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正>本文述介1977年在纽约再版的赫尔曼·叶尔莫拉耶夫教授所著《1917—1934年间的苏联文学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起源》一书的最后三章。此书是作者根据他195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通过的博士论文写成的。本书作者对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抱敌对态度,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实质上也是全盘否定的。他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斯大林文学政策的产物”,“是在党的直接控制下形成的”,它的创作原则是“日丹诺夫从党的政策和斯大林的词句中用教条主义方法直接演绎出来的”。书中的论点虽带有强烈的资产阶级偏见,但作者使用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具体地阐述了三十年代初社会主义现实

  • 标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方法 革命浪漫主义 作家 现实主义风格 创作原则
  • 简介:果戈理历来被认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自然派”的开创者,但综观果戈理的全部创作便会发现,其美学特征实为古典主义,具体表现在其创作理念上的东方式的自然观、古罗马的艺术观,和中世纪的宗教观。

  • 标签: 美学特征 古典主义 果戈理 试析 批判现实主义 创作理念
  • 简介:<正>屠格涅夫在给福楼拜的一封信中说过,“在我们时代,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同时兼做批评家的。”作家本人就是一个兼做批评家的艺术家,他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学遗产,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精辟的艺术见解。屠格涅夫不仅继承和捍卫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而且以来自创作实践的独特见解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他不愧为现实主义的大师,也称得上现实主义的批评家。

  • 标签: 屠格涅夫 现实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创作 创作理论 俄国作家 创作实践
  • 简介: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陆肇明编译编译者按: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故意误读”。亚历山大·格尼斯在俄罗斯《外国文学》杂志1994年第10期发表的《三角(先锋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一文,则论述了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作者通过大...

  • 标签: 西方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先锋主义 后现代派 小说 苏联文学
  • 简介:阿克梅主义诗歌一瞥郑体武1913年,古米廖夫和戈罗杰茨基分别在《阿波罗》杂志上发表《象征主义的遗产与阿克梅主义》和《当代俄国诗歌中的若干流派》,这两篇宣言性文章的问世,标志着阿克梅主义的诞生。阿克梅主义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顶峰”,“最高级”,它脱胎...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象征主义 古米廖夫 阿赫玛托娃 现实主义 诗歌技巧
  • 简介:米哈伊尔·库兹明(1872-1936)是诗人,小说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在世纪初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与当时的俄国文化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即便是在俄国诗歌白银时代的众多名人中间,库兹明仍然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①。勃洛克说他是“一个高雅和优美的诗人”...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日常生活 俄国诗歌 葡萄酒 烤面包 歌手
  • 简介:本文认为,既不能简单地说“《伊》是爱国主义的”,也不能简单地说“《伊》是扩张主义的”。事实上,爱国主义与扩张主义作为团结的双重功能指向在作品中同时得到了体现;因而,我们认为《伊》的主题应该是“爱国主义与扩张主义的二重奏”。

  • 标签: 扩张主义 爱国主义 《伊戈尔远征记》 二重奏 主题
  • 简介:<正>《共产党人》1982年第2期发表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十M·鲁特凯维奇写给该杂志的一封信,批评文艺刊物中所表现的宗教神秘主义倾向。鲁特凯维奇在信中特别指出了《我们同时代人》杂志1981年第3期发表的B·索洛乌欣的文学小品《掌上珠矶》中

  • 标签: 科学院 苏联 神秘主义倾向 共产党人 宗教 批评
  • 简介:苦难问题是陀妥耶夫斯基关注的中心。陀妥耶夫斯基发现外在的贫穷和内在的罪感是一切苦难之源。值得赞美的是:不幸的人们虽身陷苦难仍保持着人的尊严与高贵。此外,陀妥耶夫斯基还发现人至少同喜爱幸福一样喜欢受苦,因为人有任性的权利。尊重任性的权利,标明了新的人道理想。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苦难 作品 观照 人的尊严 发现
  • 简介:<正>为了正确开展与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界的相互联系,更好地翻译和介绍这些国家的文学作品,使它们在苏联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不久前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委员会.委员会将出版一种名为《视野》(《?》)的不定期的作品集,它的编委会成员有艾特玛托夫、沃兹涅先斯基、格拉宁、阿达莫维奇和其他著

  • 标签: 国家文学 艾特玛托夫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文学界 作家
  • 简介:从启蒙时代开始,欧洲就出现了“中国好奇”从伏尔泰的《风俗史》大谈中国古代的军事、政治和宗教,到意大利戈齐的《图兰多》展示“中国公主”的任性乖戾,中国以神秘奇特的形象现身于欧陆,犹如那云中翻腾的怪龙一样,隐首露尾,拨云弄雾。在俄国,传教士带回译出的《三字经》,皇村的中国亭,引出了普希金和托尔斯泰对中国哲圣的仰慕。一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好奇”依然是小说家的话题之一。曾获1990年苏联国家奖的阿布哈兹族作家法·伊斯坎德尔有13卷本长篇小说《契革木的桑德罗》,第一卷第九章《哈布加老爹骡子的故事》中有一个中国皇帝特使的离奇故事,故事的细节十分有趣,转述恐失微妙,且以拙笔节译如下:

  • 标签: 中国学 民族文化 佩列文 俄罗斯
  • 简介:妥耶夫斯基对性问题的关注,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作品对乱伦现象的精彩描绘和对妓女一圣母形象的浓厚兴趣与深刻揭示。前者与“俄底浦斯情结”交织在一起,后者是“恋妓情结”和男性话语的表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作家本人复杂的生活经验有关,同时又都来源于“裸体时代的记忆”——原始生存方式造成的生殖崇拜或生殖文化。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性问题 文化阐释 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话语 生活经验
  • 简介:巴赫金文论的一个核心便是人文话语的“复调性”,不同界面的“复调性”。“复调性”这一学说的思想原点在哪里?近几十年来,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波兰学者兹比格涅夫·波德古热茨曾于1971年采访过晚年隐居中的巴赫金。这篇珍贵的访谈录,记录了巴赫金本人晚年对陀氏小说“复调性”的解说。它对于我们走近巴赫金,理解巴氏学说中的这一关键词,无疑是有益的。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小说 复调性 巴赫金 人物访谈 文学评论
  • 简介:<正>据《苏联新闻》消息,苏联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将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一部新影片《高加索的中国姑娘》。合作拍片的议定书已在莫斯科签字。该片将

  • 标签: 苏联 莫斯科 高加索 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 合作制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的文学史?在普通居民阅读中(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的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对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的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的。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的《俄国文学史》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这次文学史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的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
  • 简介:戛戛(1933-)身穿黑色羽绒短大衣,头戴黑色鸭舌帽,拎着黑色大画夹,背着黑色大皮包,在伊拉陪同下出现在我家门口。他脸上白皮肤透着粉红,银白的头发,银白的胡须,满脸微笑。他那庞大的身躯勉强从我家的过道中挤到客厅门口。到了门口,突然站住了。“你们瞧!”他惊叫了一声,两?..

  • 标签: 散文 人物题材 画家 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