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典艺术中的骷髅意象最早出现于《庄子》,受庄子影响,后世文人也时常借助骷髅意象来探讨生死问题,全真教祖师王重阳更是借助骷髅观来教化徒众,并运用诗词和绘画手段。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也受到全真教骷髅观的影响。

  • 标签: 庄子 全真教 骷髅意象 《骷髅幻戏图》
  • 简介:激浪行动[美]吉尔·约翰斯顿余丁译大多数激浪艺术家声称,激浪永远不会成为一种运动。这令人难以置信,如今各大城市中的一些大的官方机构收集了大量激浪展品,送到世界各地展示在那些惊奇的观众面前,它们看上去象是陵墓,而学者们也非要叫劲,把它放入艺术史...

  • 标签: 艺术家 约翰·凯奇 艺术作品 艾莉森 新学院 艺术节
  • 简介:改变生活,找份工作——这是激浪创始人乔治·马修纳斯在1964年对他的艺术伙伴们提出的惊人建议。但他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呢?按照乔治马修纳斯的说法,艺术家的日程应该是这样的:早上九点至下午五点:从事有社会效益的有用工作,以维持生计;下午五点至晚上十点:与懒散的艺术家和艺术收藏家们呆在一起,宣扬你的生活方式,并争取影响他们;而晚上十二点至第二天早上八点:睡觉(八个小时足够了)。

  • 标签: 激浪派 前卫艺术家 纳斯 马修 艺术收藏 伙伴们
  • 简介:一明清画评中的“浙”概念如果按明末画论的立场,那么所谓“浙”,就是指继承浙江出身的画家戴文进的画派。但人们不是以戴文进的出生地钱塘、杭城来命名,称之为“钱塘”或“杭”,而是称其为“浙”,这无疑是为了与“吴”绘画相区别而已。浙、吴两地的对抗意识是强烈的。在明代画派中,吴地的文人画家处处显示出一种对浙江的职业画家的优越感。然而“浙”画家中包括山水、花卉、人物画家。若以吴画家为文人画家,即南宗画家,那么“浙”画家就成了北宗画家。因此我们在讨论吴、浙两画风时,就只能

  • 标签: 戴文进 浙派 戴进 文人画家 南北宗 职业画家
  • 简介:<正>创作题材“天下惟东南为最,东南惟吴会为最!”《吴郡二科志》卷首就以自豪的语气,向世人宣告了苏州地区山秀地灵,英才济济的景象。在吴门画派之前,浙、院体画家一般都服务于宫廷显贵,本人很少隐逸的文人生活体验,所以表现起雅集、文会之类的题材,不免褒衣博带,含有浓厚的庙堂气息。元末隐逸画家的作品虽不乏文人题材,却常以绘景的方式寄意而不直接描写人,情调上是避世、

  • 标签: 文征明 沈周 上海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吴派 作品
  • 简介:明代的松江,前期有沈度、沈粲等书家,活跃于宫廷,后期有董其昌影响遍及海内外,中期若张弼、陆深皆名重当时。书家影响与书家流派,相关而非相同,所谓流派者既有流又有,流派之力量必有影响,但有影响之书家则未必构成流派。史料证明,晚明时期始有云间书或言松江书、华亭书之说,其意与吴门书相仿佛,皆言地域书法流派。然云间书究竟应该定位于以董其昌为核心书家的后期为妥,还是定位于以二沈为核心的前期为妥,则需要做一番界定。

  • 标签: 书法流派 晚明时期 董其昌 松江 前期
  • 简介:本文试从金代文学审美风尚这一角度来谈其书法,结合不同时期文士们的历史身份与社会心理,探析由“崇尚元佑”之风到“国朝文”思潮在文学与书法领域的审美转变。从文派到书,文坛领袖党怀英、赵秉文等主张跨越宋人追慕漠、唐,这一观念进而引导了金代书法走出“尚意”余韵,开启质古创新的“国朝”气象。

  • 标签: 金朝 国朝文派 书法审美
  • 简介:以西泠八家为代表的浙篆刻,经几代印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成了清朝乾隆至咸丰百余年间最大的印学流派。浙篆刻的兴盛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方面它是清朝学术思潮影响的结果,当时研经重汉学,金石重汉碑,小学重《说文》,辞章重汉魏,书法重汉隶,篆刻重汉印。浙印风强调宗法汉印、注重以汉魏分隶入印,正是顺应这种乾嘉汉学思潮的产物。另一方面,浙篆刻的发展,也赖特定的历史机缘。丁敬、黄易、蒋仁、奚冈四人在世时.浙篆刻影响尚有限.到嘉道年间浙篆刻便迅速辐射全国。

