: 诠释学 音乐欣赏 伽达默尔 达尔豪斯
  • 简介:徐复观对孔门音乐思想的诠释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他从生命本根性的角度揭示了音乐美善的圆融为一,通过对“乐之和”的疏解阐发了孔门音乐美学所追求的生命之境,并对孔子所倡导的雅乐的没落进行了多向度的梳理。但徐复观的解读毕竟有他的局限性,他对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理论把握尚有欠缺之处。

  • 标签: 音乐 美善 圆融 乐之和
  • 简介:装饰音在巴洛克音乐的演奏中发挥着重要角色,巴洛克音乐中有许多惯用的装饰音种类及其演奏惯例,研究巴洛克音乐装饰音的重要历史文献,为我们认识这一时期,特别是巴赫器乐作品中的装饰音并恰当地在演奏旋律时添加及运用各种装饰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用作案例的作品包括科雷利的小提琴奏鸣曲、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英国组曲》以及《戈德堡变奏曲》。

  • 标签: 音乐表演研究 表演风格 巴洛克音乐 巴赫 装饰音
  • 简介:数千年来,中外哲人围绕美的本质、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等哲学前提进行了不懈的探讨,撰写了大量的著述,至今还没有哪一家之说被公认为真理。因此,当代西方美学界,对这类形而上的命题的兴趣已转移到审美经验、美感等具体研究中,突破点已经移位。我国美学界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似乎也不太执着于这种形而上的讨论,从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宏观规律的把握转向审美现象的分析。尤其是某青年学者提出“美的本体否定论“认为”美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美感”,更加

  • 标签: 当代西方美学 美的本质 音乐美学 哲学前提 美学界 审美现象
  • 简介:曲艺与哲学都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创造,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密切联系。哲学是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是带有普遍规律的方法论,其影响力是通过对人类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潜移默化,进而扩展到文化、宗教、科学、风俗、教育等方方面面。而中国文化因从古至今不间断的传承,受传统哲学的影响尤其明显。细数曲艺、文学、绘画、戏曲、建筑等艺术形式,无一不是在传统哲学的影响下发硎成长。

  • 标签: 传统哲学 曲艺 人类理性 中国文化 相互作用 潜移默化
  • 简介:近代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基础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期借鉴西方工业文明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建制。当今人类社会已开始出现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音乐教育也必然开始出现转型,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第二次建构。在此转型中,中国音乐教育与中华文明的归复(归属与复兴)以及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具有方向性的问题。因为在新的轴心文明时代如果中国音乐教育不考虑中华礼乐文明的参照,中国音乐教育必然失却自身文明的立足点,乃至迷失自身而成为西方文明音乐教育的肤浅仿效者。同样,在反思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音乐教育之时,西方也在考虑音乐教育建构中文明的归复,正如当今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讨论的兴盛,它是对希腊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返本开新。

  • 标签: 工业社会 生态社会 礼乐文明 实践哲学 轴心时代
  • 简介:理查·施特劳斯是19世纪末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一生创作大量管弦乐作品、艺术歌曲、歌剧。他的作品中以浓密的织体、庞大的管弦乐队、频繁的调性变换、多样的和声处理而备受瞩目,尤其是20世纪初,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歌剧《莎乐美》。《莎乐美》为理查·施特劳斯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也正是《莎乐美》将理查·施特劳斯定义为一位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本文将对这部作品中所采用的晚期浪漫音乐语言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 标签: 理查·施特劳斯 《莎乐美》 晚期浪漫 音乐语言
  • 简介:以钢琴曲《夕阳箫鼓》为例,立论并探讨中国钢琴作品的"意韵诠释"问题。文章共分两大部分:一、中国钢琴作品意韵的核心内容与构成要素;二、钢琴曲《夕阳箫鼓》的"中国元素"与意韵诠释之面面观。

  • 标签: 中国钢琴作品 意韵诠释 《夕阳箫鼓》 中国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