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正>不久前,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机会,使我有幸查阅了已故朗多尔福·柯里马尔迪的几份私人文件。他在一八八四年到一九○四年的二十年间,一直是都灵皇家图书馆无可非议的馆长。在这些文件中,有一些关于十四世纪的一份手稿的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可能是一篇未发表的文章的草稿。我觉得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公诸于众。那份独一无二,从未出版的手稿早于一九○五年就在那场众所周知的、焚毁了皇家图书馆的可悲火灾中化为灰烬。但朗多尔福·格里马尔迪已将其中几个短短的片断翻译过来,因此现在我们才能将它公开发表。这份手稿很

  • 标签: 马可·波罗 中世纪 印度 读书笔记 皇家图书馆 蒙古语
  • 简介:高耸的塞拉·内华达连绵起伏的群山逶迤至此而渐渐成了低矮的丘陵,条条溪流愈来愈细直至成为一片沼泽地。被称为史密斯的波科特城就坐落在此处。从洒满落日余辉的红色大路上望去,夕阳与红尘浮濛一色,而那幢幢白色房子犹如晶莹的宝石点缀在群山之麓,熠烁在层层岩石之间,在夕阳

  • 标签: 校长 克莱特 史密斯 内格尔 学校 洋娃娃
  • 简介:每逢探监日,我便恶心。我希望媚黛待在家里,但我知道她将会一如往昔,按时前来,而后隔着纱屏,勇敢地摆出笑容,唱着那句老调:“亲爱的,他们待你还好?”哎,还是监狱,她以为他们会怎样待我?像白金汉宫的贵宾吗?我落得今天这个下场,都怪她不好。自然,我自己的一时糊涂,也不能说与此无关,不过,追根究底,真正负责的,还是她。她每次探监,总是坐在那里,装模作样的。她一生也是那样。我初遇她时,她才初入社会,便在报纸上引起过一番骚动。几年后,她以一个富家女的身分,不顾家庭的反对,选择了爱情,嫁给一个不名一文的马球员——因而风头十足。如今,在她丈夫倒霉,受谤和系狱的当

  • 标签: 我自己 想不起 汉宫 你喜欢 告诉我 第三天
  • 简介: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折腰”的故事,流传千古,万人称颂。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告知)应束带见之。潜叹日:‘吾不能为五斗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印绶去职。”《莲社高贤传》有相同的记述。至于“五斗”究竟是指什么或指多少重量,文史学界却为之争论不休。据笔者所知,对“五斗”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 标签: 陶渊明 陶潜 故事 小人 人称 文史
  • 简介:<正>表意文字在中国没有躯干,没有形状,没有具象,没有轮廓,没有对称,没有轴心,没有似曾相识之感。没有可以简化、统一、推而广之的规律。不朴素,不纯净,不简洁,这便是第一眼的相遇。

  • 标签: 散文诗 语言 文字风格 表意文字 戏剧 墨迹
  • 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1岁半丧母,9岁丧父,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永远无法弥合的创伤。小列夫·托尔斯泰很不安分,对学校的纪律无法忍受。他渴求知识,对一切都饶有兴趣,自个儿不停地去学习,去发现。他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大自然使他留连忘情,春天使他春潮澎湃,心花怒放。此外,他还是个爱慕虚荣、生性忌妒的人。但在他的身上,占主要地位的是,他爱心永驻。他好似一颗情种,深爱他所遇见的所有女子。因此,与其说他爱的是女人,倒不如说他是在追求爱情本身。

  • 标签: 索菲娅 性忌妒 利亚纳 维奇 谢尼耶 安娜·卡列尼娜
  • 简介:本文借用叙事空间理论的观念,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结合记忆问题,对尔·贝娄的代表作《赫格》的叙事方式、特点以及叙事方式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剖析。在由大量书信和记忆并置构成的文本空间中,贝娄展现了小说主人公在地志空间中的旅程,他在社会空间中的成长和体验,刻画了一位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反思美国社会和西方文明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

  • 标签: 索尔·贝娄 《赫索格》 书信 记忆 空间
  • 简介:<正>在以流派众多、标新立异闻名的当代美国文坛,尔·贝洛(1915—)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早在六十年代,贝洛就以其杰作《赫尔格》(1964)确立了自已在当代美国作家中的代表性地位。进入七十年代后,他仍然以旺盛的精力孜孜不倦地从事创作,按连发表了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等作品。1976年,他以其作品“对当代文化赋予人性的理解和精妙分析”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他又发表了新作《院长的十二月》(1982)和中短篇小说集《失言的人》(1984)。今天,在谈到当代美国文学时,评论家们总是不

