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纳博科夫用作画的方式书写小说,将小说视作绘画。这一书写特征可从三方面把握:一是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画家画作,它们帮助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二是作家常刻意将故事的讲述融入绘画的框架内,让小说的情节模仿画中的场景,达到“以入画”的效果。最后,纳博科夫视理想的创作与阅读为绘画,自觉地用五彩的文字进行着如画般的书写。画入入画、即画,生动地诠释了纳博科夫小说中“如画”的书写特征。

  • 标签: 纳博科夫 画入诗 诗入画 诗即画 “诗如画”
  • 简介:《红楼梦》有《好了歌》,《好了歌》中“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积到多时眼闭了”四句,沉痛利落,让爱财守财成奴者惊出一身冷汗。时光倒转到上古时期的《诗经》时代,同样的醒世歌谣却有着另一种写法:

  • 标签: 《好了歌》 诗眼 《红楼梦》 《诗经》 上古时期 歌谣
  • 简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这些唐诗流传了1000多年,其中都提到“踏歌”。踏歌——这一歌舞形式源自民间,远在汉代就已兴起。《后汉书》记载:“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

  • 标签: 歌舞形式 踏歌 诗画 《赠汪伦》 《竹枝词》 《后汉书》
  • 简介:悼亡主要悼念已故窦妾,明代最为兴盛。朱有墩悼亡以所悼对象分为两类,其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感情真挚、宗教色彩浓厚、语言亦雅亦俗.

  • 标签: 悼亡诗 朱有燉 夏云英 艺术特色
  • 简介:杜甫《不见》诗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原注谓:“近无李白消息。”一般认为此诗是杜甫在蜀中怀念因人永王幕而获罪流放的李白而作。此诗诗意明了。惟“匡山”何指,古今争议颇多。综合各家之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绵州彰明的大匡山。如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杨慎《升庵集》(卷三)、王嗣爽《杜臆》(卷三)、仇兆鳌《杜详注》(卷十)、杨伦《杜镜诠》(卷八)等。

  • 标签: 《不见》 诗意 杜甫 《杜诗详注》 平议 《杜臆》
  • 简介:这本回忆苏珊·桑塔格的小书2008年开始动笔,这一年,我应邀为文集《导师、缪斯和恶魔:三十位作家谈改变他们生活的人》(自由出版公司,2009年)撰稿.我想写伊丽莎白·哈德威克这位受人敬重的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她几个月前刚去世,是我20世纪70年代初在巴纳德学院读本科时候的老师.可结果是哈德威克已被两人选走.

  • 标签: 不同桑塔格 中文版序 桑塔格永远
  • 简介:上人外人内天,不定不乱,舍法而渊泊,无心而云动,色空无碍,不物物也。默语无际,不言言也。故吾徒得神交焉。玄关大启,德海群泳。时雨既降,春物具美。者,人百其言。

  • 标签: 王维 历史
  • 简介:“潇湘八景”在中日禅宗文化交流中,约于13世纪初传入日本,其意蕴丰富的画意象融入“和”文化而激发生机,获得了广阔的造境抒情空间,延绵几个世纪而不衰,滋生繁衍成为形态多样的日本化八景,产生了数量不少的八景,但迄今却鲜有探赜。本文欲通过史料的发掘和爬梳,探赜日本八景文化丰富展开的形态,尤其就日本八景之源流、审美理想及深层意趣与潇湘八景诗作一比较论析,以期重新认识潇湘八景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的意义和价值,找到潇湘八景远播异域所形成文化张力的历史依据,为“本土文化经验的世界性”研究寻球可资借鉴的范例。

  • 标签: 潇湘八景 日本化形态 日本的八景诗 比较文学
  • 简介:《百慕大》是马维尔早期比较有名的一首诗歌,在诗中诗人表现了对伊甸园的追寻主题:对美好的乐园的向往和对基督教传统的沉思。本文通过对诗歌中文学典故的探源,认为《百慕大》一诗中对乐园的求索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待生活与社会的怀疑、矛盾的态度,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只有信仰上帝、理解上帝的意志,才能到达真正的乐园。马维尔以一个清教徒的矛盾心态,构想出了一幅理想中的俗世伊甸园。

  • 标签: 马维尔 《百慕大》 乐园 矛盾
  • 简介:1989年底的一天,我在《文汇报》读到一则讣告:九叶派著名女诗人、翻译家陈敬容去世。到晚上,我反复端详这不足百字的消息,觉得越来越冷,只好蜷缩到行军床上,用被子把自己裹紧,泪水却不由自主地涌出来,难言的恩情和我的惭愧之心交织在一起,

  • 标签: 女诗人 陈敬容 翻译家 怀念 《文汇报》 九叶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