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王:2000年在山东,我看过你的个人画展,给我的印象是气势恢宏,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笔墨淋漓,色彩奇魄,时代感强。你把它称之为“超大写意”画,请问你的“超大写意”基点是什么?

  • 标签: 写意 个人画展 笔墨 色彩 时代感 气势
  • 简介:<正>对于顾城来说,经过1993年10月8日新西兰的那个惨烈的瞬间,一切都已结束。但他偏偏留下了一部《儿》,在人们对他的死亡议论、猜测的热潮刚过之后,造成了舆论关注的又一个热点,关于顾城的一切似乎这还未能结束。在我看来,《儿》属心理小说,它长于

  • 标签: 顾城 新西兰 诗歌创作 忏悔录 心理小说 蝌蚪
  • 简介:树上的童年乡村孩子不会爬树,就等于城里孩子不会坐公交车。忘了我从几岁开始学会爬树,只记得广阔的乡村,没有我没爬过的树。

  • 标签: 母亲 乡村 父亲 爬树 麦秸 公交车
  • 简介:<正>暑假里,我和妈妈去上海看了世博会。真开心呀,现在还让我记忆犹新。第一天刚到达世博园时,我们利用排队的时间研究了地图,决定一进去就先去泰国馆。安检时可细致了,不但包包要过机检查,还用一个仪器检查了我们身

  • 标签: 天刚 时间研究 博园 仪器检查 达世 时可
  • 简介:心如明月玉如魂——序李晓兰《雪落红尘》山西自古出才女,古有班婕妤,近有石评梅,今有李晓兰。李晓兰的诗词已经名闻京城乃至全国,她是古体诗词与自由诗双管齐下,比翼齐飞。对古体诗词,我是望而生畏,但并不影响我喜欢。清晨常常诵读几首唐诗或宋词,一读就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 标签: 李晓兰 诗词创作 古体 石评梅 立世 几首
  • 简介:或许我们可以确定,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顾城(1956-1993)读过,并且十分熟悉《圣经》.显然,他还读过以《圣经》为主题的一些哲学、宗教、文学及批评方面的著作.在他短短的一生里,《圣经》是他在杀妻自戕前所读过的最后几本书之一.这些阅读体验,自然对他的文学创作,乃至世界观自然不无影响.

  • 标签: 《圣经》 《英儿》 顾城 文学创作 中国当代 阅读体验
  • 简介:在1947年9月以迄1949年初,台湾新生报《桥》副刊上的、围绕着台湾文学诸问题的论争中,杨逵和骆驼表现了突出的思想与理论上的高度,在台湾当代文艺思潮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 标签: 当代文艺 杨逵 台湾文学 论争 《桥》 思潮
  • 简介:赴陇之前的笔记不日将走一趟甘肃,很是向往,因尚未去过,亦因一直佩服甘肃人。他们讲自己的好,常常不动声色。比如说:"咱甘肃不行,整不好普通话,只是出了一群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没什么名画,只有一批敦煌壁画;没什么好路,只有一条丝绸之路,没什么美食,只有一碗牛肉拉面……"这种似"无"却"有"的句式。

  • 标签: 海星 中央电视台 敦煌壁画 丝绸之路 甘肃 普通话
  • 简介:<正>熊正一直是寂寞的、不走运的作家。从80年代末到现在,此人踽踽独行,在他前边、后边和旁边,风云聚散,人事几度翻新。现在谈谈他为什么不走运。显而易见的理由是他写得太少,一个写得太少的作家差不多就是一个决心自我埋没的作家。作家的名字应该经常被看到,不管是在刊物的目录上还是在小报的花边新闻里。

  • 标签: 散文 文艺随笔 当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散漫淡漠的熊正似乎一直在与文坛较着劲,这么多年来,文坛一直忽略这个人的存在,至少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他的实力和实际的成果很不相称。但熊正没有动摇,没有改变。如果说有所改变也只是在他原来的道路上更偏执地往前走了几步。

  • 标签: 文学评论 熊正良 小说 叙事 反存在主义
  • 简介:阿弥为日本中世纪能乐创作和理论的集大成者,其美学观念表现出鲜明的日本特征。本文将阿弥的能乐美学放在日本文化的传统之中进行解读,从能乐理论的时间性与超时间性,世俗性与调和性中,指出其将禅宗理论巧妙运用于能剧创作中,使能剧创作和表演都能开出“自性之花”。而其理论中对幽玄美的推崇,更是包含了玄学的内涵。

  • 标签: 能乐 自性 幽玄
  • 简介:事隔多年,已经置诸脑后,今读新年第1期上张桂华一文,猛地脑子一震,一种愧疚之痛又重新袭上心头.文中提到张士敏的小说引起纠纷,上海劳模杨怀远和他妻子余秀状告小说作者诽谤罪;为此,上海58位作家评论家在报上发表给新闻单位、法律界等各界的联名信,为作者帮腔助阵.

  • 标签: 《文学自由谈》 小说作者 柯灵 作家 发表 评论家
  • 简介:诗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由来已久,从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来看,它必然是虚构、想象与事实的对立统一;其中虚构与想象是诗性的必然,而中国事实与西方主体意识却是前两者存在的基础与归宿。假如兼以本土诗论方法对读考察诗中国形象的本质,尤其从文学虚构与西方意识的角度主客观照,从具体的诗语言数据进行实证,它虚构、想象、西方意识及中国事实的核心特质则得以越发彰显。

  • 标签: 英诗 中国形象 文学虚构 想象 西方意识 对读
  • 简介:一元明之际在历史上确是一个十分微妙的时代,不单是朝代更迭,更是汉族把政权从元蒙手中夺回之际。按一般道理来说,汉族文人对此应该是欢欣鼓舞的,但仍有一部分士人,通过隐居等方式拒绝与新朝合作,他们用特殊的方式宣扬自己的主张.

  • 标签: 文学思想 山东时期 心态 戴良 汉族文人 元明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