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国画在书画过程中讲究气韵,所谓气韵就是指透过画的表面给人的一种艺术感知。在国画理论中,气韵由来已久,已成为国画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通过气韵,能使枯燥单调的水墨画变得逸趣横生,它是国画有无表现力的标志。文章对国画中的气韵进行简单阐述,分析了国画气韵的载体,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国画气韵的一些意见。

  • 标签: 国画 气韵 载体
  • 简介:不可否认,我们在戏剧优劣与戏剧本体的理解上正渐淅丧失了最基本的认识与立场,戏剧的根本要求是什么?什么样的戏才是好戏?这些正成为困扰我们戏剧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何为“有戏”?一出戏从哪里开始?如何在细微处体现戏曲的精髓?游离与戏耍对一出戏有何作用?以及何为“好戏”?“好戏”是否等同于“有戏”等问题,从而阐明了对戏剧性与思想性的基本认识与对其关系的一种理解。

  • 标签: 有戏 戏剧性 折子戏 好戏 思想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冠以“先锋派”的马原等一批作家,开始了一次华丽的对于西方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探索的复制,几乎所有流派所有崭新的文学方法都能在“先锋作家”的文本中找到。不论这股“现代主义文学”的食洋罪名被如何诟病,也不论发展至今他们又情归何处,无可否认的是,这批作家为中国当代小说带来了一段让人振奋的时光,完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作家的开创精神。而中国军事文学这片“绿地”,却一直“洁身自好”,

  • 标签: 现代主义文学 军事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国当代小说 批判 先锋作家
  • 简介:过往的研究习惯于将着眼点集中于艺术家或艺术作品,而这一传统模式也带来了对现当代艺术的困惑,因为我们将艺术研究等同于对客观物象的解析,将艺术逻辑等同于图像逻辑。视觉艺术领域始终存在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即观者。只有从观者的观看角度,才能看到艺术发展的本质与转变的根源。

  • 标签: 视觉艺术 观看 思维
  • 简介:当代的书法艺术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如果用繁荣来形容是绝对不为过的。书法专业人才的出现、专业社团的大量兴起、书法各类展览的此起彼伏、书法流派的兴盛、书法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学科研究的不断系统和深入无不昭示着书法艺术在当代全面复兴,

  • 标签: 书法艺术 传统文化 异化 80年代 专业人才 专业社团
  • 简介: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诗性维度的缺失,是不能回避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个世纪末中国美学界关于审美文化的探讨中,审美性问题仍旧被认为是审美文化的根本问题之一。进人新世纪,日新月异的技术媒介发展,以及消费话语的大行其道,使审美文化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新现象和新感觉。学者们面对这样的一种文化形变,也开始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进行分析、梳理、厘定和批判,由此产生了新的理论话语。不过,关于审美文化的批判中,对原本属于审美文化特性和价值尺度的诗性维度(审美性)问题,却是忽略的。

  • 标签: 当代审美文化 中国美学 维度 诗性 理论话语 价值尺度
  • 简介:“重建中国当代文艺精神性”的讨论先在地设置了樊篱——70后批评家。我们的初衷无非是想凸显70年以后出生的批评家的批评实绩与姿态,而不是有意摒除其他批评家。当“70后批评家:重建中国当代文艺的精神性”的讨论在第二期杂志上展开后,就有多位“70后”之外的批评家对此讨论颇感兴趣,也想加入讨论。我们觉得这未常不是一个好事情,将不同年代的批评家放在一起,既可能产生龃龉与碰撞,也可以沟通与交流。真正的学术就应该是在这样的场域和状态里展开与发展,我们的讨论自然也会因此而丰富多姿。是故,我们也诚意地欢迎“70后”之外的批评家参加这个讨论。对这些批评家我们将用“特邀”二字予以标识。

  • 标签: 中国电影 “70后” 批评家 当代文艺 精神性
  • 简介:一、审美是借体验、思想、情绪三位一体获得平衡和谐感人对于呈现在眼前的任何事物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审美判断力,对于自身所处环境有着天生的平衡和谐感,如果打破了这样的平衡和谐,人的内心会产生一种抗拒意识。

  • 标签: 审美缺失 中国当代艺术 审美判断力 和谐感 三位一体 平衡
  • 简介:展览:孙逊:21克时间:二○一○年十月二十一日至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艺术何为?或者说,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每个时代的人们或多或少地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 标签: 艺术家 孙逊 历史观 载体 灵魂 美术馆
  • 简介:《最后的防线》与《维纳斯》、《拉奥孔》、《奴隶》、《大卫》、《思想者》等表面上多么不同,但它无疑是一座雕塑、一座获得《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特等奖的雕塑,并光荣地被送往洛桑奥运村永久陈列。人类文明史上不同的时期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是与欣赏者思想意识的变化紧密连系在一起的。在山村姑娘不管方便不方便也爱穿上高跟鞋,老头子穿上花T恤也不足为

