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中国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呼唤,今天此起波伏,一浪高过一浪。如何在科幻文学类型初步建立之后走得更远,以迎接真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业内专家有自己的梳理研究,敬请读者关注吴岩教授等科幻文学研究专家,对科幻这个恕象世界的论述阐析。

  • 标签: 金属钠 科幻文学 黄金时代 文学类型 文学研究 读者关注
  • 简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接受理论,把文学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给新闻传播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接受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接着阐述了接受美学中的受众观点对新闻传播发展的影响,旨在探讨接受美学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具有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 标签: 接受美学 新闻传播学 受众
  • 简介:第一部分一、两个模式(一)以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为基本特征的物质实践是揭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文化演进以及人类精神、心理的一把钥匙.即揭示社会文化、人类心理的结构、特征、发展、变化的出发点、基础、根源、原因.

  • 标签: 文艺学 质实 揭示 人类精神 出发点 心理
  • 简介:汉代术数易学发展迅猛,《焦氏易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部易学著作内保存不少的引诗论诗材料,是研究西汉末年诗学发展演变走势的语料。《焦氏易林》对《诗》的征引,于使用目的上是取象以言吉凶,手法上彰显的是象征对比兴的融通。清人陈氏父子、王先谦、冯登府等已经注意到《焦氏易林》用《诗》,但未将用《诗》放置到西汉末年《诗》的学理层面去解读,故而也未能更好地还原出西汉末年诗学的面貌。

  • 标签: 《诗》学 西汉末年 “诗” 《易林》 《焦氏易林》 发展演变
  • 简介:关于阳明之研究,至今已若汪洋大海,不可胜计。本文比较研究的方式,从如来藏所面对的问题挑战出发,以'他者'的眼光进入阳明的'良知'。认为'良知'在'差异圆融''信尺度''行动中的时间观'等方面如来藏思想的所面临的诘难相似,进而展示'良知'圆融之外的'裂隙'的一面。

  • 标签: 如来藏 良知 差异 尺度 时间
  • 简介:<正>现象基本原理现象是当代西方最主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运动。现象于本世纪初在德国兴起。到了六十年代,现象学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国际性哲学思潮,它不仅在哲学方面对后来的存在主

  • 标签: 现象学 文学批评 哲学思潮 创始人 胡塞尔 哲学运动
  • 简介:人类中国现代文学唐戈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方面与人类有相通之处。一次我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为了向她解释清楚人类的参与观察法,我打比方说这种方法有点像中国作家的体验生活。我们知道,“真实性”一直是文学追求的目标,为此就要求作者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因...

  • 标签: 人类学者 寻根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化 异文化 小传统
  • 简介:新世纪初年,文艺学界进行了一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问题的提出源于费瑟斯通那本《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theaestheticizationofeverydaylife这个观念并且对这个观念的意义作了多重解释。”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第一种解释是指反经典艺术的亚文化的产生及其影响,比如当一只瓷溺斗或朽木片被当作艺术品摆进画廊时,“审美”就不再如经典美学和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化生态学 美学 后现代主义 消费文化 费瑟斯通
  • 简介:明中叶以来,经、史、子、集各部评点之学所盛行的"泛文论"被移植到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领域,对明末清初的小说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对小说进行价值观照时有着从"史"本位到"文"本位的历史变迁,突破了过去小说思想中的"虚实"论,改变了视小说为经史附庸的传统定位,对小说有了文学的自觉,还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小说的文学性,以文章眼光总结出许多小说技法,真正提高了小说的文学地位。这样的小说思想由金圣叹奠基,经毛宗岗张竹坡推波助澜,成为明末清初小说思想的主流。

  • 标签: 泛文论 文本位 史本位 方法论 文章学 小说学思想
  • 简介: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后现代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召开了以“后现代:台湾大陆的文学形势”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上围绕后现代文化现象、大陆台湾的文学形势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部分发言综述如下:

  • 标签: 大陆文学 后现代 新写实小说 学术讨论会 八十年代 赵玫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研究转向使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包容、开放的局面,文艺开始从文化的视角探索学科的建构。随着生态观念和生态批评实践的不断深入,生态业已成为极为重要的文化课题,而文艺在文化转向过程中生态的结合则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生态文艺学 文化资源 20世纪70年代 文化研究 批评实践 生态观念
  • 简介:自诩“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明”(《章学诚遗书》卷二九《上钱辛楣宫詹书》)的章学诚,虽然近代声名大噪,如日中天,但于考据之学盛行的18世纪却是另外一副面目,他在《文史通义》卷四《知难》篇中描述自己“知难”的境遇时,称“为之难乎哉?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后来治章氏者并没有深究这段话的丰富内涵和它在章氏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这段话可注意的有两点;其一在考据风气影响之下,章学诚孤独无助、知音难觅心态的反映,这种不为世人所理解所接受的论述于章氏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在《族孙汝楠论书》中说:“辈朋征株,不特甘苦无可告语,

