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正>1.一个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纸筒,把乒乓放在开口处。2.用力向筒里吹乒乓,反而滚出来了。

  • 标签: 纸筒 开口处
  • 简介:1904年毕加索定居巴黎,在这里结识了诗人阿波里奈尔。他们经常出入梅德兰诺马戏场,在观看马戏表演时,毕加索对杂技演员的生活发生了兴趣,常去后台与演员们交谈,日久便深人马戏班和流浪艺人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家庭和喜忧。有些流浪艺人终年流动,携带家眷,住在供演员用的帐篷旁边,

  • 标签: 杂技演员 1904年 毕加索 马戏 生活 艺人
  • 简介:展览的标题“自然”暗示了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之理解的变化。持续的人类入侵已对环境造成了永久的改变,许多学者也因而宣称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地质时代——人类纪。浪漫主义将自然视为未经沾染与开垦之地的观念如今已难以成立:这一概念中也凝聚着多重意识形态痕迹,甚至有虚假之嫌。人们随即意识到,自然并非一个整体的独立存在物,也不是某种上帝的世俗馈赠,而是由生活在地球之上,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有机和非有机生物在内的数十亿存在物所共同构成的层次丰富而相互交叠的世界。

  • 标签: 自然环境 地质时代 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 有机生物 非生物
  • 简介:中国国画经历了上千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形成一套独有的美学规律。中国画在长期的创作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构图元素名称。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布局章法”“经营位置”等.这些具有构成意识的国画构图形式在具体运用时与平面构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一些近现代的优秀国画画家的作品都体现出平面构成的特征。平面构成的主要特征就是把自然界存在的一些复杂的美学元素.通过分析、总结.概括.按照一定的秩序重新进行分解与组合.形成并创造出新的美学形式。近现代的优秀国画画家通过运用平面构成的构成形式对国画作品画面进行大胆的尝试.拓展国画的构图空间,丰富国画的构图形式,对国画的振兴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本文试从平面构成与国画构图的角度分析对比两者的共通之处.进而说明平面构成在国画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 标签: 中国国画 平面构成 应用 成形 构图形式 中国传统绘画
  • 简介:本文通过对材料肌理的构成形态、解构与重构的构成形态、构成形态的符号转译几个方面的探析,来解读基于构成形态的服装设计新理念。

  • 标签: 构成形态 服装设计 新理念 探析
  • 简介:2014年中法建交50年之际,法国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隆重举办了"赵溅中国画欧洲巡回展"。2015年初冬值中国与尼泊尔建交60年之际,赵溅又于金秋时节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尼泊尔艺术委员会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赵溅尼泊尔写生中国画展"。这次展览是赵溅球艺术探索成就上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尼文化艺术交流史上崭新的篇章。

  • 标签: 中法建交 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委员会 鲁塞尔 尼文 巡回展
  • 简介:本文以“文革”平面设计艺术为切入点.来整理和分析“文革”期间一切和视觉有是的文化.由“文革”时期平面设计艺术中符号化的构成形式来审视“文革”中传统绘画和大众视觉艺术形武之间的关系,将美术与设计两者统一纳入到“视觉识别系统”的语境里,从而有助于总结归纳最能代表“文革”的典型视觉形象。

  • 标签: “文革” 平面设计艺术 符号化 构图 造型 色彩
  • 简介:2004年,《美术观察》的[热点述评]栏目曾讨论过关于“80的思与看”的话题;2011年,[现象]栏目也曾发起过“‘80’的群体意识与自我指认”的讨论。光阴荏苒,当今“80”艺术家、理论批评家已经在很多领域中独当一面,而“90”艺术家也早已悄然从学院毕业,并走上独立创作的道路。相信每一个当代艺术的见证者都能体验到这种青春的脉动和成长的速度。从2012年起,随着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毕业展的陆续启幕,首批从学院毕业的“90”开始闪亮登场,以不可抵挡的爆发力迅速占领了人们的视线。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本被认为自私、叛逆的独生子女一代早已不再是当年懵懂的孩童,对于现实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解读和世界观。2015年,最早的一代“90”已经踏入了自己人生的第25个年头,这些年轻的艺术家的登场,又将对当代艺术带来哪些思想和新变?

