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中国的文学批评,无论躲进多深的校园、多密的"圈子",都无法避开不绝于耳的批评和诘问,说其"缺席""失语""失效"的有之,斥其"吹喇叭抬轿子""红包批评""学者黑话"的有之……2013年,王安忆更是在一次座谈会上直接说"今天的文学批评使我感到恐惧,对所有的批评我都是不看的",认为文学批评对作家创作常常是强势介入和蛮横曲解,真正严肃认真的批评反而沉默。

  • 标签: 文学批评 王安忆 强势介入 城市文学 文学环境 中国文学
  • 简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发达、繁荣的时代。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①就文学而言,宋代诸体皆备。宋代是中国笔记文体成熟的时期。明人《五朝小说·序言》:“唯宋则出士大夫手,非公余纂录,即林下闲谭,所述皆平生父兄师友相与谈说,或履历见闻,疑误考证。

  • 标签: 宋人笔记 文学批评 价值 轶事 苏轼 中国历史
  • 简介: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而兴起,始终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重要性,向父权社会传统发起反抗。它综合借鉴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可以说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本文梳理了该批评理论的发展历史,着重指出了其中最为卓越的两次发展浪潮,通过对代表性女性主义批评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提出了该理论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

  • 标签: 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 发展浪潮
  • 简介:对我来说,黄德海是一个让人身心振拔的朋友,他善于体贴你在烦琐世事中的无奈。不过在他看来,这无奈显然只能是个起点,接下来应该是反省、决断、担当的领地,从当下的生活里抬起头来,催促自己往更好的地方去,才是生活的大义。当然,这些意思他首先是行之于己的,表现出来,就有了他在人群中行色匆匆又坚定果决的身影。不大见面时,偶尔想起他急匆匆的样子,也就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不至于太过偷懒或颓唐。

  • 标签: 文学批评 生活 无奈
  • 简介:于爱成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家,给人感觉是低调的。但低调似乎不应该是批评的姿态。事实上,低调的感觉来自他的为人。在一些公共场合,人们讨论文学话题时,于爱成似乎总是保持着一副洗耳恭听的神情,轮到他发言的时候,他也没有偏激之词。后来我发现,这也不完全是于爱成的为人,这种为人决定了他的批评观,或者说,因为他的批评观,所以他会做出一种低调的姿态。于爱成谈过自己的文学批评观。

  • 标签: 文学批评 理论目标 批评观 民间文化 理论批评 现代性
  • 简介:总体而言,1990年代至今的文学批评,其功用显然已成为文学创作的评价者和判断者。这造成了文学创作对文学批评的双重疏离。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对文学批评普遍采取不太信任的态度。第一重疏离,是对批评家不以为然,认为当代批评家,并没有真知灼见,不能真正读匿文学作品。第二重疏离,是对当代批评家职业操守有所疑虑,作协系统的职业批评家被认为接地气却流于油滑,学院批评家被认为专业规范但失于空疏。这种情况的造成,根本原因出在批评批评家身上。我们的文学批评,如果说,曾经出现过对文学创作理性导引和良好互动的时期,

  • 标签: 批评立场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职业操守 批评家 90年代
  • 简介:随着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在中西当代文化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越来越不满。这本来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然而,有些文学批评家却不是在把握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的根本性质的基础上超越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局限,而是基本否定了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认为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在文学文本解读上是低效或无效的,甚至质疑了文学理论在懈读文学文本上的能力。这种贬低文学理论的倾向在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很有市场,并有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无助于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有序发展,而且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健康发展。

  • 标签: 当代文学理论 当代文艺理论 文本解读 文学批评家 中国当代文艺 中国当代社会
  • 简介:自人类有文字以来,自然就频频出现在文字中:起伏的群山、连绵的森林、奔流的江河、辽阔的草原、变换的季节、习性各异的动物和千姿百态的植物……由此,自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其杰作众多,或天马行空,或流光溢彩,

  • 标签: 自然文学 世界文学史 文字 天马
  • 简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地“之子为叙述者的现实主义文学与以“火”之子为叙述者的现代主义文学一直居于主流位置。与此同时,以“水”之子为叙述者的古典主义文学则不仅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而且被牵强地归属于“乡土文学”的类别之下。事实上,古典主义文学虽然兼容了现实主义手法与现代主义意蕴,但其所信仰的“以美育代宗教”1的文学观念却与二者存在根本差异。

  • 标签: 文学世界 古典主义 “水” 曹文轩 “以美育代宗教” 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纽约百老汇大街2289号巴诺书店,微雨。二楼的一角,一名以写作谍战小说在国内一度出名的作家.在此举行BEA书展期间由中国方面专设的读者见面会。参加者十分寥寥,让人于心难忍。听了一会儿无甚新意的介绍和对话,我闪人旁侧悬有帘布的成人书籍区,目光所及,均为热辣辣的图文.放满了好几个大书架。幸亏我不识英文,光看书中文字难知其详.

