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一位从事中国画实践的年轻画家,从个人角度讲述了自己职业成长的部分经历与经验,以及面对当下“新水墨”潮流时的态度。

  • 标签: 个体 职业成长 中国画 画家
  • 简介:从“人文精神”的探讨到张承达抵抗媚俗的激烈言词,再到王蒙与王彬彬的论战,我们可以看到,支配近几年人文话语的一个重要主题:道德。当8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失落之后,很多人在以道德为中心的人文话语中将启蒙精神的某一部分继承下来。在以“科学”和“民主”为主题而展开的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道德”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最为执著的道德理想主义者当属现代新儒学的思想家们。与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人激进的反传统主义不同,梁漱溟、

  • 标签: 道德理想主义 人文话语 人文知识分子 现代新儒学 梁漱溟 启蒙精神
  • 简介:陈宇飞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都市人的现状的强烈关注。他的关注既投入又执着,乃至有几分狂热和偏执,也正因此使他的画面散发着一种令人痉挛的生命感受和灼人的热量。不论是他在八二年刚从美术系毕业之时,还是经过十多年磨难后的今天;也不管他昨天的模仿和移植是多么简单和幼稚,还是他今天的思考多么执着和顽固;也不论他往日的表现有多么重的个人成份,还是他今天的造型有多么厚

  • 标签: 都市情结 个体生命 绘画 个人成份 关注人 文化主题
  • 简介:艺术与时代和历史的关系始终是令人纠结的,无论顺着时代和历史,还是逆着时代和历史,艺术家个体都注定要拥抱自己苦痛而残缺的心灵。前不久读一位朋友的赠书,我喜欢其中一篇写曹禺的《少年的笑暮年的雨》,它引发了我许许多多的思索。想当初,初登文坛的曹禺凭着自己的少年意气,在戏剧的天地里大喝一声:“我来了”,于是《雷雨》《日出》《原野》便呼啸而至。

  • 标签: 艺术家 个体 生态 写作 《原野》 《日出》
  • 简介:本文重新探讨了传统造物个体创造与地域性的关系,认为某一工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造物式样与造物风格的形成,并在家族与地缘关系中扩展为一种地域性的造物形式,产生出某种符号特征,进而升浮为流行的显例影响广泛。传统造物的历史就是在此基础上渐渐生成的。

  • 标签: 造物史 生成含义 个体特色 地域色调 造物式样 造物风格
  • 简介: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的脾气习性与后天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总和。教师的道德人格应是良好的、高尚的,而不应是平庸的,更不应是卑劣的。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综合品质,教师高尚道德人格的价值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订成三厚本,收藏着,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的老师蔡云芝先生,她爱我们。“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

  • 标签: 人格魅力 教师高尚 谈谈教师
  • 简介:新时期文艺创作全面繁荣,这是不争的事实。歌曲的数量、质量比起建国以来任何时期都有所提高。电视普及进入家庭,MTV、卡拉OK、通俗歌曲、摇滚歌曲、音乐网站、追星族等等新概念的萌生与发展,都给歌曲创作的繁荣添力助威。然而,在一片繁华的背后,我们还应看到歌曲特别是歌词创作和传播中存在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文化与道德缺憾。电视传媒、唱片公司、市场炒作的介入,固然给歌曲创作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正面的

  • 标签: 创作文化 文化道德 新时期歌词
  • 简介:文艺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主研究对象是文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而舞蹈作为一门非常古老的艺术门类,同样也包含着一定的伦理道德。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得以推崇,而了解舞蹈文化,我们应该挖掘古典舞蹈更深层次的伦理思想。

  • 标签: 古典舞蹈 伦理道德 关系
  • 简介:儒家的忠孝道德观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础,几千年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回族的忠孝道德观源于伊斯兰教,作为伊斯兰伦理道德的内容之一,也在各个方面规范着穆斯林的行为。二者在忠孝道德观上既有差异,又有融合。文章旨在分析二者在忠孝道德观上的关系,探讨融合之后的忠孝道德观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

  • 标签: 儒家 回族 忠孝道德观 异同 现实意义
  • 简介:方旭作为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专业导演,在八年的时间中一直坚持做一个优秀的话剧演员。自他成功改编并演出了独角戏《我这一辈子》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把老舍的经典作品又陆续改编成五部话剧,并且每部话剧上演后都能获得成功,得到戏剧界、研究界和观众的认可和好评。笔者以为,方旭以一个现代作家的作品改编及其演出所获得的成功,并不能归结为一个简单的个体现象,而是应该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从中找出当代话剧在改编创作、表演形式以及观众接受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或许能够为当下话剧的发展提供一点点可资借鉴的思路。

  • 标签: 方旭 老舍 话剧改编
  • 简介: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道德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加强道德建设是和"以德治国"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加强高校道德建设,首先要充分认识道德建设在培养"四有"新人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明确高校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要确保道德建设在高校中的正确方向.更重要的是要从干部队伍建设、突出重点、道德实践、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抓出成效.

