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17世纪英国散文家艾萨克·沃尔顿的散文《钓客清谈》是英国文学经典之一,然而自出版以来却很少受到评论界关注。在散文中,沃尔顿看似描写垂钓者的生活,却以垂钓者的视角对英国田园生活的美好展开想象。在他看来,五月的英格兰乡村满载幸福时光,而挤奶姑娘作为善良美好的乡村劳动者代表则是欢乐、无忧无虑与童贞的象征,与美丽宁静的乡村风光融为一体,成为17世纪英国田园牧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沃尔顿对英格兰五月的重点描绘承袭了乔叟对这个特殊月份的理解,使之成为英国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时间,为他的"习静"哲学提供了丰厚的孕育土壤。

  • 标签: 沃尔顿 田园想象 挤奶姑娘 五月 “习静”
  • 简介:《踩影游戏》是一部以时间为线索,致力于异质空间构建的作品。小说通过空间并置、叙述视角以及故事情节嵌套等叙事手法,将女主人公艾琳置于肖像-阴影以及蓝色日记一红色日记所分别构建的多维空间中,立体展示艾琳女性意识之内的激烈冲突。此外,异质空间在内部结构和内涵上均借用了奥吉布瓦族的文化元素,赋予了作品鲜明的本土族裔

  • 标签: 《踩影游戏》 路易斯·厄德里克 空间构建族裔性
  • 简介:话剧是一门综合很强的艺术,它关涉“演员-观众”的“表演-观赏”。因此,一部好的话剧作品要求剧作家任创作时要以舞台视野去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老舍的《茶馆》正是以故事与表演,即文学价值与戏剧价值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经久不衰的杰作。本文试从《茶馆》的艺术出发来分析其剧本创作与舞台表演之间的密切关系,旨在探讨话剧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 标签: 《茶馆》 舞台空间 人物展览式 小说化 共鸣
  • 简介:王昌龄七绝使用月亮意象的比例是唐朝诗人之最,所以解读好王昌龄七绝中的月亮意象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孙绍振先生文学文本解读学的解读理论来解读王昌龄七绝中月亮的唯一与特殊,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王昌龄诗歌的特质。

  • 标签: 王昌龄 七绝 月亮 文学文本解读 唯一性与特殊性
  • 简介:近代戏曲教育历时一百多年,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科班教育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新式学校不断兴起,戏曲教育在“除旧”与“布新”交相辉映中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近代戏曲教育 科班 学校
  • 简介:2016年6月27日-7月8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东方文学研究:民族与世界”的暑期学校。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暨南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42所高校94名学员参加了暑期学校的学习活动。

  • 标签: 暑期学校 东方文学 广西民族大学 研究中心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 简介:本次大赛是中国网络文学评论队伍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参赛文章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优秀青年学者对网络文学的研判颇有深度,而有些文章的理论思维、学术视野、艺术判断力还显得有些弱。本次大赛学院参与的热情明显高于民间,这是网络文学批评逐渐被主流接受的重要信号,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网络文学批评如何不被狭隘和小圈子,如何体现出大众文化的广泛和群众,特别是如何在传播新的网络文明,构建新型文化等新的历史课题面前有所作为。

  • 标签: 网络文学评论 评论视角 理论视点 群众性
  • 简介:自传依然是处于争议之中的文类,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学批评中对自传的质疑乃至解构,涉及“美学的、认知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等层面,主要表现为:从“诗性”角度对其修辞过度或不足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语言批判下“自传之死”的判决。与此相对,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为自传辩护:自传的真实是“结构真实”;自传的人本主义本质不容抹杀;“谁在说话”至关重要;自传主体是多面自我。在此前提下探讨自传中的“意图”、“身份”和“叙述”及其复杂关系,有助于理解我们的“自传式生存”状态。

  • 标签: 自传 解构 结构性真实 主体 身份
  • 简介:荷马史诗《奥德赛》以人的智谋及入神关系为主题,同时是以大海为辽阔背景的返乡作品。如对奥德修斯返乡之旅的环境进行考察,“故乡”与“归途”是环境之眼。主人公对故乡伊塔卡岛的土地依附、岛上亲人对家园的持续守护凸显了故乡环境在想象、记忆和生存现实中的意义。归返途中“群岛”地理构成的欲诱、博物学知识对成功返乡的帮助表明了归途环境与人类的自我约束力及自然智识的关系。本文对《奥德赛》做生态批评解读,指出奥德修斯的返乡是水球环境中人类家园情怀的隐喻。

  • 标签: 奥德修斯 返乡 环境性 生态批评
  • 简介:乡村的空心始于新时期被城市诱惑而产生的乡土逃离,是身体和灵魂的双重脱离。吴佳骏的《雀舌黄杨》以散打的写法,叙述了“一个中国乡村消失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表意结构,诠释了乡村的空心主题。

  • 标签: 吴佳骏 《雀舌黄杨》 乡村伦理 城市龙卷风
  • 简介:本文立足于德里达和西苏的“中介”理论,并参照拉康和美国女同性恋诗人里奇的观点,从毕晓普的《组诗四首》等作品入手,解读其对同性情感的表现。该类作品中主人公的性别常难以界定,但通过特定意象清晰有力地表达同性情爱,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譬喻与象征,该表达又是抽象和艺术的,甚至是唯美的,表现了诗中人物的“中介”状态,并借此传达出诗人对于情感与伦理的形而上思考。

