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生命意识与悲情体验是魏晋文人普遍的艺术感受。曹操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他的诗歌无论是反映民生疾苦、还是抒发功业理想、表达游仙之思都充满着悲情之思,呈现出悲惰之美。其成因是多元的,既有特定的社会因素,也有诗人性格的根据,又有以悲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

  • 标签: 曹操 诗歌 悲情美 审美认同
  • 简介:约翰·邓恩重视对人生进行玄学思考,也关注自然,尤其是关注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具体而言,邓恩充分利用了动植物意象书写其人生态度与自然观。在他的诗中,主人公经常与动植物互换与易位,显示出诗人倡导人类与动植物具有联系性、平等性、共生性和包容并存关系。并且邓恩是一位有着生态世界观的诗人,人类与动植物和谐共存的理念深深扎根在他的诗中。正是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引下,他的诗歌具有了超凡的魅力。

  • 标签: 邓恩 动植物 人类 生态世界观
  • 简介:关于80年代诗歌精神,已经作为一份遗产在展开讨论,听起来是有点反讽意味的事。说明80年代诗歌精神在今天可能巳然失去了。在80年代诗歌运动风起云涌时,就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争论和评价,一派说“好得很”,一派说“糟得很”。有人认为这是西方“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在中国的重演,嘲讽得有点像抬举,有人冠之以后现代主义文化掮客等等。我在想,这

  • 标签: 诗歌精神 80年代 “垮掉的一代” 后现代主义 反讽意味 文化掮客
  • 简介:陶渊明诗歌今存一百多酋,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类。这三类诗歌处处体现了高超的自描艺术,其语言洗练质朴、清新自然,信手拈来,尽显神韵,达到了一种化境,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陶渊明诗歌的白描艺术深受汉乐府诗的影响。

  • 标签: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陶渊明 诗歌语言 自描艺术
  • 简介:论及18世纪英国诗歌,人们往往把它与感伤主义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与废墟、古迹、墓地、长夜等自然景色联系在一起。然而,这只是诗歌的表象。有的诗歌读起来似乎在吐露某种情怀,但从字里行间仍然可以发现某种负面存在的痕迹,令读者生发出感伤之情。本文认为,之所以说这个时期诗歌的主流是感伤的,是因为这些诗歌都隐含某种能够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感伤特质,即人被抛入到某种特定境遇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存在形态,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孤独、悲悯与焦虑的虚无情感。

  • 标签: 18世纪英国诗歌 孤独、 悲悯与焦虑 感伤特质
  • 简介:关于梁小斌的创作,学者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中作出定义:"1980年以《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两首诗引起注意,它们后来不断入选各种当代诗歌选集。诗以刚刚结束的‘文革’的历史作为心理背景,‘叙述者’常以一度道路迷失,

  • 标签: 新诗史 洪子诚 心理背景 中国诗坛 刘登翰 诗派
  • 简介:在二十世纪早期英语世界关于中国诗歌翻译的画卷上,《松花笺》(Fir-flowerTablets:PoemsfromtheChinese)毫无疑问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921年该书首次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 标签: 杜甫诗歌 译介 1921年 诗歌翻译 英语世界 二十世纪
  •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与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金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拉金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拉金诗歌的争议之源。

  • 标签: 拉金 拟称 英国性 身份 文化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