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关于中国音乐在历史上的传播与交流,在认识上,首先应从更宽的角度把握“多民族、大一统”这一基本历史文化特征,确定完整的“中华民族音乐”概念。本文的论述,涉及到中国音乐历史上传播、交流具有的“内外兼具”、“东西南北、共生共荣”特点,从“共生文化系统”的角度,分析在传播、交流中形成的“两大流向”及其特征:先西而后东的外部特征;由北而南、由南而北的内部特征。对于近代在中西音乐的传播、交流中形成的“双文化”现象,笔者一直主张文化建设是一种主动选择,无论是世纪初还是世纪末的今日,如何作出新的文化上的主动选择,都将影响到新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

  • 标签: 中华民族音乐 共生文化系统 “双文化” 主动选择
  • 简介:宋代教坊乐队的沿革与发展,随着教坊乐部组织方式及机构的变迁,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北宋初的"四部乐"时期、北宋末的"四部合一"时期(约1100年之前)、南宋教坊十三部时期(1144一1162)、南宋教乐所时期(1162年后).

  • 标签: 乐队 教坊 乐器 沿革 时期 经历
  • 简介:随着联合国发起的全世界范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工程已开始启动。经专家学者反复论证,按其长远规划,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文化遗产首当其冲在此范畴之中。在漫长的中华多民族传统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创造了积淀丰厚而又独特的戏剧、戏曲艺术遗产,为人类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百花园增添了格外靓丽的艺术色彩。故此对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戏剧艺术遗产保护及研究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追述与探寻显得非常必要。

  • 标签: 中国少数民族 民族历史文化 艺术遗产 民族戏剧 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期,是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产物。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力求摆脱浪漫主义的束缚,大量采用全音阶、平行和弦以及不和谐的七九各弦和叠置和弦,形成了扑朔迷离的音乐效果。在配器上,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力图精致纤细,重视音乐的色彩感和层次感,强调在朦胧的光色中对气氛和情调进行表现。

  • 标签: 印象主义音乐 法国历史文化 民族艺术
  • 简介:本文以中国先秦编钟(甬钟)和西方低地国家钟琴两种不同形制的青铜乐钟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和西方文化中“天人相分”的思维观念带来的科技思维的不同及乐器发展高峰期的不同步性进行历史考察,结合编钟和钟琴历史发展脉络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初步分析和比较。在对比中解读东西方乐钟在形制、声学、演奏方式及其文化属性等方面的不同。

  • 标签: 编钟 钟琴 欧洲圆形钟 低地国家
  • 简介:陕西西安和河北冀中的音乐会社在律调谱器曲等音乐本体中心特征的意义上具有相通一致性,在用乐的功能性上亦有一致性,因此需要从文化的深层把握这其中的内涵。本文侧重于冀中音乐会社,辨析两者之间从吉礼承祀对象以及凶礼为用的同一性,音乐本体的相通性、保持传承相对稳定的内因,以及何以产生变异的诸种要素。认定其为中国音乐文化大传统当下存在的意义。

  • 标签: 音乐会社 功能性相通 音乐本体一致 中国音乐文化大传统 当下存在 深层内涵
  • 简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又各具特色。其中,民族舞蹈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出现淡化的迹象。本文从民族舞蹈的发展和其文化内涵和功能入手,简要分析促进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对策。

  • 标签: 民族舞蹈 文化内涵 发展策略
  • 简介:法国著名作家乔治·桑曾指出:技巧是一种才能,但它绝不是没有一切方面的广博知识也行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艺术技巧与文化素养在艺术活动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古筝演奏也是如此,演奏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演奏技巧,还要全面地掌握与之相关的姊妹艺术文化以及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这样才能把演奏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 标签: 文化内涵 古筝艺术 古筝演奏 著名作家 广博知识 艺术活动
  • 简介:山西鼓乐文化历史久远,1980年,襄汾陶寺遗址中出土的天下第一鼓——鼍鼓,奠定了山西鼓文化的基石,千百年的传承,鼓乐文化在山西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发展至今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类别,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象化标示。本文通过鼓乐器在祭祀,战争以及礼乐的传承中的使用,具体而详实的阐释了山西鼓文化的精神内涵

  • 标签: 鼓乐文化 祭祀神器 争战用途 礼乐传承
  • 简介:戏曲的命名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现象,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戏曲的命名方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南戏、杂剧、院本、传奇之间的命名方式发生嬗变,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随着戏曲创作主体的变化,文人涉足戏曲后;戏曲的文体意识逐渐增强,渐渐走向规范,受到“文”的影响,“记”文体逐渐进入到戏曲命名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曲学史现象。

  • 标签: 文体特性 “记” 戏曲 文化内涵 命名方式 创作主体
  • 简介:试论中国音乐中散节拍的文化内涵钱茸相对西方音乐,散节拍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位置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唐大曲的结构就是“散——慢——中——快——散”,散节拍在其间不仅占据着其它任何一种节奏的两倍分量,还担负着开头与结尾的重要使命;中国民歌中最有魅力...

