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曾有一个惊人的自问自答:“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20世纪的最大失误是什么?对此,他会回答说:在20世纪,人们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唯物主义哲学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官方世界观。”试图延续爱因斯坦无缝世界之梦的物理界前沿“弦理论”也认为,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几乎是即生即灭,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转瞬即逝的“砖块”之上。我们生存在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宏大交响乐中,组成真实世界的基本单元乃是乐曲中的音符,而不是乐器本身。只可惜,这样的炫彩世界,凡眼俗胎都被障住了,不见其缤纷。

  • 标签: 现实主义 莫言 声色 唯物主义哲学 20世纪 物质世界
  • 简介:"现实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俄国文艺学派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它对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学转向,以及翻译政治批评范式的建立都具有启发意义.本文在考察该理论内涵和学术立场的基础上,运用现象学文论对其核心概念"艺术现实"和"历史现实"等进行分析,指出"艺术现实"与"历史现实"的非对应性以及它自身的非单值性,正是影响其"历史现实"、"原著艺术现实"和"译著艺术现实"三者等值关系成立的原因所在.

  • 标签: 现实主义翻译理论 现象学 艺术现实 学术立场 历史现实 非对应性
  • 简介:本文将英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定义为“具有本体论主导因素的模仿”,并将它同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的实验小说作了简明的比较。本文通过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马丁·艾米斯等作家作品的分析,论述了英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对于传统现实主义在观念和艺术方面的改造。

  • 标签: 本体论 不确定性 互文性 语言表征
  • 简介:<正>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i,1904—1988)是一位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生于菲格拉斯,就学于马德里美术学院,在学习期间受契里柯的形而上绘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英国拉斐尔前派的影响。1928年两度访问巴黎,会见过毕加索和米罗。1929年开始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并成为

  • 标签: 超现实主义 达利 拉斐尔前派 西班牙 美术学院 毕加索
  • 简介:<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寻根文学,各以其鲜明的本土特色,带着对各自民族的历史思考,在文坛上产生了令人震惊的轰动效应。这两股出现于不同文化形态、地域的文学浪潮,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仅就二者的同与异作一点粗浅的比较,读者或许可以从中了解到“社会发展对文学生长的变动关系”。

  • 标签: 魔幻现实主义 寻根文学 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 文化心态 《百年孤独》
  • 简介:<正>神秘现实主义是通过分散形象的并置,造成神秘感和似乎不可能的情景,甚至想要仔细观察一下画面上为什么如此并置都是很困难的。神秘现实主义画家们,即使他们并没有沉缅于弗洛伊德的梦境形象,他们也还是追求把日常生活场面转变成奇异的、神秘的构图。

  • 标签: 现实主义 巴尔蒂斯 日常生活 作品 弗洛伊德 神秘感
  • 简介:在21世纪美国戏剧最具实力、最有前途的剧作家名单中,萨拉·鲁尔(SarahRuhl)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不仅因为她年轻,更重要的是她多产和作品在美国上演的频率。她的一些作品已经在中国翻译并演出。2004年凭借《窗明几净》(TheCleanHouse),鲁尔荣获苏珊·布莱克·史密斯奖,同年该剧入围普利策奖,并于2006年9月获得麦克阿瑟奖。

  • 标签: 美国戏剧 超现实主义 萨拉 代表作 戏剧家 21世纪
  • 简介:《冰与火之歌》是由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小说家乔治·马丁所著的史诗奇幻小说系列,它被认为是奇幻中的“反传统先锋”,与一般的主流奇幻作品有着显著的区别,小说中大量现实主义元素的植入无疑让这个架空的史诗巨作显得逼人的真实,这也是它能成为奇幻文类扛鼎之作的原因所在。了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元素,能让读者更确切地感受到这一世界的真实存在。

  • 标签: 《冰与火之歌》 乔治·马丁 史诗 奇幻 POV
  • 简介:<正>尽管苏联评论家常常把肖洛霍夫的作品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作”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顶峰”,但是他的作品与那些公认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的作品相比,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风格,都颇有不同,研究家们以“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严峻的现实主义”,“无情的现实主义”来概括其独特性,总使人感到不尽全面。我们认为,肖洛霍夫的艺术创作凝聚着他探索生活奥妙的胆识,坚持独立思考的勇气,肖洛霍夫的现实主义是这种胆识与勇气的结晶,它的丰富内涵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概念——肖洛霍夫现实主义

  • 标签: 肖洛霍夫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葛利高里 代表作家 丰富内涵 艺术风格
  • 简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代表之作,J.K.罗琳也凭借这一系列长篇魔幻小说成为全球范围内家喻户晓的作家。小说自出版以来,受到了无数读者的追捧。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一系列小说应当被定义为儿童文学作品,但是这部魔幻主义色彩的小说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因而就具有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哈利·波特》 魔幻主义 社会 批判 现实主义
  • 简介:召唤新现实主义——威廉斯小说观述评殷企平当代西方小说陷入了僵局!英国文坛巨人雷蒙德·威廉斯(1921—1988)曾经发出过这样的警告。他是在《漫长的革命》(TheLongRevolution,1961)一书的第7章“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Realis...