  • 标签: 伊丽莎白·毕晓普 同性恋情 中介性 情感与伦理
  • 简介:律赋兴盛于唐宋科举考试,形式与内容限制之严,较后世应试文有过之而无不及。唐赋中律赋数量最多,宋人曾赞叹当时盛况:"唐有天下,科试愈盛,自武德贞观之后至贞元元和已还,名儒巨贤比比而出。有宗经立言如丘明、马迁者;有传道行教如孟轲、扬雄者;有驰骋管、晏,上下班、范者;有凌轹颜、谢,诋诃徐、庾者"(沈作喆《寓简》卷五引孙何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白居易正是"名儒巨贤比比而出"中的一位,当时颇负诗名之外亦被誉为律赋行家。

  • 标签: 白居易 对偶 相近 意义 形式与内容 科举考试
  • 简介:在本雅明之前,传统批评将狄更斯与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用文学蒙太奇的方法探索狄更斯、城市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经验、记忆、闲逛等维度发现了狄更斯的现代,重铸了狄更斯的形象,即狄更斯的小说用具有碎片意义的话语表述了现代城市经验的非连续、转瞬即逝和记忆的空间,洞悉了现代的本质。

  • 标签: 本雅明 狄更斯 现代性
  • 简介:近年来,法国文学批评界积极探索,不断突破,形成了“可能文本理论”,且影响渐盛。该理论由法国学者马克·埃斯科拉、苏菲·拉博等学者在米歇尔·夏尔、皮埃尔·巴雅尔、雅克·杜布瓦、斯坦利·费什等人的学说基础上形成,包括一系列理论主张及其指导下的批评实践,它再次对作者权威和文本同质提出了质疑,主张从“可能”角度而非现实角度去考察文本,将阅读与批评的重心从论证文本必要转移到拓展文本和文学潜力上来,强调文学批评活动具备元文本与超文本双重维度,为审视作者、文本、读者、创作、批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不同视角,有可能对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实践甚至写作实践都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 标签: 可能性文本理论 埃斯科拉 文本潜力 批评双重维度
  • 简介:《剪灯新话》中的《金凤钗记》叙述了一个奇特的爱情故事。因为此一事件情节怪异,所以在当时及后世流传甚广。冯梦龙将其收入《情史》卷九,题《吴兴娘》;秦淮寓客将其收入《绿窗女史》卷七,题《金凤钗记》。凌濛初将其改编,收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题《大姐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沈璟又将它改编为戏剧,题《附钗记》。与此一故事相似的借体还魂型故事则有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五中的《贾云华还魂记》,同样流传甚广,被收入多部小说集,明代据此改编的戏曲达九部之多。《金凤钗记》的大致情节如下:

  • 标签: 精神疾患 古典小说 《初刻拍案惊奇》 癔症 爱情故事 《剪灯新话》
  • 简介:“口述”是由非洲本土学者提出的一个文学术语,用以描述当代非洲文学中突出的哲思表征和叙事特色。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是其具代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非洲文化传统中,对声音的亲近和推崇与群体性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阿契贝借助口述将这种本土的经验与哲思在文学写作中进行了传达。本文以他的长篇小说为对象,借助民俗学表演理论,考察了口述在文本中的叙事形态和功能,包括口述表演框架所带入的群体性和新生性特征。口述所携带的强大的本土文化基因和顺应全球背景下文化交流需求的建构力,构成了阿契贝重新缔造非洲大陆文学文化传统的思想基础和灵感之源。

  • 标签: 阿契贝 口述性 表演
  • 简介:语文生于并只用于同世界的交流。思考或听说读写都是为交流而生成思想或话语的活动。思想或话语都是“言”与“意”的融合体。欣赏、教学、研究语文,都是离不开“意”的。“言”与“意”都可作为研究、教学、欣赏语文的入口,但只是入口而已。语文教学不可止步于“语言形式”这个入口,当深入到为交流而生成言意和美的思想或话语这一核心。培育语文交流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大道、正道。

  • 标签: 语文教学之道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交流能力 介质语文
  • 简介:吴佳骏的散文集《雀舌黄杨》是献给中国乡村的一支挽歌,一支深蕴悲凉且悠长的挽歌,书写了乡村社会如何被“恶之花”侵袭、污染、掏空,沦落为一个荒凉破败、人性异化的世界。作者对乡村人事的书写用情甚深,能于“无情”中写出“真情”和“深情”,笔之力与情之深相得益彰。

  • 标签: 吴佳骏 《雀舌黄杨》 忧患意识 天地之宽
  • 简介:摘要:通过比较马金莲与傅爱毛的作品,勾勒出宁夏西海固与河南中原不同地域文化的轮廓,对两地文化进行共时研究;从民俗宗教视角切入,旨在展现现代给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影响,强调现代及其同质带给普通下层民众的冲击,使人对不同地域的现代困境产生一定的思考。

  • 标签: 马金莲 傅爱毛 民俗宗教 现代性
  • 简介:本文旨在以文化不可译理论为依据,以导致文化不可译的因素为切入点,通过对《许三观卖血记》的中文原版本与英译本ChronicleofaBloodMerchant的对比研究,揭示英译本中存在的诸如姓名、习语、宗教与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翻译缺失,并提出一些可采用的翻译策略,希望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将文化的不可译转化为可译,从而促进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 标签: 文化不可译性 对比研究 翻译缺失 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