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正>海上随想船在群岛之间穿行;大海那么平静,空灵宛如无物。现在是早晨十一点钟,也不知道下雨没有。旅行者思想里回忆起去年。那时,当他透过溅满泥浆的冰雪观察人群难堪的节日的时候,他又看见了他夜间横渡大西洋的情景,狂风,港口,火车站,他在那个不持斋的礼拜天到达,随后便乘车回家。他即将见到亲人、朋友、居住的地方,但接着又要再度动身出行。惆怅的会晤啊!仿佛这更足以使人缅怀往事。

  • 标签: 榕树 建筑物 东方 太阳 城市 泥浆
  • 简介:<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拉思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复杂多端的人物。自他问世以来,无论是俄国的评论界、还是苏联的文学研究家、围绕着他的问题,发表过许多有争论性的文章。今天,在拉思珂尔尼科夫这个异常复杂的人物身上,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本文仅就他的某几方面的问题提些粗浅的看法。

  • 标签: 主要人物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个人主义 个性解放 革命民主主义 统治者
  • 简介:《再生缘》是清代中叶“弹词”艺术中最优秀的作品,历来为人称道和研究。陈寅恪大师对陈端生《再生缘》的评价可谓至高无上,陈大师对陈端生及作品评价之所以如此,盖源于作者同陈端生以及《再生缘》的主人公孟丽君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和相近的人生感悟。本文还对《再生缘》的思想意义及大团圆结局做了另类思考,即作品所呈现的“和合”思想和“中国是无历史的历史”的历史循环。

  • 标签: 陈寅恪 “和合”思想 大团圆 历史循环
  • 简介:小说《西岸上的宣礼》是伊朗现代小说史上的名篇,历来被当作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篇章。本文在“爱国主义主题”这一传统认识之外,进一步论证小说的深层主题在于揭示西方化将会给东方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带来深重灾难,表达了伊朗人民对坚守自己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坚强信念。本文还揭示了小说对当前国际局势的预言性质。

  • 标签: 东方 西方伊斯兰 宣礼 坚守
  • 简介:评论界倾向于认为康拉德的《间谍》是一部政治小说。本文认为,《间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小说,而是一部以反讽的形式探讨政治背后的道德问题的小说。《间谍》采用了言语反讽和戏剧反讽两大反讽模式,在叙述者轻松滑稽的反讽语气及其设置的戏剧反讽场面中,突出了小说人物命运的悲剧性。《间谍》中的言语反讽及由此而生的喜剧效果主要是通过作者型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暗中评介人物的行为来实现的。《间谍》中的作者型叙述者采用的言语反讽往往因反讽的对象不同流露出不同的反讽语气。康拉德在《间谍》中丰富了戏剧反讽的表达手法,他将戏剧反讽的喜剧和悲剧效果融合起来,以轻松、滑稽的笔调展示了生活沉重、阴暗的一面。此外,小说独特的叙事时空的错位和延宕所造成的张力强化了戏剧反讽的效果。《间谍》还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角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道德堕落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 标签: 康拉德 《间谍》 反讽道德批判
  • 简介:在文学类型的研究中,格套(convention)所起的作用是一个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尽管种种惯用模式常常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无甚研究价值,然而我们将一种类型认作为类型,最终还是由我们称之为格

  • 标签: 张衡 屈原 司马相如 霍克斯 文学类型 离骚
  • 简介:英国文化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提到霍桑的旅英札记《我们的老家》时说,霍桑缺少知识分子应有的“公允态度”,他在英格兰“与英国的非利士人为伍”。根据阿诺德的文化概念以及他对英国非利士人的界定,霍桑的问题在于他缺少希腊精神的那种“意识的自发性”,也就是那种欲彻底弄懂事物真相的“智性冲动”。本文从霍桑生活的具体历史背景出发,以阿诺德对霍桑的评价为引子,通过分析《红字》的道德主题,探讨在思想与道德的冲突中,霍桑为何总是让思想隐退,以道德作为救赎之路。

  • 标签: 霍桑 《红字》 阿诺德 自由思想 道德救赎
  • 简介:六年前应《文史知识》编辑部邀约,为该刊"治学之道"专栏撰一文,文成,取题《筏上戋语》。戋者,小也,所谓"筏上",是指自己既未抵达彼岸,亦谈不上已定位,仍在无涯学海探溯。此说决无矫情意味。

  • 标签: 累积 文化现象 清代诗文 诗词 治学之道 文学实践
  • 简介:沃尔特·佩特的唯美主义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精神,与亨利·詹姆斯的艺术道德观相契合。在詹姆斯的小说《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特接受了佩特的唯美主义精神,从而摆脱了原有的狭隘道德观,对道德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 标签: 亨利·詹姆斯 《奉使记》 唯美主义 道德
  • 简介:初读《美国语文》,首先是新奇,其次是惊讶。教了几十年“中国语文”,对过于工具化的、支离破碎的中国语文印象深刻,而打开整本的《美国语文》,一看目录就觉得美国历史扑面而来。虽然从“五月花号”开始,美国只有三百年的历史,但当下美国,其辉煌的文明成果和巨大的创造力以及雄厚的国力产生的影响力,不能不让人对这个历史短暂的移民国家感到惊叹。