  • 标签: 文化内涵 “空白” 中国音乐文化 节拍 模糊思维 时空结构
  • 简介:一山西晋城市城区五龙河西村五龙宫内,现存一通清顺治十七年(1660)王琎的《重创建五龙宫碑记》。碑高175公分,宽80公分,楷书,笏头,额篆"敕建五龙宫"五字。文字基本完整清晰。此碑不仅叙述了该庙自唐迄清的历史沿革,舞楼的重修、改造

  • 标签: 晋城市城区 泽州 历史沿革 五行 五龙 十七年
  • 简介:板胡从起源、发展、乐曲创作、演奏手法等各个方面都与戏曲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主要从板胡的起源与戏曲音乐的联系、各地方言对戏曲音乐中板胡演奏的影响、中国正统音乐含蓄美的审美趋向与民间戏曲音乐野性美的审美趋向、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弹性趋向、戏曲音乐弹性趋向的人文内涵等几个方面对板胡演奏中的戏曲音乐审美趋向与文化内涵进行了论述。

  • 标签: 板胡 戏曲 审美趋向 文化内涵 板腔体 弹性趋向
  • 简介:传统琵琶演奏技巧是现当代琵琶演奏中的核心技巧,是琵琶艺术研究的中心环节。论文在前辈研究基础上,首次围绕传统琵琶演奏技巧,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全面阐释了传统琵琶演奏技巧对于整体琵琶艺术的影响。文章借用民族音乐学中提出的多视角关照的方法,以一个局内的演奏者、学习者,局外的欣赏者、研究者等多重身份,展开了对于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构成、运用、特征、文化内涵、时代变迁等问题的讨论。在琵琶艺术的解读、分析、审美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念与见解。

  • 标签: 琵琶 传统 演奏技巧 音响 演奏家 审美
  • 简介:从天津境内发现的古代遗址和大量墓葬、碑碣、文物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置卫筑城以来也有五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城市地处渤海之滨,贯穿市区的海河干流是九河下梢,由五河汇流而成。南北大运河又横穿市区。尤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历来是水陆交通要冲,是内陆与沿海、南北与城乡物资交流和集散之地,又是开放较早的通商口岸。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也是远源流长,璀灿辉煌卓有特色。故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津荣列其中。仅以音乐文化来说,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发展的历史,也形成她独具的文化

  • 标签: 渤海之滨 音乐文化 通商口岸 城乡物资交流 交通要冲 南北大运河
  • 简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音乐文化,它沐浴着马列主义的阳光雨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洗礼,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关怀和培植下,茁壮成长,这就是中央苏区的革命音乐文化。中央苏区革命音乐文化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即...

  • 标签: 中央苏区 音乐文化 革命音乐 苏区文艺 共产主义思想 苏维埃政府
  • 简介:打击乐与土家族人民的婚丧礼仪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贯穿于婚丧礼仪活动的全过程,具有多种功能。本文在对土家族婚丧仪式中打击乐的社会功能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以期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土家族音乐进行规律性的把握。

  • 标签: 土家族婚丧 打击乐 社会功能 文化内涵
  • 简介:我国古代多元音乐文化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统一中不断的交流、变迁、融合和发展的,其中有和其他国家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还有我们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可以看的出,我国古代多元音乐文化形成的历史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各地区人民、以及和相关各国人民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融合、定型及其发展的历史

  • 标签: 古代音乐文化 历史脉络 多元性
  • 简介:<正>近一个世纪以来,中西关系始终伴随着当代中国音乐建设的所有领域。诚然,今天的“反思”不可能是对历史的“彻底还原”,今天的“参与”也不可能置身于文化的“绝对空白”。因为任何新文化的诞生既非“无根无据”也非“无依无靠”,即任何人的创造既

  • 标签: 文化转型 历史断层 新文化 中国音乐 中西音乐文化 音乐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