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梳理了2014—2018年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成绩,对相关研究加以评论,以辨认新的问题域、方法增长点。

  • 标签: 中外文学关系 问题域 方法 增长点
  • 简介:格列佛对失明的焦虑让我们关注斯威夫特对“肉眼”和“心眼”的区分。斯威夫特把生理眼光从理性认知的视觉修辞中剥离出来,否定视觉相对于其他感官的优越性,质疑“眼见为实”的真实性,藉此破坏殖民话语自我合法化的基础并揭露了英国游记(考察报告)对爱尔兰“生蛮”的他者化叙述。在斯威夫特看来,“客观”叙述下掩盖的冷漠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视而不见”都是“人性弱点”的体现,更是一种“道德败坏”。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视觉隐喻 爱尔兰问题
  • 简介:本文将呈现亨利·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权利伦理的关系问题。剧中主人公娜拉的家庭生活经历使她学会在伦理层面开展自我革命从而挣脱父权社会的伦理体系。在丈夫海尔茂的门庭之中遭受父权压迫的经历也正是她进行自我伦理教育的过程。在易卜生的世界中,伦理是指个人塑造自我的能力,而非被动接受父权社会的道德教育。娜拉拒绝接受所谓的欧洲社会道德观念,并在伦理层面通过他人的互动关系进行自我形塑,因此,她是一个具有伦理意义的人物形象。娜拉也否定了欧洲社会伦理体系中的法律—话语传统。她试图削掉父权制的头颅从而展开一场伦理革命:此举在同时代的欧洲伦理体系中前所未有。

  • 标签: 伦理 权力 父权制 人文主义 《玩偶之家》
  • 简介:迄今为止,对《诗品》这部文论典籍的研究已经很深透了,有关《诗品》及其作者诸多方面的问题,大都得到周详的观照和周当的说明。不过问题研究、学术进展的任何阶段都不拒绝新问题——哪怕是基础性问题。《诗品》的原貌如何,即《诗品》原本就是单纯的评论著作还是另如他样,这就是一个可能成立也值得探究的基础性新问题

  • 标签: 《诗品》研究 原貌 考证 性问题 文论
  • 简介:艾伟以其《国语问题》《汉字问题》对语文阅读心理系统研究的广度深度,为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称“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中国化的典范”。本文在评述其识字心理、写字心理、阅读心理、作文心理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他的研究对今天的语文教育研究仍有如下启示:(1)阅读心理是一个可以从形式角度加以分析的生成系统;(2)阅读心理研究是语文教育研究及语文教育的基本依据;(3)语文教育研究必须要科学化、中国化;(4)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中国化必须不忘初心,奋力为之。

  • 标签: 艾伟 阅读心理研究 启示
  • 简介:本书收文13篇,涵盖了刘师培的生平思想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如刘师培的思想历程、1903年前后的著述活动、在《左传》学上的建树、刘师培文学文献的研究以及小学研究等,并撰有年谱一份,反映了刘师培的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学术研究 刘师培 彷徨 生平思想 思想历程 《左传》
  • 简介:文学研究理论一文化研究:分裂还是融合?周小仪近些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文化研究都在不断升温,给文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首先是文学批评的对象范围扩大了,文学非文学的界限模糊了。许多过去传统文学批评不屑一顾的东西,如侦探小说、科幻作品、...

  • 标签: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 文化批评 杰姆逊 莎士比亚
  • 简介:五、本来面目借镜西方研究国学,包含经学、史学、思想、文学,“五四”以来,方法途径大抵有两大抉择,一是借镜西方学说,一是还我本来面目。自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来,这是一大反思。胡适之、朱自清、陈寅恪、钱钟书四家,都是学贯中西,道通古今之学者,前后发言,于上述课题,却有殊途同归之见解,如胡适之云:

  • 标签: 学术创新 本来面目 “五四” 中学为体 殊途同归 胡适之
  • 简介:<正>1982年10月25日在西安陕西宾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筹备组举行了比较文学研究问题座谈会,座谈会由季羡林同志主持。出席座谈会的有:冯至、叶水夫、伍蠡甫、杨周翰、李赋宁、杨宪益、赵瑞蕻、王佐良、周珏良、廖鸿钧、谢挺飞、李明滨、夏仲翼、倪蕊琴。与会者回顾了1980年底成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以来在教学、研究方面的工作。(1)教学方面: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上海外院

  • 标签: 中文系 外国文学史 季羡林 南京大学 比较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 简介:20世纪西方哲学文论的语言学转向确立了语言的本体地位,一些理论家从语言角度来探究主体性的真相。奥斯特在小说《玻璃城》中,通过作家奎恩对斯迪尔曼一案的侦查研究以及他自身身份的嬗变,具体探讨了语言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语言是透明的表征工具,人是绝对的理性主体;语言是独立的本体存在,主体性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无确定意义的能指游戏,主体性不复存在。奥斯特以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西方哲学文论对语言主体性的认识发展历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玻璃城》 语言 主体性
  • 简介:中国的期刊是借西学东渐之风发展起来的。最早的中文期刊是英国耶稣会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共同创立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最早的文学期刊当属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期刊是发表和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或载体,因此其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学术成果的传播影响。就中国的文学研究而论,从新文学运动开始,学术期刊已经在世界文学的研究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特点是外国文学的输入。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在同国际接轨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在期刊专业化、优秀化和国际化方面做出努力。

