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正>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驻中国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随即在几天内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当时,国民党政府正集中力量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对日本侵略者采取卖国政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撤至山海关内。日本侵略军乘虚而入,于9月19日占领沈阳,接着分兵侵占吉林、黑龙江。至1932年1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 标签: 日本侵略军 日本侵略者 帝国主义侵略 柳条湖 谢晋元 南满
  • 简介:<正>一九八五年八月下旬,应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批评家》编辑部邀请,全国十八家文艺评论刊物的代表会聚太原,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党中央倡导的评论自由精神的鼓舞下,我国的文艺评论工作正进入一个振兴、起飞的崭新阶段。为了加速社会主义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我们特倡议如下: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和文艺研究工作。文艺评论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重创作、

  • 标签: 文艺评论 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中国作家 自由精神 批评家
  • 简介: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反法西斯的抗战。在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烽火中,重庆美术界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战的烽火也催化了重庆美术的嬗变。

  • 标签: 美术界 抗战 重庆 烽火 嬗变 1931年
  • 简介:<正>第七章学生势大校长生戒心蒋介石对戴笠的不放心,其实从军统组织成立10周年的大庆活动时就有了。1942年4月1日,是军统组织成立1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充分展示军统的十年发展史,从这年的年初开始戴笠就指示抽

  • 标签: 蒋介石政府 胡宗南 周佛海 陈诚 史迪威 军统局
  • 简介:一般认为老舍是解放后才自觉向政治和人民靠拢,创作了《龙须沟》等戏剧后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笔者认为老舍获得这一称号并非因某一部戏剧,而是作家长期为人民创作的结果。实际上,正是抗战才使老舍从一个留学归来的精英小说家转变成一个充满人民性的戏剧家。文学史上的老舍有两个形象:一个是现代文学史上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从英国留学回来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幽默写家;另一个是当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家,解放后创作《龙须沟》、《茶馆》的老舍,是紧跟时代政治的人民艺术家。这两种看法形成了鲜明反差,我们不禁要问老舍的创作和文艺思想在这两个时代之间是如何过渡和转变的?老舍出身平民,他早期的《二马》、《离婚》等小说很自然地描写了一些市民生活,但在这些小说中老舍多以“五四”知识分子启蒙的眼光对传统进行批判,像《猫城记》更表现出一种精英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社会失望的情绪,此后老舍陷入反思和迷茫。

  • 标签: 抗战戏剧 当代文学史 人民艺术家 现代文 创作思想 定距离
  • 简介:<正>第四章、处心积虑组建特务军戴笠在复兴社特务处建立的初期,就想建立一支归属自己直接掌握指挥的特务武装,但由于蒋介石历来对军队的事防范很严,他始终没有敢向蒋介石提出来。所以当蒋介石在“福建事变”平息后不久,把南昌行营调查科并入了他管理的范围,这是戴笠绝对没有料想到的。南昌行营调查科是蒋介石坐阵南昌“剿共”时而特设的,内设一室三组及两个侦察队,在华中

  • 标签: 蒋介石政府 梅乐斯 调查科 军事委员会 特务武装 军统局
  • 简介:被人检举为"文化汉奸"2001年,越老越年轻的纪弦,在美国庆祝他的米寿,世界各地作家纷纷对这位台湾现代诗鼻祖致函致电祝贺.2001年12月,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对纪弦来说,八十八年的诗路历程颇不一般,迎接他的并不全是鲜花和掌声.

  • 标签: 纪弦 诗人 台湾省 现代诗 诗路历程 民族立场
  • 简介:抗战时期,大量著名作家汇聚桂林。这些作家与桂林在乱世中的邂逅是他们人生中一段独特的生命体验,他们在桂林生活、工作、挣扎、呐喊,他们审视着桂林,体验着桂林,也书写着桂林,他们用自己的文字从不同侧面生动地描绘出抗战时期桂林的自然与人文风貌。

  • 标签: 抗战时期 著名作家 桂林 生命体验 乱世
  • 简介:抗战历史的图像记忆中,有两幅作品具有代表性:一幅是沙飞的摄影《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另一幅是彦涵的木刻作品《当敌人搜山时》(创作于1943年)。沙飞的《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拍摄于1937年,首次发表在1943年9月出版的第4期《晋察冀画报》上。木刻与摄影是两种不同的视觉媒介,前者是传统手工方式,后者是机械技术手段,两者皆有复制功能,

  • 标签: 木刻 摄影 抗战时期 《晋察冀画报》 纪实 1937年
  • 简介:由蔡定国、杨益群、李建平三位作者合著的《桂林抗战文学史》,在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纪念即将到来之际,终于隆重推出,与读者见面了!半个世纪以前,在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悍然发动了野蛮残暴的侵华战争,将一个拥有辉煌历史与灿烂文明的华夏民族置于铁蹄之下蹂躏,抛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为民族存亡而抗争,成为那个时代的强音。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反映着时代的风云,又在一定意义上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战斗的武器。时代的背景与这两方面的因素,促进了文学的进步与繁荣。文学史上的这样一条规律再一

