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访邓尼金的女儿米·萨加捷良裴家勤摘译摘译者按: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白军总司令邓尼金于1920年携家逃到国外后,一直侨居法国。邓尼金于1917年去世。后来,前苏联塔斯社记者萨加捷良在法国找到并访问了邓尼金的女儿马林娜·安东诺夫娜。马林娜在回忆父亲的国外生...

  • 标签: 邓尼金 布尔什维克 希特勒 俄国侨民 丘吉尔 外国政府
  • 简介:“我们坚持俄罗斯民族文学的传统”———访亚·卡金采夫任光宣[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卡金采夫,俄罗斯当代著名青年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现任《我们同时代人》杂志副主编。笔者于1996年11月28日对卡金采夫进行采访。以下“任”指笔者,“卡”指卡金采夫。]任...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民族文学 民主派 农村题材小说 普京 作家
  • 简介:<正>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卡宁并不是文学新人,早在25年前他已步入文坛,但直到最近,他才成为苏联以及国外文学评论界特别注意的对象。他的小说受到广泛欢迎,并被译成多种外文,仅在法国,近两年内就连续出版了他的六本书,目前尚无第二个当代俄罗斯作家能超过这一纪录。这位前些年一直居于“无名烈士墓”中,如今已成为苏联文坛代表作家的马卡宁有着怎样的成长道路,他

  • 标签: 代表作家 文学评论 题材 文学现象 作品 中篇小说
  • 简介:我们在宇宙中生活着,宇宙无限宽广,充满了无穷的奥秘。地球是生命存在之源,而人则是世界上最进步的生命方式。马克思认为,人必须通过哲学进行自我解释。人类得以在这个神奇的宇宙中生存和发展,是依靠了各种必要条件的。比如,物质、能量和信息(语言)。许多学者认为组成宇宙需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但是人们认识这三个要素的时间是有先有后的。认识物质最早,因为它最容易认识。“物质”是指一种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占有一定空间的、有重量的实体。“能量”这一概念是人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才产生的,后人们用之来形容宇宙所包含的一切推动物质运动的动力。“信息”概念产生得最晚,是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后才产生的。但人们很早就利用信息来维持生存。比如,在远古时期人们一旦听到虎狼的吼声,就知道虎狼来了,便马上集合起来预防其攻击。在这里吼声是载体。信息是指各种事物的存在或运动的情况藉某种载体从发源处传达到另一个地方的运动。信息的发源处叫信源,信息的接受者叫信宿,从信源到信宿的空间叫信道。宇宙间有信息,才有了存在着和运动着的物质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信息不是能量本身,而是作为它们表征的一些事物,因为信息是不能脱离具...

  • 标签: 文化关系 文字文化 试析语言
  • 简介:近来,国内外对斯大林的不同看法又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澜。因为观点、立场、信仰不同,对一个政治历史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本是正常的。各种不同的价值尺度和取向为人们崇拜任何类型的历史人物或为之辩护提供了足够的依据。可惜,大多数至今仍在歌颂斯大林的人没有这种勇气,不敢亮出自己的价值尺度。1999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第4、5两期连载的一篇文章《并不神秘的斯大林——记者维·科热米亚科与哲学博士理·伊·科索拉波夫教授的谈话之一、之二》,就是这类文章的典型代表。

  • 标签: 列宁 斯大林 政治历史人物 价值尺度 共产党 历史现象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马克·加穆萨(MarkGamsa)是前苏联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里加市居民,1970年出生,九岁随家人移居到以色列。他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开始学习汉语,毕业以后又在巴黎学汉语一年,后来获得了奖学金——在安徽师范大学研修过一年汉语和中国文化。

  • 标签: 欧洲大学 中国文学 苏联侨民 俄国文学 文学关系 马克
  • 简介:2017年是白俄罗斯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25周年。请相信,历史就在我们眼前书写!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我们两个国家之间已经形成真挚独特的关系,应该说在今天,从外交理论与实践角度来看这种关系,不仅仅在白俄罗斯、或是在中国需要专门研究它,同样也值得国际外交界研究。

  • 标签: 白俄罗斯共和国 建交25周年 中国 回忆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