  • 标签: 威廉斯 新现实主义 传统现实主义 小说观 社会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
  • 简介:<正>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个达到世界高度的作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站在拜伦和莎士比亚两位巨人的肩上才取得成功的。拜伦的诗作曾激发了普氏磅礴的浪漫诗才,莎氏则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两者结合的创作方法上给予普氏以巨大的影响。(从总体看来,莎氏对普氏的影响大于拜伦)很久以来,我国的有关研究者只注意研究拜伦对普氏的影响,却忽视了莎氏。近年来,我国有人开始研究莎氏对普氏的影响,但却又基本上是复制和发挥苏联有关学者的片面观点,即认为莎氏对普氏的影响只在现实主义方面,

  • 标签: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双重影响 创作方法 研究者 作品
  • 简介: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当代美国小说创作形式。在人物概念和人物刻画上,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既有明显不同之处,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再到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然后再到新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人物概念历经"人"、"人格"、"人影"和大写的"入"的转变。在人物概念看似回归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人物概念的过程中,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实现了超越,主要表现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兼收并蓄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人物刻画手段,塑造了兼具内在和外在特征、富于立体感的小说人物,凸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的创作走向。

  • 标签: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 人物概念 人物刻画
  • 简介:对《赎罪》归类不同,对其元小说结尾评论也依之不同:将其归入后现代小说者,多认为结尾是点睛之笔;而将其归入现实主义小说者,则认为结尾只是画蛇添足之举。《赎罪》在表层情节上符合哈钦的后现代编史元小说定义,但与编史元小说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深层结构相比,《赎罪》却有本质区别。首先,两部作品可能因世界结构不同,从而编史元小说元素所依存的世界层次也不同;其次,二者可能因世界各层次间的互动方式不同,从而编史元小说元素的呈现方式也不同。究其动因,以《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代表的典型编史元小说意欲暴露历史书写的语言建构本质,而《赎罪》则在后现代风潮回落的世纪之交,以编史元小说的创作元素反思后现代创作本身,集中探讨了文学创作的伦理价值这一命题。

  • 标签: 编史元小说 《赎罪》 可能世界 文学伦理
  • 简介:<正>在一九八○年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美国二十世纪文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索尔·贝娄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至少在他的畅销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出版以后,贝娄就被宣布为美国现实主义的主要发言人,在美国最具有人道主义表现力的、最能深奥微妙地打动人心的现代喜剧作家之中,甚至于威廉·福克纳曾经戴过的天才桂冠也已落到了他的头上."的确,在今天美国的小说界,假如离开了他和他的作品,那将是无法想象的.索尔·贝娄(SaulBellow,1915-)连同他发行量高达数千万册的小说,已经早就超越了美国国境,越来越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兴趣.

  • 标签: 索尔·贝娄 当代现实主义 小说家 犹太人 威廉·福克纳 美国现实主义
  • 简介:美国“纽约派”代表作家弗兰克·奥哈拉的早期诗歌呈现出浓郁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他运用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技法,打破了那个时代旧有诗歌传统的羁绊,使诗歌创作饱含张力与创造力,对革新美国文坛做出了贡献.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奥哈拉早期诗歌中的自动写作、以梦写实和集体游戏三大超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揭示其中的艺术特征和诗学价值.

  • 标签: 奥哈拉 超现实主义 自动写作 以梦写实 集体游戏
  • 简介:接触理查逊的作品之前,狄德罗对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夸张和奇幻颇多批评,已经开始思考虚构故事的可信性问题。理查逊让狄德罗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更多可能,提醒他关注现实主义细节对于制造小说幻象的重要性。然而,认识到不可能通过小说完整地重建现实以后,狄德罗逐步放弃了细节模仿等现实主义手法。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承认小说幻象是阅读的发动机,制造幻象是必要的,但这种承认并不意味着他对小说幻象等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完全信任。在后期的作品中,狄德罗表面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却从内部进行了颠覆和破坏。

  • 标签: 狄德罗 真实 细节 小说 幻象
  • 简介:<正>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布拉格出生的德语作家,但是德国人在二次大战后开始普遍读他的作品时,这些作品却是由英文或法文翻译过来的。原来,卡夫卡的作品在法国和美国风靡一时以后才回流到德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卡夫卡的难懂的作品尚未为人所知时,希特勒已统治了德

  • 标签: 卡夫卡 作品 现实主义 布拉格 现代作家 《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