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透过经学诠释的视域,儒家“思无邪”为中心的《诗》观,是历代儒士在《诗》之为“义之府”的前理解中,对《诗》意义在此时当下的筹划、构建及修正。作为第一位自觉的《诗》诠释者,孔子断章取义,引《诗》《诗》,“思无邪”本文的字面意义对《诗》的意义予以概括性的规定;《毛诗序》则将“思无邪”的整体意义规定为一种政教类型,视《诗》本文为一个内在一致的统一体,“美刺”言诗,形成从整体到部分融贯一致的封闭的诠释循环系统:朱熹则以对本文实际真理的肯定修正“美刺说”.并在“劝善戒恶”的层面,重新构建了“思无邪”之“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去邪归正的《诗》观。

  • 标签: 经学诠释学 《诗》教 思无邪 诠释学循环 完全性的先把握
  • 简介:<正>胡有清同志的《文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力求贯彻“立足当代,统摄古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则,在理论阐述和探讨上尤其重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结合,其中不乏新的发现和见解。是一部便于教学的文艺教材。首先,这本教材的“新”,表现于对文艺理论体系和文艺方法的综合评论和探索上。新时期以来,出版了相当数量文艺教材。这些教材不同于五十年代中期写的那样引进苏联文艺为主体,也不同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写的那样阐述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主体,或是以广泛地引进二十世纪以来欧美各文艺美学学派的各种各样的文艺思维模式为主体,大都着力于文艺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文艺方法的绍介及应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文艺学教材 新时期 文学艺术 文艺理论体系 文艺学方法论
  • 简介:王闿运是晚清宿儒,“经学文章”闻名埴坫①,其于词也造诣颇深。陈乃乾称其“余事及词,有《湘绮楼词选》,取舍不同于人,所作亦能自名一家”②,《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也赞其“自为词家一代作手”③。但关于王闿运的词派归属问题,学界却颇有争议。

  • 标签: 王闿运 宗派 词学 四库全书提要 归属问题 陈乃乾
  • 简介:<正>四检验原则:证伪与时效正因为文艺社会要研究人类文艺活动的各种社会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提高文艺社会发展的可预测性和可操作性,所以通过证伪方式来提高其科学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20世纪的人类对于寻求真理行一种根本性的觉醒,他们不再构造牢笼万物、涵盖一切的理论体系,不再寻求能有无限概括力的终极真理,相反,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失误,人们设计出各种理论模型来把握对象世界的秩序,当这个模型和流动变化的对象不再对应时,这些理论就被证伪了。就必须有更切实的理论来代替它。

  • 标签: 概括力 文艺政策 社会角色 文艺社会学 作家群 时效
  • 简介:有人认为叙事本土化就是在建立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特色的中国叙事。本文认为,中国叙事是一个复数,包括广义的中国叙事和狭义的中国叙事两个不同的层面,前者包含后者。具体而言,中国叙事包含中国学者提出的叙事学分支学科、叙事方法、叙事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挖掘整理以及西方叙事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其与西方叙事的关系,是叙事学学科框架内的互为参照、互为补充的关系。所谓叙事本土化,即要尽可能穷尽在中国进行叙事研究的一切可能性,而非仅仅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狭义的中国叙事

  • 标签: 叙事学本土化 广义的中国叙事学 狭义的中国叙事学
  • 简介: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健忘是没有前途的。人类历史,只能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前行。诚然,没有幻想或畅想,也就没有未来;但是多彩的幻想或高远的畅想,也只能建立在丰富的历史实践及其成果的基础上面。其他部门的运作是这样,

  • 标签: 书简 傅雷 人类历史 总结经验 历史实践
  • 简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孔子在原始经学时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且完整的经学诠释命题。关于这个诠释命题的提出,孔子是受动于血缘宗法制信仰的推动。而没有给出逻辑的论证,因此孔子一个独断的诠释命题封闭了“六经”文本。把“六经”负载的意义在绝对的遵循中诠释为绝对真理——周公礼乐制度,同时也为自己塑造无冕素王的圣人形象提供诠释意义上的必要性准备。西方基督的释经学关于《圣经》的诠释有着重要的自解原则,中国经学诠释对“六经”或《十三经》的诠释也有着在信仰上构成的自解原则。而经学诠释自解原则告诉我们,“述”的字义与词义是“遵循”.“作”的字义与词义是“制作”与“兴作”。杨伯峻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过度诠释为“阐述而不创作,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从而把一个经学诠释命题降解为文学诠释命题。