  • 标签: 疲软 文学 巴诺书店 百老汇 BEA 参加者
  • 简介:主持人语: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对80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边界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这项工作,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前奏和铺垫。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在80年代的兴起,逐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高水平的学科方向,根本的原因来自于它的"古典文学化"。

  • 标签: 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初步性 文学化 南方文坛 八十年代
  • 简介:在当代文化研究领域,受过系统的社会学训练的英国学者托尼·本尼特(TonyBennett)的学术研究显得别具一格。他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与各种模式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的对话,努力发展一种更加彻底的社会化和历史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倡导对文学/社会关系领域进行非审美的理论分析,并指出与审美决裂的一系列概念、方法和程序。本文意欲对托尼·本尼特的这种非文学文学理论的贡献及其不足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学界。

  • 标签: 文学理论 托尼 尼特 马克思主义文论 当代文化研究 后现代语境
  • 简介:当代中国的先锋文学起始于1985年前后。这一年代,马原、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苏童、北村等作家,先后发表了他们具有先锋文学气质的重要作品——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格非的《褐色鸟群》《欲望的旗帜》、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

  • 标签: 先锋文学 孙甘露 马原 格非 苏童 莫言
  • 简介:中国文学史理论研究正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为使相关研究从编年体、文化性、人性论等视角逐渐向文学本体和文学性视角回归,也为探讨中西文学性观念的理论异同与实践差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原创中心、《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原创》集刊编辑部于2015年1月1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同新楼联合举办了"文学性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史"高层学术论坛。论坛共邀请华东地区文学史研究专家、学者三十余位,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多层次、跨学科的深入讨论。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高层学术论坛 财经大学 中西文学 华东地区 人文学院
  • 简介:作家一方面要保持强烈的旅行愿望,另一方面要在旅行中设法摆脱操纵性.走出那些恒定的、凝固的印象。行走的关键正在于远离平凡、发现细节。——题记波德菜尔的坟茔巴黎市内的公共墓地有两块,一是拉雪兹神父公墓,另一个是蒙帕纳斯公墓。前者埋藏着女人的瑰宝王尔德。以及文豪莫里哀、巴尔扎克、普鲁斯特等等,后者则定格着萨特、波伏娃、杜拉斯以及波德莱尔们曾经的星芒。按照王尔德在诗集《斯芬克斯》中的意象,他的墓碑被雕刻成为一座小小的狮身人面像,碑身上充满了粉丝们倾注的涂鸦——口红、爱心和各类留言。

  • 标签: 旅行 文学史 狮身人面像 巴尔扎克 普鲁斯特 波德莱尔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图像文化逐渐覆盖整个社会,有人将现代社会称为“读图时代”。图像的大量冲击,致使文学陷入危机。本文通过探讨图像文化的产生、图像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的未来的论述来阐释在图像包围的文化环境中,文学将如何应对。

  • 标签: 图像文化 读图时代 文学未来
  • 简介:作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从《新青年》上围绕白话文学的讨论开始的。对于文学革命发生的过程,学术界已有大量论述,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往往是从一个已经被常识化的"文学"观念出发,有关文学革命的一些基本的前提性的问题仍未得到充分的厘清,例如,最初在《新青年》上参与白话文学讨论的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他们在介入讨论时的"文学"观念是什么?相互之间有无分歧?为什么关于"文学"的讨论,是在《新青年》这样一个思想评论性的杂志上展开的,这场讨论又何以发展为一场意义重大的文学运动?对这些问题的重新检视和思考,要求我们把“文学”观念尽可能地陌生化和历史化,去探讨清末至民国初年“文学”观念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所依赖的历史语境。

  • 标签: 新文学运动 钱玄同 刘半农 文体革命 小说界革命 “纯文学”
  • 简介:本文旨在讨论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直接回应最近的见刊论述以及2014年上海复旦大学专题研讨会中与身体美学相联系的四种观点。这些观点是:1)身体美学是一个学科,犹如经济学一样的研究领域,不同流派彼此阐发但学科本身仍然有待于历史学者与其它形式的批判加以论述;2)身体美学不是一种实用主义;3)身体美学研究促进赋型(embodiment身体化),可以成为身心互融的强有力手段,以及4)正如已有的种种马克思主义式学科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一样,也会有马克思主义身体美学。然而,当我们将舒斯特曼的论著与马克思主义学说联系起来,我们也许要将以上四种主张全都摒弃。我的论证是,舒斯特曼的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可谓是资产阶级的、非历史的、实用主义的,因此他的美学,从坏的角度看,代表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结晶,从好的角度看,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应对策略。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生产、异化、剥削等诸方面能促成虚假意识形态的形成,由此出发,我们可论证的是,身体美学则促成一种去型(disembodiment去身体化)。其结果便是,舒斯特曼所提出的身体美学究其本质是与马克思主义彼此不容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美学 身体美学 实用主义
  • 简介:文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美轮美奂的人间景色到大喜大悲的人间情感,从人生历程的点点滴滴到衣食住行的大事小情,凡此种种,都可以用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其看法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感悟和审美中,文学这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作品,展示给人们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

  • 标签: 文学 衣食住行 人生历程 哈姆雷特 艺术作品 感受
  • 简介:电影文学语篇是叙事语篇的一个特殊形式。本文通过对日本电影文学语篇的叙事分析,从叙事学角度阐释了日本电影文学脚本的叙事者、叙事意图、互文性等的概念和应用,提出了"客事"和"本事"、"故事"、"叙事"叙事学四分法,进一步分析了电影文学语篇的叙事者和叙事意图。

  • 标签: 日本电影 语篇 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