  • 标签: 抗战文学 历史辉煌 桂林文化城 桂林抗战文化 文学史 抗战时期
  • 简介:“家”是横亘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要津,全民抗战的召集令,既要激发“家”情怀,又要破解“家”观念对个人的羁绊。老舍的话剧主要以流亡重庆的“下江人”为表现对象,根据不同家族的战时境遇,提供了相应的“家国同构”策略。父子冲突与家国冲突的转换,青年本位伦理的确立,家国伦理裂隙的缝合,以及布景的隐喻功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老舍的抗战伦理构想。老舍对“家国同构”战时伦理的建构,既符合战时需要,也带有现代意识,更考虑了中国国情,不失为中国式的、现代性的抗战伦理构想。

  • 标签: 抗战文学 老舍 重庆 家国同构 家族伦理
  • 简介:音乐家流浪到了吴郭市的花码头镇,进了村子,站在村口的廊桥里,扶栏眺望远处的香炉山,胳膊朝风头略偏一下,袖子里便灌满春风。古人有诗: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正>英国佬的军舰,为什么又耀武扬威地开进了维多利亚港?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消息就像闪电划破长空,迅速传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饱受日军蹂躏的香港,顿时沸腾起来了:"号外!号外!日本鬼子投降了!""同胞们,东洋人要滚出香港了!"

  • 标签: 香港问题 日本鬼子 令人 废除不平等条约 丘吉尔 维多利亚港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教育事业也有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小学教育,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教育的需要,而素质教育成为了当今教育行业的主流。在素质教学之中,各类科目的教学无主次之分,都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音乐教学,更是素质教育之中的重点。在小学阶段进行音乐教学,必须要与多媒体技术等新型技术相结合,有效的提高音乐教学的多样性,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进行音乐学习。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了介绍,并且对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音乐教学也进行了讨论,旨在推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水平。

  • 标签: 小学音乐 多媒体教学 小学教育
  • 简介:起源于18世纪末的美国乡村音乐在当代仍然流行。它是一种以率直简约、诚挚自然的语言讲述人类质朴情感的音乐。本文分别介绍了美国乡村音乐的起源及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音乐形式:主题内容、曲式结构特点、演唱风格特点、演唱形式以及伴奏乐器几个方面的内容。美国乡村音乐是从英国移民带入的民歌、民谣、舞曲和器乐曲中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受到了其它外来音乐的文化,尤其是美国黑人文化的影响,最终成为工业社会中最具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曲调朴实无华、伤感哀怨。

  • 标签: 美国 乡村音乐 形式 特点
  • 简介:摘要社区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社区文化的一个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来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对于当前社区的和谐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 标签: 社区音乐教育 实践 意义
  • 简介: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我国民族音乐研究已走过了三个阶段80多年历程,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延安吕骥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和重庆国立音专“山歌社”为代表的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为代表的第二阶段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以“南京会议”为起始标志的第三阶段。从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看,第一、二两个阶段的研究是“在大量搜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用西方音乐理论对这些作品进行形态学的分析,从而达到为音乐创作服务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方式”。第三个阶段由于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高厚永教授为首的一批音乐学者首先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概念,所以可以称之为“民族音乐学的方式”。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民族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学科意识 民间音乐作品
  • 简介:音乐作为人类艺术文化活动的重要门类,随着社会分工的历史发展,在社会音乐生产的过程中逐步表现出其职业的特性。音乐从职人员是音乐创造活动的主体,而音乐职业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社会音乐生产结构中的音乐创作生产、音乐唱奏生产、音乐传播生产和音乐伺服生产四大环节。本文把观察对象投向社会音乐生产结构中音乐职业本体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媒介上来,并探求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便更为深入细化地对音乐本体进行认知。

  • 标签: 社会音乐生产结构 音乐职业 媒介
  • 简介:《论音乐作品的本质》是波兰音乐美学家卓菲娅·丽莎(ZofiaLissa,1908—1980)创作的一篇重要论文。(1)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本质进行抽丝剥茧的理论分析,置于历史化眼光下审视,与其说她是在尝试发现一个举世皆然、超越古今、无可动摇的“本质”,毋宁说是在挑明这种“本质”的历史相对性及意识形态性,甚或说,她无异于在宣告“音乐作品”的终结。在文中,她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音乐作品”这一概念予以彻底的批判与反思,吁请人们思考音乐文化时所惯用的基本概念范畴打上问号,并进行历史清理。

  • 标签: 音乐作品 论音乐 丽莎 意识形态性 民间音乐 历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