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失乐园》的主题、风格和语言一直是文学评论家们争论的热点,而其思想性受到忽视。本文从思想性出发,诠释《失乐园》,力图籍此阐明弥尔顿的宗教思想,即以基督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为特点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

  • 标签: 弥尔顿 《失乐园》 人文主义 基督教人文主义
  • 简介:在《李尔王》中,国王既是正义的象征,又是法律的源泉,然而集土地与王权一身的英国国王在退位之际,内心最渴望的却是爱。无论是法律,还是正义,都必须以强力为基础和保障,但爱则必须摆脱强力或暴力的特征。法律与正义属于国家和社会范畴,而爱则存在于个体之间;法律必定以个体自我为起点和终点,爱却意味着自我否定和自我牺牲;法律和正义均以相互性为前提,爱则必须超越自我,必须打破相互性和因果性的逻辑,因此爱与法律和正义之间始终存在着若隐若现的张力。

  • 标签: 《李尔王》 法律 正义
  • 简介:与清教传统有着复杂关系的美国作家霍桑,其代表作《红字》向来为国内众多读者及评论者解读为对清教伦理及其所源出的基督教伦理的控诉和鞭挞。笔者对《红字》进行重新解读,认为无论是从主题、人物刻画、叙事声音还是对清教社会的揭露都不能将该作品视为对基督教伦理的抨击,相反,作品中多处折射的恰恰是圣经所体现的基督教伦理核心:人的普遍罪性以及对这罪性的悲悯与救赎。

  • 标签: 《红字》 基督教伦理 清教 救赎
  • 简介:《原野》中的复仇故事与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对仇虎在复仇过程中善与恶之间关系的分析,来考察《原野》中的基督教意识,以及由此给作品的艺术品质所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复仇 善与恶 暴力 道德意识
  • 简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湮没无闻,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自2000年以后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术亮点。以美国韩南教授(PatrickHanan)《19世纪中国的传教士小说》(TheMissionaryNovelsofNineteenth-CenturyChina)一书为起点,相关研究成果渐次于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涌现。香港中文大学的黎子鹏教授对这一领域保有持续的关注热情,且成果甚丰。

  • 标签: 基督教 小说 汉语 晚清 中国古代文学 书写
  • 简介:体现了但丁的宗教哲学观.从本体论看,它与基督教神学观是一致的,即一元论的上帝观.但从认识论看,它抛弃了基督教原罪观中的"罪",而更强调恶,强调恶的主观性、个人性.但丁接受了基督教的末世论及灵魂不灭的学说,但却更强调人的个体人格及主体性.尽管他是在宗教意义上强调主体性与自由意志,但上帝再也不是宇宙的终极本源,而是道德与信仰的最高存在和人的精神之源.

  • 标签: 基督教 宗教哲学 灵魂不灭 末世论 上帝 存在
  • 简介:弗罗斯特是一个正统基督徒但他自己又说他的宗教情怀不正统,正统与非正统矛盾统一于诗人的思想与情感深处:矛盾于如何看待上帝,统一于对基督教义包括对上帝的理性认知。弗罗斯特的宗教观是面向现实人生的宗教观。弗罗斯特的眼光不投向天国,而投向现实人生。人应该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应该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上帝身上,不应该奢望上帝在人间实施公正与仁慈。弗罗斯特面向现实人生的宗教观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反对基督教,他反对的是不分是非、不辨善恶、盲目、迷信地进行偶像崇拜,反对不关注现实人生而关注虚无缥缈的天国。这其实是对宗教意义真正的了解和认知。

  • 标签: 弗罗斯特 宗教观 现实人生
  • 简介:<正>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繁荣于二十世纪初的俄国象征主义,其重要特征之一便是产生了诸多同一精神现象的双子星座,如吉皮乌斯与索洛古勃,勃留索夫与巴尔蒙特,勃洛克与别雷。勃洛克与别雷是俄国象征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两位诗人在创作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历来是研究者特别关注的课题,而他们通过各自的诗歌创作就俄罗斯与革命以及俄罗斯的命运等问题所进行的独特对话,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不言而喻,勃洛克与别雷的诗歌对话,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美学氛围、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同他们之间私人关系和创作关系,同他们独特的个性和艺术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个性越是丰富,诗人在周围的世界里的

  • 标签: 勃洛克 永恒女性 别雷 《十二个》 耶稣基督 俄罗斯文学
  • 简介:在纷繁复杂的版本构成史和批评阅读史背景之下,评论家从宗教、伦理、心理分析、传记学、哲学、美学和政治学等角度,对《古舟子咏》进行了精彩、动人的论述。但字里行间确实存在的一个深刻而明显的寓意,却是评论文字未曾阐发的,即人是永远的流浪者,绝对意义上从原罪的阴影和桎梏中走出来是不可能的。人须努力回报上帝仁慈的爱,在不断的忏悔中追求救赎。这才是《古舟子咏》阐释的人与上帝真实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管萧婚曲 流浪者 柯尔律治 《古舟子咏》 基督宗教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