  • 标签: 努力培养 合格人才 培养合格
  • 简介: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及至1990年代,无论是对“革命历史”的建构,对当代战争的书写,还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军旅文学始终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包裹之下,借助于政治话语的强势表达,建构起了崇高、壮丽的美学风格和张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传统。然而,当我驻足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军旅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这种线性的历史发展逻辑却不能不让我滋长出一种怀疑与反思的情绪。

  • 标签: 军旅文学 长篇小说 生活质感 个体叙事 自由伦理 主流意识形态
  • 简介:艺术批评失语了。这一说法已流行了十多年了。成功者需要颂歌,攀登者更需要颂歌。不论成功者还是攀登者在希望成功路上的艺术家们,听到不说好话的批评大都是老大不高兴、甚至因此结仇,心中希望的是免费的雪花般飘来的颂歌……这样的批评失语有什么不好吗?!但问题是:批评成了艺术市场成功的艺术家的"特贡"。策展批评、个展批评、博物馆专题研讨会批评总是围绕着那么一批大红大紫、同时又在拍卖价格"屡攀高峰"的一群人身上.

  • 标签: 艺术批评 艺术家
  • 简介:我们先来复现一个展览前夜的场景,这个场景可能带有一点想象色彩。比如说你,作为一个陌生的观察者,在午夜时分刚下榻酒店,又迫不及待地想去展场先睹为快。你被告知展场就在出门左拐大约三百米的地方。当你沿着坡路寻找这个场所时,你却发觉你完全迷失在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夜市里,红墙绿瓦,人声杂沓,喧闹的歌厅,沉醉在周末氛围里的人群,

  • 标签: 双年展 体系 艺术 信息 雕塑 深圳
  • 简介:对于熟悉中国当代绘画的人来说,曾梵志的成功是和他成熟的表现主义风格,对死亡题材的关注密切相关的。在这些作品中,油画语言本身的直接性,绘画的速度感以及年轻生命对死亡、疾病、痛苦的独特关注为他赢得

  • 标签: 创造对抗 对抗创造 对抗析
  • 简介: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参照文学观照绘画史,不仅完整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与叙述性图像的关系史,而且对当前"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研究表明,无论图像媒介怎样丰富、绘图技巧如何演进,作为对文学的"图说",图像基本的文学功能是图像修辞、图像阐释以及图像表彰。图像的文学功能,也就成为了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标签: 图像 文学功能 修辞 阐释 表彰
  • 简介:贝科夫小说的主人公大都面临着一种道德困境:战争原则与道德原则的悖反.在对这两种原则的痛苦抉择中,体现了贝科夫对英雄主义的一种独特理解.

  • 标签: 小说 英雄主义 主人公 独特 道德困境 主题
  • 简介:赵氏孤儿故事在京剧舞台上的演绎,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八义图》系统,二是晚出的《赵氏孤儿》。《八义图》充分展现了不同境遇之下义士群体的自由意志与道德精神,而《赵氏孤儿》着意突出作为“中心角色”的程婴形象,从“一人一境”变为“多人一境”,巧妙地实现了义士群体与程婴形象的互动,为义士精神的呈现提供了新的叙事格局。

  • 标签: 《八义图》 《赵氏孤儿》 程婴 道德困境 自由意志
  • 简介:与刘易斯·芒福德在《历史名城》(TheCityinHistory)中,始终偏爱低清晰度的、结构松散的城市类似。在本期的“独立空间”项目中,松散的城市之声也是连接着不同空间结构的、低清晰度的暗语。在上期组织“故乡缺口”的主题时,我们希望以一种比较;令硬、具有强迫感的视角,将那些分散在不同城市和头脑中空间的“独立性”强化出来,作为一种异质性的存在与其所在的城市产生着“对抗”——用不被大众所认可的艺术方式切开故乡慵懒文化的伤口。而随着专题的推进,这些非中心城市“散漫”的生长轨迹,还是将那种一厢情愿式的强硬姿态,带回到“松散”和“低清晰度”的概念中来。

  • 标签: 空间结构 中心城市 清晰度 有意识 态度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