  • 标签: 学术期刊 世界文学 研究 交流
  • 简介:杰克·凯鲁亚克的重点展现了两个主题: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斯对中产阶级价值传统的反叛和妥协.萨尔几次试图通过实践"垮掉的一代"的理念原则来摆脱原有的生活模式,但每次均以失败而告终;他的不彻底的反叛奠定了整部小说的悲观基调.小说表现了凯鲁亚克所处时代的美国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并未确切地将"垮掉的一代"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当作传统价值的替代品.

  • 标签: 《在路上》 主题研究 杰克·凯鲁亚克 中产阶级价值 反叛精神 美国
  • 简介:<正>梁实秋翻译过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影响最大、贡献最卓绝的是他独自一人翻译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这一翻译工程开始于1930年,当时,任职于翻译委员会的胡适,拟定了一个五年译书规划,遍邀各方名士翻译两方哲学、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全集亦被列入,并拟定由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叶公超、陈西莹五人共同担任翻译。不料闻、徐、叶、陈四人始终没有动手,这一工作就全部落在梁实秋一人身上。他开始了漫长的耕耘。抗战开始前,他译完了四部悲剧,四部

  • 标签: 莎士比亚 梁实秋 莎士比亚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 西方文学 西方文化知识
  • 简介:藏族吉祥图案是藏族艺术的代表之一,体现了藏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乐观的生;舌态度。本文以藏族吉祥图案中最有代表性的“八吉祥徽”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八吉祥徽”的图案色彩艺术特点,并在藏族吉祥图案现代设计之间寻找契合点,提出藏族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进行再设计的可能性。

  • 标签: 吉祥图案 色彩 “八吉祥徽”
  • 简介:在日本左翼文学研究领域,二战时期左翼作家的大面积转向问题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大多数左翼作家在政府的高压政策和军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下,脱离左翼文学阵营,又大面积发生了左翼作家参加侵略战争、创作战争文学的事实,这在世界左翼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其中火野苇平、上田广、石川达三的战争文学作品,甚至被批判为“侵华文学”、“文学战犯”等等,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左翼作家因素、从文学本体和文本自身的超时空存在来把握的话,虽然这些作品在创作意图、时代环境因素以及战争等当时的社会效果方面属于侵华文学范畴,但其中左翼文学青年早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和平民意识、作品整体印象上模糊的反战意识,或者可以给清醒的读者留下反思契机。本文主要以左翼作家的战争文学作品为中心,对其创作机制、艺术方法选择及形成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日本左翼作家 文学转向 战争文学 民族主义 从军作家 火野苇平
  • 简介:我长期以来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书和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一直着重做文学史教学和研究工作,重点放在汉魏六朝、隋唐五代阶段。六十年代初,开始教"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同时参加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从此工作重点转移到古代文论方面来

  • 标签: 古代文论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史 汉魏六朝 《诗品》 四十年代 五十年代
  • 简介:一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建安文学,千载而下,令文人骚客欣羡不已。他们或考订、或整理、或写序题辞、或阐释微言大义,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珍贵遗产。1949年后,学者们沿着刘师培、鲁迅等先生所开创的新路对建安文学进行了深入探索。近年来,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优化,建安文学研究呈现出新气

  • 标签: 建安文学 文学研究 建安时代 建安七子 曹操 曹植
  • 简介:燕卜荪在中国英语界是一个传奇人物,老一辈许多英语大家从燕卜荪那里得到了英语启蒙教育,他们的回忆录和纪念文章给予燕卜荪的人品和学识以高度评价。然而,前辈很少谈到燕卜荪在中国创作的作品,很少谈到他的"中国作品"中的文化和身份问题,以及中国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这些都需要我们进入燕卜荪在这个时期所留下的文字资料,如诗歌、小说、批评论文、书信、旅行笔记等等。本文试图通过细读燕卜荪在中国创作的诗歌、小说、批评论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梳理,旨在理清燕卜荪对文化身份、中西文化差异等问题的思考。

  • 标签: 燕卜荪 西南联大 身份 种族 文化差异
  • 简介:《印第安娜》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独立创作的首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乔治·桑沿用了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伪装”元素,将“伪装”分解为两个层次,一方面使自己免受公众的批评和讽刺,另一方面借助“伪装”描述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悲剧命运,谴责了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形象的控制,表达了女性对自我主体意义的追求。

  • 标签: 《印第安娜》 伪装 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