  • 标签: 孔子 中国经学诠释学 自解原则 独断论诠释学 信仰 误读
  • 简介:新世纪初年,文艺学界进行了一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问题的提出源于费瑟斯通那本《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theaestheticizationofeverydaylife这个观念并且对这个观念的意义作了多重解释。”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第一种解释是指反经典艺术的亚文化的产生及其影响,比如当一只瓷溺斗或朽木片被当作艺术品摆进画廊时,“审美”就不再如经典美学和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化生态学 美学 后现代主义 消费文化 费瑟斯通
  • 简介:20世纪20年末期代至80年代末期,中国文学理论和写作模式,主要有两个外来的路向选择和经验资源:一个是苏俄的文学路向和经验,一个是英美的文学路向和经验。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传统,经过苏联的对抗和改造(外国的古典文学,也经过同样严格的意识形态化过滤(1)),已变成结构单一的“苏维埃文学”。

  • 标签: 路向 莎学研究 梁实秋 中国文学理论 意义 人性
  • 简介:当今的驾校,比烟摊儿还多,一旦误入蚀了财还免不了灾.见我为此颇为踌躇,一位朋友便向我推荐某驾校的一位于师傅.

  • 标签: 师傅老 教车 车师傅
  • 简介:“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以及文学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直处于文化核心范畴之中。韩国毗邻中国,由于同属汉字文化圈,在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的同时,自然也分享了这份对于“气”的推崇。文学理论为例,高丽时期李奎报的“才气”、崔滋的“气象”、李穑的“气化”,朝鲜时期权近的“志气”、李珥的“心气”、申钦的“清气”等,韩国历史上的文人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于“气”的见解。

  • 标签: 气论 七贤 李奎报 林椿 李珥 申钦
  • 简介:欧阳修的《诗经》诠释古今相通的“人情”作为推究诗义以及鉴别先儒注疏得失的重要诠释尺度。他的“人情”诠释理念,发掘了《诗经》这一儒家经典独特文本类型蕴含的诗人的生命情感体验.在对文辞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构造的诠释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汉儒的讽喻诠释传统。

  • 标签: 欧阳修 诗本义 诠释学 人情 讽喻
  • 简介: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我国民族音乐研究已走过了三个阶段80多年历程,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吕骥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和重庆国立音专“山歌社”为代表的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民族音乐概论》为代表的第二阶段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南京会议”为起始标志的第三阶段。从方法和价值观上看,第一、二两个阶段的研究是“在大量搜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用西方音乐理论对这些作品进行形态的分析,从而达到为音乐创作服务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方式”。第三个阶段由于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高厚永教授为首的一批音乐学者首先提出了“民族音乐”的学科概念,所以可以称之为“民族音乐的方式”。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民族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学科意识 民间音乐作品
  • 简介:设计命题是设计思想最集中的意识形态。"百工咸理"是《吕氏春秋》中的一个重要设计命题。本文拟就"百工咸理"之命题,阐释战国末期至秦代初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以期解读"百工咸理"的设计要义与《吕览》的设计贡献,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传统文脉切点。

  • 标签: “百工咸理” 设计思想 “法天地”
  • 简介:以往学界在研究汤显祖的思想时,多认为他的“至情”核心是“以情抗理”,“有情人”杜丽娘就是他的代言人。在《牡丹亭》中,生前的杜丽娘固然可以视之为觉醒的青春形象(这些性格因素恰是作者继承素材而来的),但她的回生之路却是一步步走向传统,回归礼教。杜丽娘由人而鬼,再由鬼而人,始于情,终于礼,最后重新融入到了现实秩序之中。可以说,杜丽娘的形象内涵虽然有心学挑战传统礼教的激进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了作者“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的追求与倡导礼乐教化的苦心,这恰恰体现了他对心学的回拨态度,其复古倾向是非常明显的。

  • 标签: 至情 礼乐 心学 传统 回拨
  • 简介: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说”是要在宗教精神阙如而儒家礼乐法度业已崩解的现代中国文化场域中,美育为手段实施国民信仰的重建。审美作为一种精神形式的特殊性和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语境使信仰的审美化建构表现出在世俗性与超越性之间徘徊的张力特质,而最终结果往往牺牲信仰的超越精神为代价,这是与知识分子纠缠于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现代性心境紧密关联的。

  • 标签: “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 信仰 超越 世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