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京味”文学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历史特质,而且具有超时空的发展潜质。在多重维度的比较视野下来审视“京味”文学,或许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它的某些本质问题以及它与相关问题的本质联系。

  • 标签: “京味” “京派” “海派” “中国味” “世界味”
  • 简介:《芥子园画传》全三集能够在历代画谱中脱颖而出,成为流传最广的中国画技法的教材,产生巨大影响,绝不是偶然的。书中丰富的文学意蕴也使之有了不同寻常的附加值。与此前历代画谱不同,《画传》对文学意蕴的追求体现出自觉性和整体性。《画传》的编刊者沈心友、王概昆仲都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王概昆仲不论,沈心友亦出身于书香门第,后作为李渔的得力助手和传人,在诗文方面得到妇翁的悉心指点,传世的诗文颇有可观之处。

  • 标签: 《芥子园画传》 文学意蕴 中国画技法 文学素养 附加值 自觉性
  • 简介:电子媒介以特殊的信息生产形式,与文化生产、文化产业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兴起电媒时代的新型文化。而这种电媒文化又直接影响了文学知识范型的转换、扩大与更新。电媒技术感知与电媒环境中文学的艺术感知同形同构,显现为现代主义文学内部的各种创作方法与艺术形式为电媒所塑造,它们与电媒属性存在对应关系。电媒带来文学知识改变的这一认知路径,有助于深入理解20世纪文学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动能与结构。

  • 标签: 电子媒介 新型文化形态 文学知识演变 文学形式的对应性
  • 简介:新媒体时代应该有“新”文学文学为适应传统媒体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消费)方式必须有所创新,以便在新媒体时代的大潮中谋取生存发展的空间与机遇。文学要真正成为被新媒体所传递的有价值信息,就要坚守文学自身的功能的发挥。

  • 标签: 文学 新媒体 生产方式 传播方式 接受方式
  • 简介:我国的网络文学以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学的途径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引起了网民与媒体的广泛关注。回顾网络文学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文学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但是,随着网络文学市场的不断繁荣,其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而,如何在保证网络文学繁荣发展的前提下,针对其困境,跳出发展的桎梏与藩篱,获得新的突破,便是本文的研究所在。

  • 标签: 网络文学 困境 突破
  • 简介:民国前期,中西思想碰撞、新旧文化交替,晚清以来形成的同光体、汉魏六朝诗派、中晚唐诗派、桐城诗派等复古的诗派依旧活跃诗坛,新兴的南社及后来的白话诗派风头正劲;至三四十年代,学界对宋诗的整体评价纷纭错综,或唐宋持平,或尊唐黜宋。正是在这一文化生态环境与诗学背景下,此期新编宋诗总集既赓续了传统诗歌总集的旧模式,又在编撰缘起、审美取向、呈现形态上表现出一些新特征、新成就。

  • 标签: 诗歌总集 民国前期 宋诗 文学环境 成就 编撰
  • 简介:郭敬明的文学创作大多围绕爱情、青春、忧伤等主题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后的生活特性与思想特征。研究郭敬明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对于探究80后作家,甚至80后群体的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其语言风格,即辞藻华丽多样,语法结构富有张力,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其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和消费特征。

  • 标签: 郭敬明 写作风格 技巧
  • 简介:本文探讨了加拿大文学批评史的嬗变轨迹,论述了加拿大文学批评、文学经典化过程以及国家想象之间的互动过程。加拿大文学批评曾一度成为“加拿大批评”的代名词。加拿大文学批评是一个集历史、社会、文学、政治等多维度为一体的综合批评范式,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历史发展阶段,并以文学审美价值的大讨论以及如何想象和再现加拿大为主线。后民族主义时代的加拿大文学批评逐渐转向民族的想象构建,在超文化主义的背景下,逐渐转向世界性的表达,勾勒出关于加拿大想象的一个升华过程。

  • 标签: 加拿大想象 加拿大文学批评 身份 民族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超文化主义
  • 简介: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英国一位重要女作家,她对经历社会变革群体以及人们对变革做出的反应格外关注,忧思共同体文化的未来。论文以菲茨杰拉德的早年经历、成年后的《世界评论》办刊经历与撰写的评论、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为研究素材,阐释她早期文学思想中的共同体意识,认为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培育小而意义重要的精神共同体;重建和复兴战后英国共同体;憧憬建构一个深度共同体。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共同体 早期文学思想
  • 简介: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文学价值,在阅读和鉴赏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社会形势对当时文学作品的影响,同时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戏仿"手法是后现代美国文学田园语言中的重要特点之一,滑稽嘲讽的语言形式让文本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轻松地传达出来。

  • 标签: 美国后现代文学 田园语言 戏仿
  • 简介:本次大赛是中国网络文学评论队伍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参赛文章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优秀青年学者对网络文学的研判颇有深度,而有些文章的理论思维、学术视野、艺术判断力还显得有些弱。本次大赛学院参与的热情明显高于民间,这是网络文学批评逐渐被主流接受的重要信号,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网络文学批评如何不被狭隘化和小圈子化,如何体现出大众文化的广泛性和群众性,特别是如何在传播新的网络文明,构建新型文化等新的历史课题面前有所作为。

  • 标签: 网络文学评论 评论视角 理论视点 群众性
  • 简介: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主义与比较文学研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关于“多元文化主义失败”和“比较文学已死”的论断此起彼伏;与此同时,中国学界对多元文化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却呈现勃勃生机,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背景下,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多元文化与比较研究中心、上海市外文学会及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首届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召开。

  • 标签: 全国学术研讨会 多元文化 国别文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世界文学 中外文学
  • 简介:《圣阿格尼丝之夜》是在当代济慈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如何理解诗中波菲洛和玛德琳之间的关系成为西方针锋相对的两派学者的分水岭。以瓦瑟曼为首的学者认为两位主人公之间是纯真的爱情关系,而以斯蒂灵杰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两位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浪漫、纯洁的恋人,而是类似莎翁《辛白林》中的“亚西莫和伊墨琴”,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欺骗与凌辱。本文从两派学者的基本观点出发,联系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基于两派观点衍生出的形形色色的文本解读,从历史的角度为这首诗的文本阐释勾勒出清晰的边界,并试图从中归纳出济慈诗歌文本阐释的一般规律。

  • 标签: 济慈 《圣阿格尼丝之夜》 文学解读 边界
  • 简介:2016年12月24—25日,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杂志社主办,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的“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趋势:学术前沿与理论反思”专题研讨会在南京邮电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聚焦新世纪以来的外国文学研究,主要议题包括外国文学研究新趋势、当前外国文学理论的运用与反思、新世纪外国文学学术前沿思考等议题。来自全国近70所高校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 标签: 外国文学研究 南京邮电大学 理论反思 南京大学 文化研究所 南京工程学院
  • 简介:2016年6月27日-7月8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东方文学研究: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暑期学校。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暨南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42所高校94名学员参加了暑期学校的学习活动。

  • 标签: 暑期学校 东方文学 广西民族大学 研究中心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 简介:美国埃默里大学里德教授的新著《巴赫金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立足于当下理论语境,综合运用巴赫金思想、尤其是他的哲学、美学、文学学与语言学思想,重新解读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本体论、主体论、体裁论进行了独特的反思与创造性再建构。该书不但是具体运用巴赫金思想的一次有益尝试,而且丰富了浪漫主义文学研究方法论内涵,为“后理论时代”如何重审文学传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 标签: 里德 《巴赫金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本体论 主体论 体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