  • 标签: 美术观察 艺术圈 中央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五维空间 科幻电影
  • 简介:《南园诸子送黎遂公车北上诗卷》是岭南地区一件重要的多人书法作品,卷中为陈子壮等多位晚明士子赠送黎遂北上公车的诗文。关于此次送行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诗卷的成卷过程等,过往学界偶有论述但不够说尽,本文希冀在阅读相关材料的甚而上,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新的历史考证。

  • 标签: 南园诸子 黎遂球 送行活动 诗卷
  • 简介: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的观点,曾引起广泛的争议。在本文中,他就这种观点的本义。及其在一种宏大叙事中与马克思.黑格尔的关系。作出了陈述。并指出,艺术家愿意随时使用所需的任何东西,而完全不顾及纯粹性。以及他们绝对自由游戏的精神。就正体现了历史的精神。

  • 标签: 艺术终结 艺术家 精神 宏大叙事 争议 观点
  • 简介:当前,就艺术界的创作群体来看,大体分成三代,以“60”及以前为代表的先驱艺术家,以“70、80”后为代表的年轻艺术家,以及以“90”为代表的萌生艺术家。“90”艺术家主要指1990年以后出生,刚刚崭露头角的新锐力量。他们中间即便是1990年出生,也不过在艺术界有几年的光景。这类为数不多的艺术群体大多存在于艺术院校中,个别以拜师学艺的形式由前辈艺术家引路而成为自由创作者。

  • 标签: 艺术群体 拜师学艺 艺术作品 艺术院校 创作群体 艺术理念
  • 简介:水墨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否为世界接纳和认可?能否走向世界和国际化?是近年来人们谈论的话题。由于水墨艺术的独特性和民族性.作品中包含着深奥的东方哲学观.

  • 标签: 水墨艺术 美国 移植 中华民族 艺术形式 国际化
  • 简介:在人体运动的极限中,寻找最纯粹的力与美,以坚毅的方体划出一道优美的抛物线,传达一种神圣的自然律动。

  • 标签: 转体 人体运动 抛物线 方体
  • 简介:本文通过对"理论时代"的透析,分析艺术史理论的危机及失语症的境遇,试图阐释图像转向及在全球化语境中发展中国艺术的策略。面对复杂多变的"理论时代"之艺术与理论的矛盾,需要打破已有的线性理论模式,发现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理论框架来消解艺术与理论、与艺术史、与作品等内在关系上的冲突。

  • 标签: 后理论时代 艺术理论 全球化 图像转向 理论模型
  • 简介:在艺术批评领域的“XX”词群中较先形成的是“70”概念,这个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已在文学领域被用来标识70年代出生的年轻诗人,在21世纪初由朱其引入艺术批评的领域,2005年更举行了题名为“70,艺术:市场改变中国的一代”的展览。随后衍生了“50”(使用频率较低)、“60”、“80”、“85”等词语,近几年又有“90”词汇在艺术宣传领域的大量运用。在使用这些概念时,我们需要反思它们在叙述艺术家群落或艺术现象时的内在逻辑。

  • 标签: 叙事逻辑 失效 艺术批评 “70后” “80后” “90后”
  • 简介:通过分析及调查"80",本文举例详谈国内青年旅舍的"80"元素,并结合国外旅舍主题造型元素,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借鉴之处及国内青年旅舍在造型元素中的努力之处。

  • 标签: 国内青年旅舍 “80后”元素
  • 简介:一,寻找理论的裂缝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针对结构主义和索绪尔(saussure)语言理论.反对后者片面强调结构、中心和二元对立,而无视中心相对性和语言差异性倾向。结构主义反对索绪尔将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ngnified)分开而使两者成为两个相对应的封闭系统方法.提倡非中心化和多元化。传统哲学认为语言内部之间存在稳定的二元对立。

  • 标签: 后结构主义 抽象绘画 路径 语言理论 二元对立 语言差异性
  • 简介:2015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暨开放六月落下了帷幕,作为2015届综合艺术专业生毕业创作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们一路走来,历经毕业创作过程的坎坎坷坷,总算把答案交给每一位关心该专业动态动向的师生,也将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教学成果(如果一定要以成果结题的话)摆在了社会公众面前。美术教育系成立综合艺术专业已有时日,这是个需要艺术理论体系作学术支撑、实验教学系统作为实践平台的新专业。学生在这个专业的理论体系和实验体系下有

  • 标签: 毕业创作 实验教学系统 实验艺术 坎坎坷坷 理论体系 仁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