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一、经不起实际检验论述“粤剧怎样从外来剧种‘为本’,到‘另创一格’,怎样从外来剧种的支流到分道扬镳?始终没有作出证据充足、言之成理、经得起实际检验的论述。”(郭秉箴《粤剧古今谈》)郭氏这段话,是对几十年来研究粤剧史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客观的,也是准确的。陈非侬先生认为南宋时已有粤剧,根据是“南戏传入广东,成为最早的粤剧。”所以,粤剧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此说虽然至今仍未发现有文字资料支持,但有一有力物证,就是佛山祖庙的石戏台(这个戏台现仍存在)。佛山祖庙(在广东南海县佛山市内)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时已经建成。试问如何当时没有戏剧演出,又怎会有戏台?(《粤剧的源流和历史》)对于陈先生这一观点,我们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南戏传入广东,成为最早的粤剧”这一命题似乎难以成立。因为南戏传入广东仍然是南戏,不能当作为“最早的粤剧”,只能说明南宋时广东已有戏剧活动,并不意味粤剧已经产生。南戏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在其影响下,才形成四百多个地方剧种,故此,各地方剧种都跟南戏有渊源,不是剧种本身。其次,把佛山祖庙的石戏台当作“粤剧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证据,是悖于史实的。有戏台,有戏剧演出不一定是演粤剧。

  • 标签: 地方剧种 陈非侬 丝弦戏 下四府 佛山祖庙 戏剧演出
  • 简介:知识分子的言说困境张卫东人文精神讨论从文学、作家及文学批评开始,并始终吸引着大批文学界人士参与,但文学早已被悬置一边;它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文化热点,但最终并没有产生什么,新思想”,与此相关的讨论都可还原为旧有的讨论,甚至还原为“道德”、“理想”、“精神...

  • 标签: 知识分子 道德的形而上学 悖论 无物之词 中国知识界 人文精神讨论
  • 简介:三年前,在凌子风去世一百天时,他的夫人韩兰芳女士曾召开过一次追思会。会上,凌子风生前的挚友,我国著名编剧黄宗江老师在发言中,曾提出一个观点。他说:凌子风的晚年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辉煌期”。他的这一提法受到了与会许多名家的赞同。

  • 标签: 凌子风 电影艺术 电影创作 艺术风格 导演 艺术成就
  • 简介:<正>樊星在《再谈告别20世纪》,(载《文论报》1995.12.15)一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界最触目惊心的悲剧是党同伐异。因此,在世纪末反思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一直是牵动人心的重要主题。在文化挣脱政治的争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讨论,宽容、宽松的呼声中,都可感受到这主题的存在。如何在深入民间与保持独立人格之间,在干预生活、关心政治与超越党同伐异之间,在肩负文化使命与调整文化心态之间,在吸收新潮与承继遗产之间保持平衡,是一个血泪凝成的世纪性课题。一般说说容易,真正做到,很难。浮躁情绪和“唯我独尊”的偏狭不知坑害了多少有才华的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浮躁不安,当代人已来到一个转折点上,以经济竞争取代政治斗争;以百家争鸣取代“一言堂”;以兼容并蓄取代党同伐异;以豁达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独立人格 文化心态 文化使命 中国文化界 命运主题
  • 简介:"五四"时期蓬勃兴起了以北京大学征集民间歌谣为标志的民间文艺运动.研究二十世纪文学史的论者习惯于对这场运动中出现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作出启蒙与被启蒙的判定,这种看法貌似有理,实际上是缺乏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作深入全面的考察,忽略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融互动.

  • 标签: 民间文艺 五四新文学运动 知识分子 勃兴 文学史 民间歌谣
  • 简介:很多人同我说过,喜宏的小说很好看。因为喜宏的小说“很智慧”。但是小说不是学术论文,仅有智慧似乎是不够的。如果喜宏的小说提供给人的仅仅是认识价值和才学的夸示炫耀,那么它们是不值得重视的。喜宏的智慧在于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洞察,对中国人传统的欣赏习惯与审美期待的体悟,以及对当

  • 标签: 欣赏习惯 创作特点 学术论文 同我 审美期待 认识价值
  • 简介:主体性的黄昏──现代知识分子启蒙价值形态的不确定性刘宏伟美国学者薇拉·施瓦支分析了本世纪初三代知识分子笔名的象征性,以欣喜的心情看待这种变化,学者型的“饮冰者”(梁启超)、感情炽烈的“疑古者”(钱玄同)、行动主义者“毅”(罗家伦)。这分别意味着现代知...

  • 标签: 现代知识分子 主体性 启蒙价值 民族叙事 瞿秋白 知识者
  • 简介:由从势者到求道者的位移——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摩罗20世纪的中国,企图摆脱几千年来的历史惯性,走向一种新的文化前途。对此抱有最多向往并作出最多努力的,当是知识分子群体。然而,站在世纪末端稍作回首就会发现,曾经呼啸奔突、呐喊猛进的知识分子是...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符号自我 人文精神 精神自我 王晓明 主体人格
  • 简介:一、意识形态:“回到马克思”尽管马克思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也不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始作俑者,但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必然要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开始,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用美国弗·詹姆逊(F·Jameson)的话来说:“意识形态分析的形式正是马克思主义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揭示各种观点在一场持续的阶级斗争中作为合法化的工具和武器这样一种作用来使其单纯外表的‘非神秘化’。这一类的常被认为是还原性的,当然只能是这样:它意味着粗暴地将那些以纯粹的思想为表象的东西还原为它在社会生活中不那么令人喜爱的实用功能。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和弗洛伊德所发动的那场革命一样广泛……”,“‘意识形态’一词,使用这个词就意味着你必须解释,找到人们所说、所做的事背后的意义。”

  • 标签: 意识形态理论 经济过程 审美论 马克思主义 开创意义 形态分析
  • 简介:80年代新名词与90年代新话语作为一种现象,绝不限于文学理论与批评,应该说,整个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文学创作领域都存在这种现象,只不过文学理论与批评作为一个相对前沿的学科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更有代表性。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作文……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论 文学创作 话语 批评 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