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异国情趣或东方情趣近年来,无论在欧美还是在我国,常常出现有关欧洲音乐的异国情趣或者东方情趣的讨论。这种讨论,可以说是在探索其它诸艺术、特别是文艺和造型艺术的同类问题时而被激发产生的。当然,也可以说它们两者之间有很多可以并列、共同研究的内容。在我国,从音乐方面的角度来论述这些问题的,我只记得1985年的两次尝试:一次是《音乐艺术》杂志第五期的特集《音乐的异国情趣》,另一次是第一届“东

  • 标签: 异国情趣 音乐艺术 欧洲音乐 造型艺术 莫扎特 特集
  • 简介:为充分弘扬音乐艺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素养的独特功能,服务于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2006年《儿童音乐》月刊将适当调整版面,丰富栏目,以全新的面貌面向广大读者、订户、音乐爱好者与儿童教育工作者。其主要栏目有,作品部分:“低幼歌声”,“儿童新歌”,“少年旋律”,“名家新作”,“园丁新曲”、“写写唱唱”,“歌词推荐”,“荧屏歌选”、“音像世界”,“名歌精选”,“五线谱之页”,“校歌选刊”等;文字部分:“课堂内外”,“教案选萃”,“专题连载”、“创作心浯”,“导演手记”,“走近名家”等;图片部分:“音乐瞬间”,“演出剪影”,“校园乐队”等。

  • 标签: 音乐艺术 独特功能 陶冶情操 五线谱 旋律 作品
  • 简介:声乐学习是一个摹写"内心意象"的过程,内心意象反映着声乐学习者学习声乐时不可缺少的与心理、生理学知识,人文关系知识,表演艺术知识等相关联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识和技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内心意象实际上是艺术构思的产物,声乐学习就是一个学习者"内心意象"形成的过程,声乐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运用都必须用内心意象来导引,不仅在情感上表现作品之形、声,更重要的是从内心里对原创作品所蕴藏的内在气质进行发掘,对原创作品的品格、风貌进行展示,对原创作品的特有情思进行转达。

  • 标签: 声乐学习 内心意象 审美特征 应用价值
  • 简介:在一个声部中表现出来的乐意,叫做旋律。旋律是构成多声音乐的主导部分。绝大多数情况下,音乐的形象、内容正是通过旋律来体现的,民间音乐、古典音乐以及近现代音乐创作,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复调音乐的旋律就更不例外了。

  • 标签: 复调 近现代音乐 民间音乐 多声部 作曲者 基础训练
  • 简介:<正>我喜欢梨园戏,喜欢王仁杰的作品,也包括曾静萍老师的表演,也一直在关注王评章对王仁杰及其梨园戏的研究。我很欣赏王评章关于王仁杰是"最后一位优雅的古典诗人"的说法。之所以比较认同这种说法,是它能够反映出王仁杰及其剧作的突出特点,但是这种说

  • 标签: 王评章 当代意识 古典戏曲 曾静萍 舞台动作 董生
  • 简介:在中国的乐评文章中,常见对于表演者(演奏、演唱或指挥)、创作者(作曲或创编)以及唱片的评论,但对于演出节目单的文章却寥寥。七年前,王纪宴先生发表在《音乐周报》上的《节目单,何时告别山寨?》算是一篇肺腑之吉,尽管只是感想性文字,但它的意义也许在于“零的突破”。

  • 标签: 节目单 “精品意识” 表演者 创作者 文章 演奏
  • 简介:纪录片创作在中国已进入一个相对自由和繁荣时期,但人们对纪录片的一些本质规定性,仍然缺乏深度的了解。它在实践和认识的层面所引发的混乱还有待于进一步澄清。本文将纪录片的“问题意识”与“善”相勾连,从而改变我们常规的对于纪录片“真”与“美”评判的思维定势。而且,以中国新纪录片创作为分析对象,对于“问题意识”在它们创作中的具体表现给予了一定的梳理。

  • 标签: 纪录片 问题意识 规定性
  • 简介:声乐是语言美、旋律美、形态美的完美融合,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审美意识对声乐艺术的创作、演唱、欣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培养进行讨论,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 标签: 声乐教学 审美意识
  • 简介:歌唱腔体“空间”意识训练的探索素如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歌唱腔体“空间”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歌唱者的“乐器”即自己的本身。对于歌唱发声训练,是有其特殊性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是听觉的感受和心理的体验。歌唱腔体空间意识(简称“空...