  • 标签: 美国历史 中国语文 宗教 道德 神话 移民国家
  • 简介:本文追溯小说非个性化叙述的缘起、发展和趋势,阐明了非个性化叙述策略的哲学思想基础。文章认为,所谓纯客观化的叙述是不存在的,操纵非个性化叙述行为的仍然是作者那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之手,作者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无时不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泄露出来。非个性化叙述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艺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20世纪小说的发展,致使20世纪相当数量的小说呈现出高度形式化的写作倾向。笔者对小说极端形式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小说的写作实验不能背离这一艺术样式的基本特征。小说的本质是讲述,其灵魂是情节,其价值在于对人生进行道德层面的和审美层面的双向把握。小说“非个性化”叙述行为背后流露的也必然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及其与读者的相互交流。

  • 标签: 非人格化叙述 客观化 作者 道德选择
  • 简介:《摩罗博士的岛》是科幻小说奠基人之一的H.G.威尔斯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着力考证了此小说中伦理、法律对兽人和兽人社会的形成与维系作用,探讨了一个自上而下在未经启蒙的兽人群体中制定的伦理体系必然崩溃的原因,以及兽人的退化和兽人社会的崩溃对人类社会的隐喻。作者使用一系列符号作为道德在兽人社会中的具象化,比如"痛苦屋"、"赞美诗"、"肉食禁忌"等等,它们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自身道德和伦理禁忌起源的隐喻。兽人缺乏理解道德作用的智力,只是被迫遵守道德训诫,最终由于缺乏理性带来的对道德的自觉维护,小岛上的道德体系不可逆转地崩溃,作者借此隐喻了社会道德和人性的脆弱性,认为需要对人心中兽性的爆发永远警惕。

  • 标签: 《摩罗博士的岛》 伦理学批评 道德符号
  • 简介:乔叶是河南省文学院专业青年女作家,作为近期崛起的年轻作家,她的((锈锄头》发表当年就在中国小说排行榜和莫言的((生死疲劳》、铁凝的《笨花》等一起进入十部优秀中篇小说榜单,她本人也被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推选为年度优秀作家。《锈锄头》以极佳的结构形式,极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探讨了当下国民精神迷惘和失落的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深刻的道德关注与终极关怀。

  • 标签: 中国小说 道德诉求 乔叶 生活 青年作家 女作家
  • 简介:美国社会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其历史文化渊源在共和国早期的文学中就得到反映。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凯瑟琳·塞齐威克的诸多作品以家庭、女性与公民道德建构为核心,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处女作《新英格兰故事》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家庭小说。小说表达了新共和国知识女性对家庭、国家、民族身份及公民道德培养等问题的热切关注,对新公民的品格和新人的道德行为及其所受的家庭、宗教、学校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做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 标签: 家庭 典范女性 公民道德
  • 简介:本文对华莱士·肖恩的剧作的主题进行了剖析.作为较有争议的美国当代剧作家,肖恩的创作总是围绕道德这个主题,并对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许多价值观如"同情心"等,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在这部剧中,肖恩通过主人公莱蒙少年时期在丹的影响下所受的道德教育,探讨了个人的道德观是如何同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莱蒙的被扭曲的成长经历,肖恩委婉地批评了美国的右翼思潮.

  • 标签: 肖恩 《丹婶婶和莱蒙》 道德 同情心 自由主义
  • 简介:物质主义诱惑下道德失败的悲剧与人对于道德的发现是康拉德小说的两大主题,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紧紧抓住康拉德小说的伦理关怀,对康拉德创作的伦理背景、康拉德伦理观的形成机制以及康拉德的小说伦理观的艺术表现展开了充分论述,并多有新见,体现了一种学术创新精神。这是我国康拉德研究领域一部资料翔实、观点新颖、独具特色的力作。

  • 标签: 康拉德 《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 伦理
  • 简介:楚辞创自屈原,宋玉继之于后,其作品之“惊采绝艳”,是汉魏六朝时期文人的共同认识,但评价却颇有区别。汉人往往将屈原与宋玉区别开来,推重屈原而以宋玉为轻薄。魏晋以后,文人却往

  • 标签: 汉代 魏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楚辞》 屈原 诗歌创作
  • 简介: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乍看上去似乎保留了格林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基本故事情节,但实际上无论它的故事情节还是思想内容都与格林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相去甚远。《白雪公主后传》充满了对传统童话故事的调侃和反叛,是后现代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这类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嬗变问题。

  • 标签: 《白雪公主后传》 后现代主义 调侃和反叛 道德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