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格式塔心理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派,所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和"异质同构"原则对古典诗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理解、意象空白的留舍以及意象的建构有着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 标签: 格式塔心理学 意象 整体性 闭合性 异质同构
  • 简介:<正>作家心理的研究,必须对“作家世界观中的矛盾”这一命题进行改造:一是把“世界观”这一哲学范畴,换成“人格”这一心理的研究成果,而剃除过去的一些准心理的东西:二是对作家人格中的“矛盾”,进行社会心理和人格心理的分析。首先把这一“矛盾”,理解为作家

  • 标签: 作家人格 生活态度 作家双重人格 作家世界观 政治倾向 作家心理
  • 简介:<正>海上随想船在群岛之间穿行;大海那么平静,空灵宛如无物。现在是早晨十一点钟,也不知道下雨没有。旅行者思想里回忆起去年。那时,当他透过溅满泥浆的冰雪观察人群难堪的节日的时候,他又看见了他夜间横渡大西洋的情景,狂风,港口,火车站,他在那个不持斋的礼拜天到达,随后便乘车回家。他即将见到亲人、朋友、居住的地方,但接着又要再度动身出行。惆怅的会晤啊!仿佛这更足以使人缅怀往事。

  • 标签: 榕树 建筑物 东方 太阳 城市 泥浆
  • 简介:理学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加入到探索的队伍当中。本文将以三本典型物理学哲学著作为例,对量子力学哲学观和广义相对论进行阐述,同时对国内物理学哲学研究进行探讨。

  • 标签: 物理学哲学 哲学 量子力学
  • 简介:宗教伦理学旨在研究宗教伦理关系及其准则的一门科学,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探讨宗教中的伦理盟约、伦理教导、伦理法律以及因违背这些规则所犯下的伦理罪行。这种学说与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学说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用宗教伦理学研究文学的时候。卡夫卡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宗教伦理和文学伦理的氛围。卡夫卡对犹太教的弃绝,使他成为了大地上的异乡人。正是这种弃绝上帝后所处的孤独生存境况,使他比同时代的西方人,对"上帝之死"后的现代西方人在精神和灵魂上无家可归的孤独感、恐惧感和绝望感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主人公对人类失去的精神家园的渴求和寻找更加急迫。在卡夫卡看来,现代西方人的孤独、恐惧和漂泊,根本原因在于违背了上帝的伦理盟约,并犯下了以通奸和弃绝上帝为代表的伦理原罪。

  • 标签: 卡夫卡 犹太教 孤独 死亡 宗教伦理 文学伦理
  • 简介:<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拉思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复杂多端的人物。自他问世以来,无论是俄国的评论界、还是苏联的文学研究家、围绕着他的问题,发表过许多有争论性的文章。今天,在拉思珂尔尼科夫这个异常复杂的人物身上,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本文仅就他的某几方面的问题提些粗浅的看法。

  • 标签: 主要人物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个人主义 个性解放 革命民主主义 统治者
  • 简介:北宋中期兴起的新儒学——理学,或称道学和圣学,它重新阐释了儒学传统,着重探讨儒学的义理,形成了新的儒家学说。新儒学派为了儒学的纯正,将辞章之学和训诂之学的儒者排斥于儒林之外,

  • 标签: 理学史 黄宗羲 体系 新儒学 北宋中期 儒学传统
  • 简介:  看到读出的数据,玛格丽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有心理准备,但未曾料想到事态会如此严重.  "阿莫斯,"她的声音透过厚厚的防护服传来,"过来看看这个."阿莫斯来到她身边,依旧那么精神抖擞.……

  • 标签: 感染神经
  • 简介:<正>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一家工厂担当卫生所所长。重工业厂,数千工人,炼铜的炉子终日火光熊熊,火苗是孔雀翎一般的翠蓝。一线职工24小时连轴转,医生们也是三班倒,诊所时时刻刻都亮着灯。

  • 标签: 孔雀翎 炼铜 我不知道 毕淑敏 《北京文学》 迟子建
  • 简介:《再生缘》是清代中叶“弹词”艺术中最优秀的作品,历来为人称道和研究。陈寅恪大师对陈端生《再生缘》的评价可谓至高无上,陈大师对陈端生及作品评价之所以如此,盖源于作者同陈端生以及《再生缘》的主人公孟丽君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和相近的人生感悟。本文还对《再生缘》的思想意义及大团圆结局做了另类思考,即作品所呈现的“和合”思想和“中国是无历史的历史”的历史循环。