  • 标签: 意识训练 歌唱发声训练 打开喉咙 头腔共鸣 腔体 空间意识
  • 简介:“潜课程”是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著作《教师中的生活》中首次提出来的,用以区别于现有的“学程”。潜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等。

  • 标签: 潜课程 学生 意识 激活 教学内容 教育影响
  • 简介:本文通过对"意识"本质和功能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声乐教学的亲身体验,揭示了歌唱与发声的动作和一切活动,都是演唱者主观意识的外化,从而说明主观意识在声乐教学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 标签: 声乐教学 演唱者 歌唱 发声 主观意识 动作
  • 简介:戏曲新编剧目的现代审美意识,主要在内容主题、人物塑造方面,表现出与传统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从宏大叙事转向了对个体的观照,力求揭橥历史事件背后,人的各种存在状态及其体验;而在舞台形式的构建上,也试图以更贴近现代人心理的叙事方式来提升大众的审美情操。实际上,关注戏曲创作中的现代审美意识,不仅是戏曲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戏曲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回应。

  • 标签: 新编剧目 现代审美意识 人文精神 人性 舞台形式
  • 简介:<正>本文由四部分组成,主要探讨民歌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源自与中美两国民俗、民族音乐及文化学者的讨论,亦与近来发见的探讨文化、艺术跨学科理论的文章有关。近廿年来,人们不仅在政治科学及人类学领域而且在文学、电影、通俗文化、视赏艺术和宗教等研究领域的反思与回顾中,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注意日益增进。许多西方现代理论已脱离了旧的思想概念,如连贯的思想体系、僵化的政治教条及错误的意识。取而代之的是学者们开始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灵活的概念来看待,在具体地区,

  • 标签: 意识形态 民歌 民族音乐学 通俗文化 人类学 政治科学
  • 简介:在钢琴表演中,表演者的心理要素是综合心理活动的反映。钢琴表演艺术是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相结合的音响运动艺术,是音乐语言与形体动作相互协调及高超技巧的综合体现。钢琴表演的全过程始终受到心理感受的调控。

  • 标签: 钢琴演奏 心理调控 心理感受 心理体验 心理体现
  • 简介:1988年,苏联文化部全苏艺术科学研究所和作曲家协会举行了一次有关“当前阶段苏联历史音乐学的任务”的会议。同年《苏联音乐》杂志第九期开辟了《艺术学方法论》的专栏,称将陆续刊登会议的论文。但目前只见到伊·巴尔索娃(N.барсоВа)的一篇。现由张洪模编审摘译如下,以供参考。

  • 标签: 苏联音乐 音乐史学 作曲家 主体意识 历史音乐学 方法论
  • 简介:无论是中国美学史还是中国音乐美学史,其历史的叙述、阐发,能否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及音乐活动谈起?根据文献中记载的文字资料来进行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固然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式或途径,但是,历史生活中原本生动而鲜明的音乐美学思想或者说是审美意识,除了文献的记述,亦可通过对历史音乐活动的分析给以阐述。文献中某些零星的思想资料,反映的可能恰恰是某个历史时期具相应普道意义的审美意识,当然,记述于文献中的,比之于历史音乐活动中存在的,后者要远为丰富、生动的多,因此,了解人的历史音乐活动本身,是了解历史上音乐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研究中两者的结合,无疑会大大丰富以往的美学史(包括音乐美学史)的知识。由综合的研究观念

  • 标签: 音乐审美 音乐活动 音乐美学思想 研究观念 中国音乐 乐以象德
  • 简介:钢琴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乐器之一,良好的听辨能力是对钢琴音乐完美表现的前提条件。音乐听觉能力是演奏者的锐利武器,钢琴演奏者必须具备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才能胜任钢琴音乐的演奏要求。在主体听觉监控下以准确的判断去控制和校正演奏印象,协调音与音之间相互关系,音乐听觉主要体现在对旋律、节奏、声部、音色及和声等多种音乐要素的感知上,是钢琴学习和演奏中不可忽视的意识因素。

  • 标签: 听觉 钢琴演奏 音乐
  • 简介:中国古代把音乐或歌曲称之为『风』,这一认识与体察自然界的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古代政治中,音乐占有特殊的地位.古人在谈论治国方略时往往将『礼乐』并称,认为音乐与礼一样,同样承担着治国的责任.他们在推崇音乐的作用时,除了注意到音乐正人心的一面,还注意到音乐有『淫邪』的一面.注意到音乐的审美功能是在东汉后期.时至魏晋,人们在面向自然中获得了音乐的新知识.在这中间,嵇康、阮籍、向秀等是代表人物.从音乐中寻找面向自然的生活清音,嵇康的音乐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音乐 自然 礼乐 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