  • 标签: 章学诚 《诗》学 解释学 《文史通义》 18世纪 思想史
  • 简介:本文旨在从跨学科视野出发,就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故事小说做人类思考。首先,指出鲁迅看重故事,且看重古代典籍中的老故事,并创造性地将典籍故事放入新编故事中以获得作者所要的意义。其次,鲁迅既借用典籍又突破典籍的束缚,将若干个典籍材料相互组合使用以“新编”故事,且具小说艺术特性。再其次,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虚拟一脉来看,《故事新编》是我国从神话到传说,经先秦寓言,再经唐宋传奇和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至现代的代表,可用传奇文体概括之。为了实现传奇体小说的奇幻特性,鲁迅在小说人物、情节、古今语汇夹杂、时空倒错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最后,从《故事新编》意义发生方式考察,得出此作的特殊文本程式,导致文本没有阐释边界、属各时代读者、意义多向等特性,这正是后现代意义发生的方式。鲁迅《故事新编》凭借如上艺术的创造性,显示出讲述和倾听(书写和阅读)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性现象,故事始终蔓延和传递于口头作家文学中,人类借对意义的需求故事始终相伴。

  • 标签: 《故事新编》 小说 人类学 后现代 意义发生方式
  • 简介:翻译研究和文化人类都是以文化和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作为语言转换媒介的翻译研究和研究文化与人性的文化人类近年越来越多地被专家学者并置研究,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文化人类的文学转向背景下,理论借鉴之风日盛。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翻译研究 视域 语言转换 人文学科 专家学者
  • 简介:新时期文艺在风雨兼程中已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如何认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冷静、客观地梳理我国文艺学学科的历史发展、进行学科反思,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反思,我们才有可能在面对成绩的同时发现妨碍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种种因素和问题,从而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文艺学 高峰论坛 研究生 综述 教育 学科反思
  • 简介:20世纪20年末期代至80年代末期,中国文学理论和写作模式,主要有两个外来的路向选择和经验资源:一个是苏俄的文学路向和经验,一个是英美的文学路向和经验。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传统,经过苏联的对抗和改造(外国的古典文学,也经过同样严格的意识形态化过滤(1)),已变成结构单一的“苏维埃文学”。

  • 标签: 路向 莎学研究 梁实秋 中国文学理论 意义 人性
  • 简介: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号瞿髯,浙江永嘉人(今温州市)人,对中国现代词的构建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①。谢玉岑(1899-1935)名觐虞,晚号孤鸾,常州人,曾以著名经学大师钱名山为师,钱后成为他的岳父。谢的才华,得到词坛耋宿朱疆邮、叶恭绰的赏识,谢在居上海期间,朱疆邮结成忘年交,并随朱疆邮探究倚声之学。谢玉岑的一生虽短暂,但在书法、诗、画界均留下不凡声誉。时人对谢玉岑的词作评价甚高。夏承焘在1934年10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夜读玉岑词,有李峤真才子之叹”。

  • 标签: 现代词学 夏承焘 交谊 1934年 浙江永嘉 温州市
  • 简介:摘要美术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课程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及年龄特征的东西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才能使他们乐于接受进而主动认知。

  • 标签: 美术课 兴趣
  • 简介:一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和毕达可夫的《文艺引论》,是建国初期对我国文艺建设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1934年出版,1948年莫斯科教育一教学书籍出版局再版。在苏联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这套书一直在出版,是影响很大的正统教材。这部著作在中国也早有中译本,是新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开拓者。季摩菲耶夫的教材是前苏联最早的具有大学教材性质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被高等教育部批准用作大学语言文学系及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的教科书,具有权威性,由著名翻译家查良铮译成中文,1953年12月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作为当时苏联屈指可数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季摩菲耶夫在前苏联文论界享有崇高声誉地位,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使得他的《文学原理》一书成为当时中国文论界的理论权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文学原理》 《文艺学引论》 教材性质 前苏联 中国文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