  • 标签: 现代艺术 拉奥孔 大卫 超现实主义 塞尚 波洛克
  • 简介:"离别"是山西河曲"走西口"民歌的典型场景。独唱形式、文本作者和文本录体现着单声音、单叙述和单主体记录的场景缺失。跨文本的阅读,将"别前""别中"和"别后"的离别主体互动,在读者接受层面重新构造完整的场景,带入自我的体验和情感,实现双重美学价值。

  • 标签: 离别 “走西口”民歌 文本 场景 读者接受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之所以不再居于社会的中心地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躲避现实前沿而导致的沉重感的缺失。而纪录影像文体的泛化、创作者的精神自弃及创作观念的误识这三个方面,又是导致中国纪录片沉重感缺失的深层原因。只有继承纪录片深沉的价值追求和意义探寻的伟大传统,中国纪录影片才能重铸辉煌。

  • 标签: 纪录影片 沉重感 文体泛化 精神自弃 观念误识
  • 简介:国产动画质量滞前及创新点缺失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客观原因在于大环境的恶劣。原创动画资金注入的缺乏导致高质量原创动画的难产。高质量原创动画是动画创新的主载体,因此。作品创新点的缺失亦是必然.主观原因则是动画制作人员素质不高.主观的思维模式、协作精神缺乏及对功利的急切情绪均制约了高质量原创动画的产出及创意的落实.

  • 标签: 国产动画 创新点资金 主观主义 竞争意识协作精神
  • 简介:《电影文学》2005年第九期刊发了姚小亭的《戏剧和文学永远是中国电影的创作源泉》一文,该文详细论述了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戏剧和文学的滋养。本人赞同作者的观点,戏剧使中国电

  • 标签: 中国电影 文学性 电影创作 电影文学 戏剧 电影艺术
  • 简介:近期,国话导演扎堆复排了各自的代表作。从这个既偶然又特殊的现象出发,可以窥见戏剧原创力退化的现实。对原创的过分倚重和崇拜、同质化创作、缺少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剧本创作的衰微,共同造就了戏剧原创力的退化。戏剧原创力,是一种积极的、不断生成的、具有革新性的创造力,它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并真正触及戏剧审美的精神追求。

  • 标签: 经典 复排 原创力
  • 简介:中国电影的国际商业推广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基本上是以传统方式为主,新的推广方式缺失,特别是没有借助新兴的互联网渠道。当下,互联网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了较大的推进,其在推广层面的电商预售票等方式为中国电影的营销注入了无穷的新活力,且形成了传统推广所无法具备的优势。但在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中,互联网的助推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

  • 标签: 互联网产业 中国电影 传播路径 海外 商业推广 影视
  • 简介:艺术院校基层党组织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何将艺术教育的理念和内涵融入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如何以艺术实践为突破口,发挥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是当下艺术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核心内涵。艺术院校的基层党建活动要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以多角度、多维度来思考和探索创新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积极展开艺术院校党建品牌化建设的创新探索。

  • 标签: 艺术院校 鲁艺精神 艺术教育 艺术实践 创新探索
  • 简介:在传统中国画与现代学院教育体制的冲撞中,中国画专业的课程设置就显得颇为关键。她直接关系到中国画身份的确立以及如何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学习中国画。但目前我们中国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她本身略显偏颇。不够完善。本文以画史、画论课程的缺失为切入点。来探讨传统中国画在现代学院教育体制下如何发展、完善自身。

  • 标签: 画史 画论 课程设置 中国画教育
  • 简介:一、溯源原.名词:字义:起源、源头。“原,水泉本也”——《说文》许慎在古代“原”为“源”的通假字,在名词中有源、本源的含义。“江西太原之晋水之源奔流不息.哺育人民。燮夫见,遂改围号为晋。”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国人取之不竭的经验源泉。这一切可统称为“原”!

  • 标签: 太原市 创意文化 载体 历史文化资源 《说文》 通假字
  • 简介:我们有过辉煌的古典诗歌历史,但由于地理大发现和工业文明开启了资本主义的大门,世界进入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古典诗歌为了适应这个进程,在西方列强的枪炮声中戛然而止,中国诗歌进入新的时期。这种选择在文化心理上是被迫的;

  • 标签: 第三代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 运动 转身 地理大发现 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