  • 标签: 欲望 小说创作 当代现实主义 当代美国 现代主义作家 意识
  • 简介:<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坛,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尔·贝娄(SaulBellow,1915—)的名字特别引人注目。早在六十年代,当贝娄的长篇小说《赫尔格》(1964)发表时,著名的文学史家坎利夫就称他为“当代仍活着的最优秀作家”。到了七十年代,贝娄又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和《洪堡的礼物》(1975)等作品。一九七六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授

  • 标签: 索尔·贝娄 中篇小说 现实主义作家 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 现代主义
  • 简介:修:诗境中的东方气韵杜青钢修(HenriMichaux,1899-1984)为法国当代著名诗人,他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其名译成中文,或“修”,或“硕”,全是地道且富诗意的汉语名。这仿佛是一种神秘的应和,“修”与“硕”点映了修长年坚持东方式“...

  • 标签: 米修 《道德经》 呼吸功 麻醉品 后期作品 中国意象
  • 简介:<正>十九世纪俄国诗歌在涅克拉夫去世之后进入了八十年代的低潮,可以说是人去楼空,后继乏人。这一点,纳德松痛切地感受到了:我在昏睡,人人都在可耻地昏睡……我们做了什么?哪儿有我们的劳动?难道我们说过铮铮有声的话?……不,你还是不要呼唤我们前进……后退吧!那里的生活更加沸腾,那里,致命的怀疑的压迫不会把神圣的事业断送!然而,正象潮汐现象一样。一次退潮,往往意味着又一个高潮的到来,俄国诗歌中象征主义的出现恰好应验了这一点。从这个意

  • 标签: 象征主义理论 八十年代 俄国文学 现实主义 法国象征主义 领袖
  • 简介:<正>卡夫列拉·斯特拉尔(1889—1957)是智利杰出的女诗人,拉丁美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她一生主要发表了四部诗集:《绝望》、《柔情》、《塔拉》(即《有刺的树》)和《葡萄压榨机》。

  • 标签: 拉丁美洲 抒情诗歌 诺贝尔文学奖金 获得者 女诗人 爱情诗
  • 简介:俄国象征派诗人洛古勃诗选黎皓智译费多尔·库兹米奇·洛古勃(1863-1927),俄国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他原姓捷捷尔尼科夫,1863年3月1日出生在彼得堡的一个裁缝家庭,自动家境贫寒。四岁丧父,靠母亲给别人当佣人把他抚养成人。1882年,他在彼...

  • 标签: 索洛古勃 象征派诗人 俄国 长篇小说 二月革命 梅列日科夫斯基
  • 简介:1945年,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斯特拉尔(GabrielaMistral)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诗人。斯特拉尔的诗歌充满了“柔情”,是对爱的礼赞。爱情,是她早期创作中吟咏的主题。随着个人生活境遇的改变,她笔下的“爱”,从男女情爱延伸到对“母爱”的歌颂。

  • 标签: 米斯特拉尔 诗歌 母爱 大自然
  • 简介:<正>1988年墨西哥作家费尔南多·德尔·帕以其长篇历史小说《帝国轶闻》轰动了西方文坛,一跃而成为举世瞩目的拉美文学最光辉的明星,并与早已闻名世界的巴尔加斯·略萨、奥克塔维奥·帕斯、卡洛斯·富恩特斯等拉美作家一起,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

  • 标签: 长篇历史小说 明星 墨西哥人 巴尔加斯·略萨 作品 法国
  • 简介:<正>给让·保罗·萨特的情书亲爱的先生:在称呼您“亲爱的先生”时,我想起字典里对这个词简单的注释:“任何一位男子”。我不会称呼您“亲爱的让·保罗·萨特”,这太新闻式了,也不称:“亲爱的大师”,这是您最厌恶的,同样不称您:“亲爱的同行”,这太过分了。很多年前我就想给您写这封信,事实上快三十年了,从我开始读您的作品时就想了。特别是十一、二年来,钦佩别人被视为是

  • 标签: 法国 作品 巴黎 爱情 保罗 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