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飘窗》把薛去疾在自家房屋的飘窗上看风景作为视角,写出了当代社会的众生相。分别描写了薛去疾对庞奇为代表的底层人物的启蒙到启蒙的失败,面对曾经同僚夏家骏的不屑与自卑,以及对江湖人物麻爷的鄙视到最后的下跪。薛去疾一直信奉人道主义,但是在追求人道主义这条路上并没能像他理想中那样坚持自己的操守,与最初形象的转变给读者留下一种无奈与哀叹。

  • 标签: 《飘窗》知识分子 形象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从20年代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印尼现代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几类知识分子形象,剖析这期间的小说比较集中地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决定的不同知识分子形象的历史特征.本文认为,印尼殖民地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在文学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发展变化,其实也就是殖民地社会悲剧演进中的一个缩影.

  • 标签: 知识分子形象 现代小说 社会悲剧 文学现象 文学作品 略论
  • 简介:本文旨在重新评价英国著名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指出他并非俨然为文化精英主义者,而是具有精英情怀的"有机知识分子"。阿诺德不仅通过其诗歌创作繁荣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文学,借助"人生批评"理论奠定了现代英国文学批评的基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始终积极发挥文化组织者的作用,致力于以社会文化批评改造由心胸狭隘、不具亲和力、不具吸引力的中产阶级所代表的维多利亚英国社会。

  • 标签: 诗歌 批评 文化 有机知识分子
  • 简介:郭小川的《秋歌》是一个有裂痕的文本,其中既有对“大我”的张扬,也有对知识分子身份的瞬间照亮,所以无论是从反“四人帮”的角度去对其做拔高理解,还是从歌颂领袖的角度对其进行贬低,都会失之于片面。与其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反抗和斗争,不如说表现了诗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矛盾重重的心理。

  • 标签: 郭小川 《秋歌》 知识分子
  • 简介: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非裔美国人,也是最具争议的非裔美国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继承了非裔美国知识分子引领种族未来的责任意识。在学术层面,他致力于使非裔美国文学研究成为一种自觉的理论,恢复非裔美国人对自身文化阐释的主体性;在政治层面,他的文学一文化策略由对抗主流立场转为寻求“合作”。在将非裔美国人推向更宽广的政治文化舞台的过程中,盖茨的伦理性受到冲击,造成他对自身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背叛”,并引发出关于他的广泛争议。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后民权时代非裔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伦理困境,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全球公共知识分子的共同埔谓。

  • 标签: 盖茨 非裔美国人 公共知识分子 伦理困境
  • 简介:20世纪是一个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急剧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原本处于主流社会上层阶层的知识分子,由于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社会地位无奈地由“中心”逐步滑向“边缘”。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素尔.贝娄在其代表作《赫索格》中,成功塑造了摩西,赫索格这一20世纪60年代典型的美国高级知识分子形象。本文力图通过还原小说中深奥的道德寓意、精妙的心理描写及独特的叙事技巧.对赫索格这~被社会“边缘化”、看似“倒霉人”的知识分子人物进行研究和分析。

  • 标签: 赫索格 知识分子 社会属性 被边缘化
  • 简介: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是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萨义德看来,“流亡”既是个“真实的情境”,又是个“隐喻的情境”,它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涯的一种必要而且必然的状态。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既与萨义德所继承的自由知识分子传统一脉相承,又被注入了后殖民的内容。它带有某种二律背反的特征:一方面强调所谓“普遍的原则”,一方面又崇尚一种以“流动的身份”为特征的反本质主义的文化认同观。事实上,随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流亡”正在逐步失去其早先的批判意义,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迷信”。

  • 标签: 知识分子 萨义德 后殖民 文化研究
  • 简介: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下,有人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在“文革”中曾经犯下的错误,他们挑起民族应有的责任,他们坚守自己的良心。他们的深刻解剖与自责、愧疚与忏悔,震撼人心。本文将通过对《小狗包弟》和《老王》的解读,去认识巴金和杨绛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良心,对民族深重历史的担当。

  • 标签: 反思 忏悔 包弟 老王
  • 简介:(第一次课)我们这堂课将从另外一个角度进入鲁迅世界:鲁迅的想象力,而且不是一般的想象,是对生命元素的想象(板书:鲁迅对生命元素的想象)。

