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9 个结果
  • 简介:一何谓现代主义?——尽管络绎不绝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但是,各种阐释仍然没有一个尽头。这首先表明了西方文化对于现代主义的久久震惊。现代主义放肆地践踏传统,亵渎经典和大师,并且企图在文化废墟之上重铸一批面目怪异的语言产品。迄今为止,还是有许多人回不过神来:这一只横冲直撞的怪物从哪里跑出来?现代主义起源于什么时候?1880年,1910年,1915年,抑或是1900年①?现代主义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文化类型具有哪些特征?现代主义运动分解为几条线索,如何与现代社会互动?另外,现代主义结束了吗?现代主义是被大众抛弃了,还是意外地成为自己所鄙视的经典?显然,这一批问题极为复杂,视域的转换或者历史资料的积累将不断地修正既有的结论,甚至派生出另一些意想不到的线索.

  • 标签: 现代主义 个人主义 现代性 西方文化 文化类型 运动分解
  • 简介:个人主义思潮自上世纪初舶来中国以后,就长期处在被误读的状态,最常见的对个人主义的误读就是把它窄化为“自私”的代名词。本文在对“个人主义”人生哲学的实质内涵加以客观还原的基础上,以张爱玲的小说名篇《倾城之恋》为个案,具体分析了西方个人主义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变形”及其所衍生的生存价值问题。

  • 标签: 主体性 个人主义 文化传递 变形 张爱玲
  • 简介:1920年代,一大批作家将目光转向了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由此开辟了一个更为新鲜和广阔的视域。乡土小说作为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也拓展了新文学的题材,泥土气息一直蔓延着整个现代文坛。长期以来,受启蒙主义的影响,一般认为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价值在于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愚昧以及反人性的原始习俗,和鲁迅一样改造国民性是这些小说的重要主题。但是也有论者对乡土小说的国民性批判在美学上的“分离”现象提出质疑,即这些作家在讲述“别人”的时候,是否掩盖了另一种形式的傲慢。

  • 标签: 国民性批判 乡土小说 个人主义 民族寓言 重读 改造国民性
  • 简介:阎连科在当代作家中是个性甚为鲜明、独特的一个。这种独特性体现在他不会或者说不愿用“常态”来“说话”,而一定要给自身找到某种激情的支撑才好。就阎连科所呈现的文学世界来看,天灾人祸、瞎眼瘸腿、盗棺掘墓、奸淫掠杀等“非常态”事件是屡见不鲜的,它们给小说染上了沉重、压抑和恐怖的氛围,从《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到《受活》,乃至最新推出的《丁庄梦》,皆是如此。事件大都发生在耙耧山脉中那方孤独、贫瘠的土地,听起来犹如久远、酷烈的苦难传说。另外,从阎连科的语言来考察,一种饱含诗性张力的偏执叙述:情绪在高烧、亢奋中前进,几乎把故事烧成了灰。这种形式与内容互为佐证的极端化表达作为阎连科的风格识别,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声誉。

  • 标签: 阎连科 极端化 写作 《日光流年》 《坚硬如水》 形式与内容
  • 简介:冷风过境,寒风侵肌逆风而行,溅起的水雾在晨曦中泛着白光北风、坚冰吹散一阵愁浮冰里的夕阳,圈出划着羊皮筏子的老人

  • 标签: 黄河 个人 羊皮筏子 老人
  • 简介:  政治家应该尽量地"接近民众"--这是国家首脑的所有顾问、形象设计师和演讲稿撰写人都应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的首相痴迷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总统酷爱高山滑雪,那他们的支持率肯定会高出几个百分点.选民就是愿意看到政治家本人也和他们一样有同样的弱点优点.只是他们更精明一些,更诚实一些,还更机敏一些.那世界上的这些权势人物闲暇时间都在干些什么呢?……

  • 标签: 个人嗜好 领袖个人
  • 简介:对于我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并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从小时候的两小无猜到现在的渐行渐远。只是因为那个人,让我拥有如梦境般美好的童年;只是因为那个人,让我抱着如泡沫般脆弱的梦境,不知所措;也只是因为那个人,让过去的美好变成了现在的回忆。"走了。""嗯。"他轻轻悄悄关上了门,走出了家。而我却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蜷缩着身子躺在沙发上。望着电视里的伤心童话,竟莫名地感到无助。是从哪时侯开始,我们从原来的嬉笑打闹变成现在的不苟言笑。如今的我啊,只能感叹时光匆匆。

  • 标签: 最遥远的距离 渐行渐远 外婆家 使人 身临其境之感 回过头
  • 简介:  一个人最舒适,可我行我素、无牵无挂外,还可以做自由的身游和神游.  大多数人不喜欢独处,是因为害怕寂寞.可是,孤独是天性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俄国作家普里什文认为人是天性的主宰,所以能够和孤独做斗争.然而,人的本性就是寂寞,能够主宰孤独并不意味着能改变品尝孤独的滋味.何况,这滋味是多面而复杂的,需要时间、经历才能回味.  ……

  • 标签:
  • 简介:一有五个人走那条路,天天走那条路.是一个老头两个小伙和两个丫头.

  • 标签: 走路
  • 简介:试析“个人化写作”及其他樊波近一个时期,中国文坛上一种“个人化写作”的提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以往那些由评论家命名的所谓流派不同,这一提法首先是由作家(陈染)本人命名并加以阐发的。虽然国外(比如日本)作家也有类似的提法,但其内涵有很大差别。陈染...

