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正>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1985年6月17日至22日在南京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该会由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大、北京师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南京大学、南京师大十所院校发起.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由南京大学主办.来自全国80多所高等院校和出版部门的130余名代表和参加第一届外国文学讲习班学习的100余名同志参加了大会.北京大学杨周翰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研究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学术讨论会 师院 高等学校
  • 简介:在1963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语言,提出了他著名的复调理论,进一步阐释了他的对话思想。他说,“复调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本期刊出三篇文章,分析审美活动中的对话性。

  • 标签: 审美活动 对话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诗学问题 小说语言 复调理论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