  • 标签: 生命元素 想象力 鲁迅
  • 简介:<正>"男耕女织",一个我们曾经为之津津乐道了几千年的经典画面。它几乎暗示我不假思索就得出了下面这样一个主观性结论。在农业文明时代。虎背熊腰的男人们,大都从事一些卖力气的活,比如开山凿石,耕田狩猎。而一些"无"中生"有"的发明创造,则似乎都源自于女人们的灵感。比如帛。女人们野外劳作的时候,目睹野天蚕吐丝作茧,如此司空见惯的景象,居然让她们联想到了用来遮羞的树皮草叶。比如陶。据

  • 标签: 男耕女织 农业文明时代 结绳记事 十月怀胎 令人 孔武
  • 简介:本文探讨了加拿大文学批评史的嬗变轨迹,论述了加拿大文学批评、文学经典化过程以及国家想象之间的互动过程。加拿大文学批评曾一度成为“加拿大批评”的代名词。加拿大文学批评是一个集历史、社会、文学、政治等多维度为一体的综合批评范式,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历史发展阶段,并以文学审美价值的大讨论以及如何想象和再现加拿大为主线。后民族主义时代的加拿大文学批评逐渐转向民族的想象构建,在超文化主义的背景下,逐渐转向世界性的表达,勾勒出关于加拿大想象的一个升华过程。

  • 标签: 加拿大想象 加拿大文学批评 身份 民族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超文化主义
  • 简介: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化为妖妇型与天使型两个类型,男主人公受到了妖妇型女性肉体的吸引,但又对自己在性(性别)上的被动地位感到屈辱,因而会通过自我忏悔或惩罚来否定她们;天使型女性的单纯与同情安慰了男主人公孤寂残缺的心灵,净化了男主人公邪念与欲望,得到了他们的尊敬与礼遇。从这些女性人物在男性主人公眼中的形象以及男性主人公与她们的关系中透露出郁达夫相当传统与保守的两性意识。

  • 标签: 郁达夫 女性形象 类型化 妖妇型 天使型
  • 简介:诗歌去了,诗学来了,关于海子的诗学刚刚开始。走进《亚洲铜》,走进海子的领地,捡起沙滩上的自鞋子。诗中诗人将死亡充斥,并赋予其苍凉气息。诗人背负着历史的沉重,挽起了“爱”与“恨”的情缘,用情感的复沓撞击历史的日寸钟,激起读者无限的感伤与遐想。对《亚洲锕》的诗学解读,打开了解读海子诗歌的大门。解读海子刚刚开始,让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吧!

  • 标签: 《亚洲铜》 海子 诗学
  • 简介:在审视新移民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的总体态势时,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尽管取景角度不同,叙事方式各异,但撩开故事的枝枝蔓蔓,发现其主架构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在书写留学生必经的人生路径:拿学位,找工作,争出头,东西方之间奔走;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心灵挣扎:婚姻,家庭,选择职业,确立身份,然后安定下来,安定之后再张望,张望中,再启程……历经千山万水,跨越千沟万壑,彼岸的人生目标犹如地平线。

  • 标签: 千沟万壑 长篇小说创作 移民作家 文化想象 伦理冲突 小说叙事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的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一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和学界的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的菲裔移民作家的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的短篇小说《众生之一》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的美国梦的虚幻性,以及世界性普世价值在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WASP)中对少数族裔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其实质性的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的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的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的这种同化性的“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一》里的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的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的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的不过是一种世界性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性想象所勾勒出来的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的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和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对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的一份期许和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
  • 简介:WhenUrsulaK.Heise'snowcanonictextSenseofPlaceandSenseofPlanet:TheEnvironmentalImaginationoftheGlobalwasfirstpublishedin2008,IwasadoctoralstudentatSUNYStonyBrookwritingseminarpapersonVictorianperspectivesofnature.InthatsecondwaveofAnglophoneecocriticism,thoseofusworkinginthenewlyincubatedenvironmentalhumanitieswerethrilledtoengagewiththewide-rangingscopeofHeise'sbook,whoseaimsincludedthetheorizationandrevisioningofculturalandpoliticalattachmentstoplanetarynotionsofplace.

  • 标签: 乌苏拉·海塞 URSULA K.Heise 《想象灭绝:濒危物种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