  • 标签: 陈寅恪 “和合”思想 大团圆 历史循环
  • 简介:小说《西岸上的宣礼》是伊朗现代小说史上的名篇,历来被当作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篇章。本文在“爱国主义主题”这一传统认识之外,进一步论证小说的深层主题在于揭示西方化将会给东方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带来深重灾难,表达了伊朗人民对坚守自己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坚强信念。本文还揭示了小说对当前国际局势的预言性质。

  • 标签: 东方 西方伊斯兰 宣礼 坚守
  • 简介: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讲述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和他们作为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故事。本文以文学伦理学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克隆人的伦理身份、伦理意识和伦理环境。凯茜等克隆人在寄宿学校时就面临着伦理身份的确认问题,渴望寻找自己“可能的原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伦理身份的逐渐明晰,他们的伦理意识日趋强烈,其核心在于他们是“器官捐献者”还是“正常人”。通过对克隆人的伦理身份和伦理意识的逐步揭示,石黑一雄展示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成长困惑和命运归宿,展现了他们的伦理困境,折射出克隆技术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也寄寓着对现代人类的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

  • 标签: 石黑一雄 《别让我走》 伦理身份 伦理意识 伦理环境
  • 简介:由马根脑与林赛共同完成的《物理学的基础》一经问世,便在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书中的一些观点常常被物理学者拿来引证,反映出这本书在当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该书也大大促进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普及和推广。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这本书原本的一些观念也逐渐遭到质疑,很多科学家开始对其进行公开批评,认为书中存在大量谬论。本文结合自身的理解,针对此书发表应有的看法。

  • 标签: 悬空 基础 《物理学的基础》 感想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入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见的,它从道德伦理之域对文学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与阐释,以及由此生成的思想理论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入文精神的内涵,而且促进了入文精神的历史变迁。在入与社会关系上,以求真为切入点,历史具体地传承整体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在入与自然关系上,以求美为切入点,张扬了自然和谐的入伦理想;在入与他人关系上,以求善为切入点,真实地呈现善恶之间入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与伦理意义;在入与自我关系上,以求圣为切入点,内在地传达着终有一死的入由凡入圣的道德伦理欲求。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入文精神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入文精神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文学不是语言的艺术而是文本的艺术。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审美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存在的物质形态。教诲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是文学的第二功能。文学伦理学批评就从本质上阐释文学的伦理特性,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道德原因,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伦理、乱伦、伦理禁忌、伦理蒙昧、伦理意识、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等,都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意识 伦理禁忌 伦理环境 伦理身份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个很古老而又非常现代的话题。聂珍钊等先生倡议举行一次学术会议,专门讨论作为方法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聂先生在他发表的论文中,以大量外国文学史实,论证了目前提出这一问题的根据和现实重要性与必要性,其中特别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象和内容”,可以说是第一次如此全面、系统、周密地思考的结晶,令人钦佩。本文结合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实际,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地位、作用、准则和局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准则 意义 局限性
  • 简介:六年前应《文史知识》编辑部邀约,为该刊"治学之道"专栏撰一文,文成,取题《筏上戋语》。戋者,小也,所谓"筏上",是指自己既未抵达彼岸,亦谈不上已定位,仍在无涯学海探溯。此说决无矫情意味。

  • 标签: 累积 文化现象 清代诗文 诗词 治学之道 文学实践
  • 简介: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撰写的《格物入门》和《格物测算》为我国较为薄弱的物理学引入了很多新知识、新科学、新文化,对我国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且展现了在独特的历史阶段之下中西文化交流和冲撞的一面,尽管丁韪良颇具争议。本文在此主要对《格物入门》和《格物测算》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和对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进行一定的研究分析。

  • 标签: 《格物入门》 《格物测算》 丁韪良 物理研究
  • 简介:18世纪的英国戏剧集中思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典型的资产阶级戏剧伦理学,即重商主义的经济伦理、利己主义的生活伦理、感伤主义的自然伦理。这些颇具现代意识的伦理学向度,驱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车轮,同时整合了新时代的人际关系,通向了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

  • 标签: 18世纪 英国戏剧 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