  • 标签: 篆刻 浙派 嘉庆朝 阮元 学术思潮 乾嘉汉学
  • 简介:野兽作为西方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在20世纪初掀起了一场色彩革命,这个画派的画家借用色彩来表现自然的空间和透视,表达自己的个性与情感,将绘画中的色彩元素提升到纯粹的视觉意义的审美高度,彻底颠覆了“艺术模仿自然”以及“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的传统美学观。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说明这个画派的终极美学是为了解构传统样式,建立现代标格。野兽的出现与实践,不仅为现代艺术发展打开了一扇敞亮之门,铺就了一条平坦之路,亦使西方传统的架上艺术形式焕发出殊异光彩。

  • 标签: 野兽派 马蒂斯 色彩 美学
  • 简介:日本江户时期盛行“南蘋”绘画.本文论中国画家沈铨(号南蘋)与日本南蘋画派的传承关系以及“南蘋”绘画对日本南画的“改良”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日本南画 沈铨 南蘋画派
  • 简介:福建绘画历史上有无“闽”?“闽习”与“闽”有何关系?本文从文献入手,探讨与“闽”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如闽中画派,何人开?何人传承?有何特征?流布状态又如何?对闽中画派与明清之际绘画潮流的关系作出深入分析,澄清了若干问题。

  • 标签: 闽派 闽习 泛传统 黄慎 福建绘画
  • 简介:本文通过传世古代书论文献文本的梳理、稽考和分析,得出东汉草书大家张芝之草书既取法东汉章草家崔瑗、杜操,又在崔、杜章草技法的基础上,脱去章草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磔,形成自己有别于章草的“一笔书”,亦称“大草”。考索汉未士人们如何以张芝为精神领袖,执着痴迷地研习草书,在东汉未年的旧京长安以西的西州地区,形成中国最早的草书艺术流派。提出在张芝资料、作品没有增加的条件之下,通过当时各类文献文本进行旁证研究以及书风演变分析的重要性。

  • 标签: 张芝 草书流派 源流
  • 简介:漆器首饰盒以其特殊的用材和精致的外观跻身于中国四大漆器之一。本文探讨了如何将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与旧时的手工艺术完美结合,促进晋漆器首饰盒更好地传承发展。

  • 标签: 晋派 漆器 首饰盒设计
  • 简介:康定斯基将体验到的作品"内在"因素的作用,称之为"艺术家灵魂所在"。这种灵魂之所以能唤起"观众也产生同样的热情"就是由于它的"纯粹性"。他的抽象画重在表现"内心的和本质的"感情,他非常喜欢用"构图"这个词,他觉得这个词更为神圣。康定斯基对绘画中的点、线、面也有独特的看法,其实在我们当今的具象绘画中,点、线、面本身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 标签: 康定斯基 具象绘画 抽象派 始祖 艺术家 纯粹性
  • 简介:绘画作品和绘画观念是相互吻合的,有什么样的绘画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绘画作品.而在印象画家中,观念与作品的变化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前期印象、印象以及后期印象的作品为例,进而阐述其观念与作品之间的相应变化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 标签: 前期印象派 印象派 后期印象派 观念 作品
  • 简介:  浙兴起于清代中叶,与皖一起被称为清代最主要的两大流派,其开山鼻祖就是丁敬.  丁敬(1695-1765年),字敬身,号钝丁、砚林,有龙泓山人等别号,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创始人.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曾搜访石刻,著成《武林金石录》.另著有《砚林诗集》、《龙泓山人集》.……

  • 标签: 丁敬篆刻 始祖丁敬 浙派始祖
  • 简介:岭南室内空间陈设艺术在岭南文化、近现代中国各地域文化的蕴育、影响演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渗透中不断蜕变和重构。它以独特的陈设符号元素、情节与主题、布局方式、陈设风水与形式美法则,在建筑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基础上得以特色化完善深化与延伸发展。本课题目的在于探索与建立岭南室内空间陈设艺术设计的系统理论、系统设计方法与设计美学意义,寻求岭南社会文化历史文脉与当代社会生活空间设计的有机联系与衔接。

  • 标签: 岭南派 室内陈设 主题情节 符号风水 形式法则
  • 简介:概述自夏商周以来,已有文字载于史册,或曰甲骨,或曰石刻,或曰简牍,以文记事,崇尚其使用功能,东晋永和九年至,王羲之创《兰亭序》,开创行书典范之先河,历来被视为书之鼻祖。唐颜真卿又以善书能文著称于世。是时,法盛于往昔,创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一改魏晋之韵,与《兰亭序》山水相间,各分秋色。

  • 标签: 《兰亭序》 书法 苏轼 《祭侄文稿》 夏商周 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