  • 标签: “个人化写作” 陈染 第三种批评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艺术手法
  • 简介:江淹《别赋》里曾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仅此一句,道出了千古离情别绪。人生一世,来去匆匆,每天都在演绎聚散离合。再华美的花事,繁盛的筵席,都有散场的那一天。所不同的,亦不过是早晚而已。李叔同在《送别》一词中写道:“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所以在他经历人生诸多悲欢之后,选择皈依禅门。

  • 标签: 个人 《别赋》 离情别绪 《送别》 人生 李叔同
  • 简介:一杯茶,一方净土;一首歌,一番回味.一个人的午后,情感在阳光真切的温度里蒸融.记忆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过往,花一样半开,酒一般微醺着.我知道,在急速行走的生活里,这样的时光越发奢侈.可我却偏要在尘世的热闹里营造一份苦寂,播撒属于自己内心的孤独的种子.音乐响起的时刻,灵魂就开始安静下来,四下的喧嚣瞬间停歇.曾经不羁的流年、芬芳的花香、青涩的果味,仿佛一炷高殿之上的香烛,倾吐着曾有过的缠绵红尘.

  • 标签:
  • 简介:  初中时我是一个坏学生,成天和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打架斗殴,根本不思学习.那个时候,不知为何,我就是喜欢打架,大架隔三差五,小架天天有.有事打,没事找茬儿也要打.为此,老师和父母没少头痛,苦于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不便将我驱逐"出境".于是,我成了有名的"问题学生".……

  • 标签:
  • 简介:  如果一个人偷着乐,我们肯定能找到给予他快乐的另一个人,或另一个事物,另一个存在着的生命.不管它是什么,存在即活着,就像是水,你给它河床、湖泊、杯或盏,水会以任何一种形体与你接近.一草一木,它都会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转移到我们身上,愉悦或忧伤,花草以它多愁善感的一颦一笑,使你移情.诸如中的香草,给你的感受是超凡脱俗的精灵;里的那株紫绛珠,叫人心旌摇曳,牵魂摄魄,这是花草移情的典范.明清时代的大才子李渔,以花为命,"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节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可见花与人一脉.对付李渔这样的人,你不必口诛笔伐,老拳相向,你只需抽干他的塘堰,吃掉他的莲藕,便是伤着他的筋骨.如果你嫌这样干麻烦,那么动一动小指,拔掉李渔的水仙,胜过拆他的茅庐.如果你要李渔纳你为妾或者相你为仆,身挂十五贯铜钱不如手持一株兰草取悦他,碰上这样的"色鬼"真是那代人的大幸.……

  • 标签: 幸福事情
  • 简介:普希金说,青春是糅合了希望与悲哀的疯狂岁月。小说《蝴蝶》中的刘少少,就是这样一个在青春萌动时期纠葛着,矛盾着,自卑着的忧悒少年。他因下巴上生有一个蝴蝶形的黑色胎记,所以遭到了周围同龄人的歧视和嘲笑。连他暗恋的漂亮女孩子米小米,都铁青着脸不准他说自己漂亮。为此他痛苦过,自杀过,但一直得不到心理上的解脱与释然。

  • 标签: 下巴胎记
  • 简介:一村庄叫中间户。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村庄夹在两座大山之间。村庄里的十八户人家,全是李姓。翻看李氏家谱,得知他们的老祖宗在三百多年前躲避战乱,只身一人逃进大山和一个有些疯癫的女人相遇。那时的季节已经进入隆冬,山里雪花漫卷夹着阵阵风叫林吼,

  • 标签: 小小 李氏家谱 李姓 八户 卷夹 种庄稼
  • 简介:  数九寒冬,要去哈尔滨.哈尔滨今年冷,常有零下三十多度,可以把眼睫毛冻成小冰棍.冻成了小冰棍的眼睛一眨巴,就会发出一种玲珑剔透的响:有了一只挂在身体上的风铃,灵魂便很活泼了.冷也是一种童话,我想.人是应该冻透一次的,我想.热透一次,冷透一次,爱透一次,恨透一次,苦透一次,甜透一次,梦透一次,醒透一次,笑透一次,哭透一次,于是乎,人生也就不那么平庸了.……

  • 标签:
  • 简介:老舍的创作思想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形成了多种创作方向。在保守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的启蒙主义的创作方向,坚持了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代表作有《二马》、《赵子曰》、《猫城记》等;在平民主义和平等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对黑暗、堕落的城市生活进行批判,代表作有《骆驼祥子》等。在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的革命古典主义的创作方向,坚持为民族兴亡而写作,代表作有《四世同堂》以及抗战中、解放后的那些不那么成功的作品等。老舍创作的多向性,非常典型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彷徨以及最后的归宿。

  • 标签: 老舍 启蒙主义 现实主义 革命古典主义
  • 简介:绪论作家阎连科的生命和作品中充满着矛盾。为了逃离贫困和耕地而到了都市,但以写作为敲门砖的“原罪”意识却一刻也没能让作家超脱土地,所以作家通过作品要实现与现实永不脱离的某种现实主义精神。但是,他说过他所体会到的现实又不是大众所体会到的现实,他所追求的现实主义也不是如今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因此他的作品不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作品。

  • 标签: 《丁庄梦》 现实主义精神 权力 人和 “原罪”意识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