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乾嘉时期,"实事求是"作为主流话语,主要表现为一个经学阐释性命题。而乾嘉汉学家作为阐释主体("实事求是者"),其所采用的阐释方法("求")大致可分为两个:一是由训诂通义理来弥合语言性断裂,另一是以剥皮主义来弥合脉络性断裂。不过,这两种方法都必然遭遇到瓶颈问题。

  • 标签: 实事求是 语言性断裂 脉络性断裂 剥皮主义
  • 简介:19世纪英籍赴华新教传教士理雅各在传教布道之余完成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英文翻译,其译作《中国经典》讲训诂、重实证,集中体现了他求真笃实的治学特点,也体现了乾嘉汉学的治学思想对其译经的影响。

  • 标签: 理雅各 《中国经典》 乾嘉学术 考据学
  • 简介:乾嘉汉学宗汉儒旧训,在清代春秋左传学领域对杜注无休止的攻伐不仅仅是由于汉注和杜注的对立,也是学术规范的对立所致。《左传》杜注尚“简”,引文不注出处,与清代乾嘉汉学所树立的学术规范相悖。从杜注的遭遇可以反映出清代学术的特点。

  • 标签: 杜注 乾嘉汉学 学术规范
  • 简介:清代中期,以训诂考据为核心的乾嘉汉学独领学风潮流,不仅对经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还使清代中期科举考试留下鲜明的文化印记。汉学推动了科考科目的调整,五经地位明降实升。汉学试题大量增加,考官评卷偏重后场策论,以此来选拔人才。这些都使得此一时期的考试文化具有浓郁的考据学色彩。

  • 标签: 科举考试 乾嘉汉学 考试文化
  • 简介:本文探讨了目前学术界对惠栋史学研究中所忽略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惠栋在乾嘉历史考据学中的地位与影响问题。《后汉书补注》是惠栋治史的主要成就,但在此之前,其稿本《后汉书训纂》则多为学术界所忽视。从《后汉书训纂》到《后汉书补注》的转变,标志着惠栋史学考据的确立,从而开启了乾嘉历史考据学时代的序幕。二是惠栋治史的动机问题。惠栋对《后汉书》的整理与其治经宗旨密切相关。惠栋的史学一方面成为其经学考据的工具,另一方面惠栋又进而能以古通今,在关注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中,深化了对史学功能的认识。

  • 标签: 惠栋 乾嘉史学 《后汉书》
  • 简介:乾嘉时期是我国著名的朴学考证时期。以语言文字训诂考证进行经史研究,故被五四运动后提倡“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人视为科学方法及理性精神之先驱。本文则从当时人喜说鬼狐仙怪事迹的现象,做不一样的考察,发现另一副面貌的乾嘉时期。由乾嘉时期士大夫喜说鬼狐仙怪故事,可以发现当时并不具备现代意义的科学理性观。理性与信仰并存,或交互为用,纔是普遍的现象。而且精英士大夫阶层在面对这些鬼狐故事时所显示的伦理观,非特与庶民无异,抑且为世俗命定果报信仰之热心传播者。在宋明理学已渐丧失其伦理规范意义,经史考证又只是知识技艺的时代,信奉此种通俗儒道佛理,并以之教化民众,便成为士大夫自觉可以努力之工作。其宣化之方式,主要是文学作品,例如小说或戏曲、宝卷、歌谣等,为道光、咸丰、同治以后大规模出现的民间“善堂”奠了基。突破了经学视域,转由文学去看,纔能观察到这许多有趣的现象与值得思考的问题。

  • 标签: 乾嘉 考据 鬼狐 阅微草堂笔记 袁枚
  • 简介:陕西一带的大小博物馆都藏有数量相当丰富的秦汉瓦当,以动物瓦当和吉语瓦当数量居多。瓦当上的吉语,如“长乐无极”“长毋相忘”,现在读来仍觉得情意绵绵。本文分四部分,就乾嘉时期瓦当大藏家交游、瓦当时价起伏、金石藏家互赠拓本以及拓本的制作进行了详细论述。

  • 标签: 乾嘉时期 秦汉瓦当 翻模拓片
  • 简介:马其顿汉学虽然起步晚,但起点较高,发展势头良好。马其顿汉学主要体现在汉语作品的马其顿文翻译和马其顿作品的中文翻译方面。马其顿汉学研究队伍年轻,汉语和汉学功底扎实。随着中马两国关系的发展,马其顿汉学的发展前景广阔,或会成为欧洲汉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 标签: 马其顿 汉学 翻译
  • 简介:2008年3月28日。位于上海浦东的香格里拉酒店迎来了由当时新任校长莱,福斯特(DrewFaust)带队的一批来自哈佛大学的客人,主题为“亚洲、哈佛与世界”的哈佛中国论坛于当日在这里举行。这是哈佛大学校友会2000年设立“哈佛全球论坛”以来第三次举办中国论坛,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前所未有。主办方在会议期间举办了两场招待会,用餐使用的筷子上都专门用汉字烫金印制了“哈佛大学”字样。且没有英文。

