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2 个结果
  • 简介:庄子对于语言的批判表现出深刻的思想矛盾。他认为语言既是工具也是本体,体现出一定的辨证理性。语言是一种诗性的精神存在并且参与了文化的创造,而《庄子》文本的语言印证了庄子的诗意语言

  • 标签: 工具 本体 诗性 创造
  • 简介:在张爱玲的笔下服饰是有灵性和生命的,特定环境中的服饰所指的韵味是深长迥然的,她反对服饰是空洞的、是抽象的说辞。服饰之于张爱玲是一种生命体验,她在小说里惠存的服饰情节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历史话题。可以笃定的说,服饰与其小说中人物命运息息相关,服饰也透漏着张爱玲对古典小说和古典美学的情有独钟。张爱玲用服饰来暗示人物命运,彰显人物性格,她把服饰与人物的灵魂默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是她审美情趣的体现。

  • 标签: 张爱玲 女性的服饰 生命体验 人物性格 古典美学
  • 简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整体特征和独特美学的思想。这对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思维方式和创作,具有艺术理论指导作用,对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天人合一”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其理论内涵。从对事物认知上,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形而上哲学含义,是一种融合的思想;从伦理道德意义上。

  • 标签: 艺术审美活动 中国传统 中国画 美学观 “天人合一”观 当代
  • 简介:阳明心学美学提倡真性情、真体验的审美,与禅学美学一样,都是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觉观照来沟通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同属于体验美学。二者的审美主体在体验过程与结果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故对主体的内在审美要求、对世界的美学价值判断及二者的历史归宿是不一样的。

  • 标签: 阳明心学美学 禅学美学
  • 简介:新世纪初年,文艺学界进行了一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问题的提出源于费瑟斯通那本《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theaestheticizationofeverydaylife这个观念并且对这个观念的意义作了多重解释。”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第一种解释是指反经典艺术的亚文化的产生及其影响,比如当一只瓷溺斗或朽木片被当作艺术品摆进画廊时,“审美”就不再如经典美学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化生态学 美学 后现代主义 消费文化 费瑟斯通
  • 简介:<正>小龙在《盛行欧美的“接受美学”》(《光明日报》85年2月4日)一文中指出:接受美学是在六十年代初由西德康士坦茨大学的五名文学理论家创建的,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接受美学不仅仅成为西德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而且传播到整个西欧。美国,已有大量的研究著作问世,并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这种注意读者的理论在美国又叫做读者反应批评。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也相继加以接受,并将它改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罗伯特·尧斯在《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点。在他看来,过去的文学史只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忽略了读者的作用。然而,“文学作品不是对于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客体。它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象一部乐队总谱,时刻等待着

  • 标签: 六十年代 西德文学 二十年 文艺理论家 研究著作 接受美学
  • 简介:1.▲: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已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一样,成了当代中国“仿现代派”小说经典.一九八五年,我的师兄曾镇南初读《你别无选择》时不禁拍案,兴奋地说:“现代派真的来了!”但是现在看来,这篇小说并不是“真的”

  • 标签: 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 曾镇南 无主题变奏 一九 黄子平
  • 简介:<正>一、是矛盾,也是诗歌发展的契机和深化裹足不前不是文学的性格,毫无疑问,它同样不是在文学内部素以敏锐见长的诗歌的性格。面对一个蓬勃变异、日趋多样化的世界,文学,包括诗歌不可能不以自身的多样化来观照、来反映它所生存的世界。而世界在五光十色地运动着。人们的心灵在承受着也在消化着:彩电牌子、组合家具、弗洛伊德荣格、分析哲学与反分析哲学、结构主义与反结构主义……所有的灯都亮了,反而一片眩

  • 标签: 文学 弗洛伊德 历史感 诗歌发展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地运动
  • 简介:唐山皮影是我国古老的民俗艺术,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的万历年间,清末民初极为盛行,迄今已经走过了四百多年的历程。本文从唐山皮影的历史渊源出发,分析其艺术特点,从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和演技艺术对其进行美学价值探究。

  • 标签: 唐山 皮影戏 艺术 美学
  • 简介:<正>理式·范型·Form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心智的发达,人类认知世界的注意力便开始从最初的自然万物转向意识领域,从最初主要是面向物质世界转向精神王国。一般说来,哲学史上唯心论的出现总比唯物论稍晚,这便是人类认知对象转换的逻辑表现。柏拉图曾记述了苏格拉底所强调的那条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这句哲理名言意味着古希腊罗马