  • 标签: 哈佛大学 汉学 国学 香格里拉酒店 2008年 上海浦东
  • 简介:汉学”是历史上与“宋学”相对的学问还是广义上的国外中国学,是靠它的上下文来决定的.对于这一点。中国人似乎不用咬文嚼字就能心领神会,所以至今也未产生进行全面梳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分工日益精细的现代社会,一个表示学科范围的语词本身的暧昧。有时倒可以带来一些方便:

  • 标签: 日本 汉学 中国学 研究方式 荻生徂徕 翻译理论
  • 简介:耶鲁大学著名的汉学家史景迁教授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在1694年的法国巴黎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件,一个中国的公主被海盗掳掠到了这兄。据说这是法国人第一次见到中国女人。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女人说她是中国公主,是康熙皇帝的女儿儿,她被皇帝嫁给日本的皇子。但不幸在海上被荷兰海盗掳去,伴陪她的母亲死在了海上,她则被荷兰海盗带到了欧洲。这艘船后又被与之交战的法国船俘获。这样,这位中国公主就被带到了巴黎,这一切,都是这位公主用嗑嗑绊绊的法语叙述的。

  • 标签: 汉学 中国文化 贝耶 西方国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9
  • 简介:  关键词乾嘉学派汉学考证词学    一、乾嘉学派与乾嘉词坛    乾嘉汉学作为有清一代的主流学术,乾嘉学派不但为清代词学的建构提供了考证的方法,在词学方面则催生出词籍整理、词韵修订、词律编纂和词乐研讨等重要的研究内容

  • 标签: 乾嘉学派词 词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25
  • 简介:如王昶词,论词必论其人与诗同,《词说》(一)

  • 标签: 乾嘉学派词 词学
  • 简介:自明朝中叶开始,王阳明的“心学”崛起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朱学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到了明末清初,以黄宗羲和顾炎武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潮开始崭露头角并且成为学术主流。在继承与抛弃的基础上,到乾嘉时期,考据学派风靡学界,以致“人人许郑家家贾马”。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学术界为何会经历两次转变,这个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主要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探讨两次学术转变的原因。

  • 标签: 陆王心学 乾嘉学术 学术转变 原因
  • 简介:夏目漱石是明治时代具有深厚汉学功底的大文豪,小时候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汉学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汉学基础。作为西学一边倒的反拨,汉学在明治中期有过一定程度的复兴,对日本当时的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汉文化鼎足而立的儒、释、道的许多元素成为夏目漱石精神世界的重要内涵。

  • 标签: 夏目漱石 汉学修养 精神结构
  • 简介:什么是“汉学”?这在今天已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认真地分析它,我们至少必须写一部专书.“汉学”的西方原字是“Sinology”。严格地说,它包括了有关最广义的“中国”的一切研究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关于中国边疆和内地的“非汉族”的历史、语言、文化、

  • 标签: 《东西方汉学思想史》 汉学 中国 历史研究 民族文化
  • 简介: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国与琉球建立正式的藩属关系,此后两国密切往来五百余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尤其是清康乾嘉时期,随着清朝政权稳固、经济繁荣及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实施,中琉双方的贸易交流进入清代最鼎盛时期.其结果不仅极大促进了琉球经济的繁荣及社会的进步,而且推动了福建手工业的发展、繁荣了商品经济市场、促进了福州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为沿海民众提供了谋生机会.

  • 标签: 康乾嘉时期 中国 琉球 贸易
  • 简介:本文探讨乾嘉时期诗话中对韩愈诗风的归纳和研究。乾嘉诗人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韩诗的风格特色有着更为细腻也更为深刻的辨析。他们对韩诗的“奇险”风格褒贬不一,又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探究韩诗“奇险”诗风的成因,并翻陈出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欲自振于一代”说。韩愈的诗风不能简单以“奇险”或“平淡”概括,韩诗的“奇险”多在其古体诗与联句中,而近体律诗中则多风格平淡之作。本文收集和归纳乾嘉诗话中对韩愈诗风的评论,通过对韩诗具体篇章的分析,辨析各家不同的论点,多层面论述乾嘉诗坛对韩诗风格研究的推进。

  • 标签: 乾嘉诗话 韩愈诗评 奇险诗风
  • 简介:波恩大学历史述略在波恩的高等院校,是在18世纪末由科隆的最后两任选帝侯-大主教兴建的。1777年建成研究院,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莱茵州的“启蒙运动”。1786年该研究院升格为大学。不过10年以后这所

  • 标签: 德国波恩大学 选帝侯 陶德 一侗 文季 特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