  • 标签: 美本身 理式 美学研究 柏拉图 毕达哥拉斯学派 外形式
  • 简介:<正>韩树站在《杜弗莱纳的现象学美学》(《光明日报》1985年3月14日)一文中指出:现象学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波兰籍的美学家罗曼·茵加登(代表作是“文学的艺术作品》),另一个是法国美学家米凯尔·杜弗莱纳(代表作是《审美经验现象学》)。杜弗莱纳认为,审美经验包括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历来各派美学都是建立在创作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这些美学有陷入心理主义的危险。他继承现象学派的创始人胡塞尔对心理学

  • 标签: 现象学美学 西方美学 法国美学 美学家 心理学方法 审美知觉
  • 简介:在艺术领域中,具象、抽象历来都属于最普遍、最广泛的范畴,自人类产生了对客观物象进行描绘的平面艺术(绘画)和立体艺术(雕塑)以来,二者成为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方式,当我们再一次面对具象、抽象这样陈旧而又新鲜的艺术范畴时,应该能够发现一些人类美学思想的发展规律及人类艺术发展与心灵历程的契合性。具象,在艺术领域中,特别是在绘画中指画面出现的被描述的客观对象以一种具体的形象出现。它基于人类欲将客观世界加以再现的强烈愿望,这

  • 标签: 具象绘画 客观物象 美学思想 现代美学 康定斯基 乔托
  • 简介:读《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范军邱紫华同志的《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简称《引论》),是一部系统研究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力著。作者在前,人和当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把黑格尔美...

  • 标签: 黑格尔美学思想 自由的艺术 黑格尔哲学 美学体系 美学范畴 哲学体系
  • 简介:<正>第十届国际美学会议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四日至十九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来自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几百名代表出席了这届会议,其中有当代国际著名的美学家斯帕沙特(加拿大)、丹图(美国)、达明加诺维奇(南斯拉夫)、杜冯(法国)、德兹米杜克(波兰)、马戈利斯(美国)、阿恩海姆(美国)、瓦蒂莫(意大利)、今道友信(日本)、奥斯本(英国)等。

  • 标签: 美学家 意大利 十八世纪 艺术家 法国 卡夫卡
  • 简介:<正>文化学研究文化,不能不研究作为整体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的研究又不能没有美学的指导,所以,美学与文化学的整合,就美学自身发展而言是十分必然的,就文化学而言又是非常必要的.美学与文化学的整合,必然产生一门关于审美文化研究的新科学,这就是审美文化学。审美文化学是美学和文化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本文打算先谈谈美学与文化学的整合问题。

  • 标签: 哲学美学 审美活动 审美文化研究 审美文化学 美学思考 精神活动
  • 简介:摘要本文从心理美学角度入手对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中形形色色的“畸人”形象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对隐藏在表象下的真实景况进行挖掘,对小说作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层思考进行揭示。

  • 标签: 《小镇畸人》 心理美学 畸人
  • 简介: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呈现出力图摆脱哲学,进而与现代科学相吻合的趋势,关注点已从哲学的附属转变为依托实验、精神分析、符号研究、意向研究等领域。本文试图在熟悉这些领域后,梳理出不同的概念架构,进而探索当代美学思想与东方式思维结合的新研究方法与途径——深度把握时代性、凸显民族性来建构美学

  • 标签: 西方 近现代 美学思想
  • 简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与当时社会背景的融合,带给读者不一样的美感享受。严格来说,《倾城之恋》不是一个悲剧,但是在其西方"酒神精神"的意蕴下,却带给人喜中带悲的快感体验。无论是貌美的白流苏为了生存而追求婚姻,还是不羁的回国浪子追求真爱却屈服现实,都在浪漫中带着反讽的意味,其中的荒诞色彩,让小说的美学价值凸显。本文从小说的悲剧美、意蕴美、语言美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试图发掘张爱玲特有的美学创作精神。

  • 标签: 《倾城之恋》 美学 悲剧 人物
  • 简介:满族传统的渔猎文化和自然环境有着多维度的融合关系,萨满神话以万物有灵论为其哲学基础,以其原始诗性思维尊奉自然、敬畏自然,对话自然,隐含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因而较旱地具有了生态美学的维度。满族萨满教椎崇天地合一,万物有灵,物我混融,万物同亲。在满族萨满教神话中,人类与自然互动,并与自然万物有一种血亲关系。萨满沟通天地神人,实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①因而,满族萨满神话的创作体现了生态美学的特点。

  • 标签: 满族 萨满神话 生态美学
  • 简介:<正>陈骏涛在《“新美学-历史批评”:一种综合性、超越性的批评范式》(光明日报88年9月2日)一文中指出:新美学-历史批评是从传统的美学-历史批评蜕变过来的,它与传统的美学-历史批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主要的是它依然坚持“历史”这个最终的视野,通过艺术的批评,沟通艺术与历史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它与把艺术形式作为独

  • 标签: 历史批评 批评范式 新美学 不可分割 超越性 沟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