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在于所谓的必游景点,而是一些细节所展现出的城市的灵魂。作为欧洲的艺术中心,佛罗伦的灵魂不仅是那一件件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也是街边的美食,是街头艺人飘扬的音乐,是傍晚老桥上的美景……

  • 标签: 佛罗伦萨 城市 艺术中心 艺术作品 街头艺人 灵魂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尤利西斯》中的女主人公莫莉及其在荷马史诗中的对应人物帕涅罗之间的关系及其本身的意义,从而加入到莫衷一是的乔伊斯女性主义争论中来,提出乔伊斯并非意在推出一个一丝不挂的"荡妇",而是在于呼吁社会设身处地为女性的生理欲求着想,给予她们更多的"人性化"理解、同情和宽容。

  • 标签: 《尤利西斯》 女性主义 传统性 叛逆性 人性
  • 简介:在任何阶段的教育,考试似乎都在所难免。考试的目的、形式、内容以及如何看待考试的结果等等,常常引发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议。在纽的思想和个人经历中,考试也让他深有感触。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纽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表达的对于大学考试的总体态度:

  • 标签: 《大学的理念》 纽曼 个人经历 考试 教育
  • 简介:什么是liberaleducation?一译“自由教育”,源自古希腊的雅典式教育,通过向“自由人”教授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天文、几何和音乐,培养兼具美德与健康、智慧与美的公民。一译“人文教育”,文艺复兴时期对上述古典教育传统的发现和继承是人文主义思潮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成为此后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一译“通识教育”,主要指美国大学对古典教育传统在方法和内容上的革新,与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和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相对。不同的译法显示了这一教育理念经历的漫长历史演变,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未变:在非功利性的导向中培养身心和谐的人。当今世界,无论教育机构还是社会整体,似乎都受到了功利主义的熏染,人文学科被边缘化,人们的物质享受和消费欲望却日益膨胀,同时地球环境和人的精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的时刻,让我们走近那些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思想家,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他们有关自由教育的经典论述,以古为鉴,或许会得到关于大学教育、关于人的信念和责任的某些启迪。加拿大诗人、古典学家安妮·卡森(AnneCarson)曾经借用两个魔鬼争论的故事来说明大学保持超越现实的理念有多么重要:“一个周二的下午,两个魔鬼在地狱里争论怎样才能最有效地打消人类追寻上帝的念头。一个魔鬼说,只要告诉他们其实没有天堂;另一个魔鬼说,应该告诉他们其实没有地狱。争执不下,他们找到撒旦。撒旦捋了捋胡子,说道,你们都错了,要想让人类不再追寻上帝,只要告诉他们天堂和地狱其实没有分别。”如果大学失去了崇高的理念,无异于忘却了天堂和地狱的分别,截断了接近理想的道路。现实在变,大学所担负的责任也在变,我们只有不断审视和提升大学�

  • 标签: 大学教育 纽曼 自由教育 人文主义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 教育传统
  • 简介:本文主要以哲学家柏格森的两部代表性著作与为参照,分析德尔施塔姆诗学和哲学家柏格森的学说之间的关联,揭示德尔施塔姆玄妙诗学的哲学来源.

  • 标签: 诗学 绵延 《创造进化论》 阿克梅派
  • 简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个古老而迷人的话题,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参与了它的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思维是否可分,如果可分,是谁决定谁。在众多观点中,针对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争议颇多。但以往对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讨论虽然不少,绝大部分研究都显得实证不足。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手语研究的角度再次探讨这一假说,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手语实证研究,包括手语失语症研究、手语者视觉感知实验和手语者大脑电势实验等证实这一假说,即语言能够塑造思维,影响思维的发展和形成。

  • 标签: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思维 手语
  • 简介: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蓬勃发展,美国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成为英语文学世界中的重要一员,而来自欧洲的现代主义文学对正在发展中的美国文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以司各特·菲茨拉德为代表的美国作家,通过对欧洲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借鉴和吸收将现代主义予以美国化,同时对现实主义传统予以承继和创新。菲茨拉德在小说创作中关注当时的美国文化热点,采用打破文类、创新叙事模式、自成体系的象征运用、对类型人物的讽喻描写等来叙述美国故事,建构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主义文学样式,成功地将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本土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欧洲中心文学传统的解构,从而奠定了美国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现代主义 美国文学 欧洲中心 本土化
  • 简介:在《自由的恶作剧者》中,拉德.维兹诺开篇传达了对美国白人政府颁发的道斯法案强行的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来挤压生存空间以及后续的同化政策极度不满。作者通过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借助印第安传统中独特的"恶作剧者"形象和他们的反叛精神,戏讽和打破常规品质,反抗了主流社会(白人群体)对边缘社会(印第安民族)的压迫。恶作剧者们分别从狂欢化的反教条主义,反二元对立,和反排他性三方面提升了民族的社会地位,同时完成了印第安民族文化传统的保留和重塑,保证了未来的发展。

  • 标签: 杰拉德·维兹诺 《自由的恶作剧者》 狂欢化
  • 简介:文学翻译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交际行为,译者是不同文化的调停者,因此,他/她需要以恰当的策略和方法向译语读者呈现“他者”,这也是译者的核心责任.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会在译入语文化中创生一个“杂合”文本,这个“杂合”文本融合了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双重特征,是两种文化妥协的结果,体现的是一种不同文化的共生关系.本文以研究案例为克莱门特·埃顿(ClementEgerton)的《金瓶梅》英译本TheGoldenLotus为例,集中探讨在文学典籍英译这一跨文化交流活动中,运用陌生化翻译策略保留和再现“他者”的方法及其跨文化传播意义,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杂合”文本的基本特征.

  • 标签: 陌生化手法 英译《金瓶梅》 异域化 混杂化 杂合文本
  • 简介:本文较为深入地评述了2012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著《走向真理的探索——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一书,认为该书是一部值得我国高等学校研究型课程参考的教科书,为从宗教途径探索真理,提供了令人深思的新途径。

  • 标签: 白银时代 俄罗斯宗教 文化批评理论
  • 简介:继《波士顿环球报》和《新闻周刊》被收购后,今年八月,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亦出价2.5亿美元收购了《华盛顿邮报》。目前看来,这笔新的资金确实能给这份传统大报一丝喘息的机会;但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华盛顿邮报》在结缘贝索斯之后,是否能保持其原来在人才水平、报道深度和广度,以及国际新闻报道等方面的行业领先地位?这位新股东又是否能尊重采编独立、内容与经营分离、维护新闻价值的报业传统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标签: 《华盛顿邮报》 贝索斯 传统媒体 杰夫 联姻 财富
  • 简介:在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枯燥的英语知识生动化、趣味化;如何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成效,已成为广大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真正挑战。在山东万医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多年的实践中,笔者认为情景互动教学的应用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取得良好的英语学习效果。

  • 标签: 情景互动教学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 简介:即使在中国学者眼中,英美文学地图研究至今仍然属于尚未深耕细作的学术处女地,然而它已然凭借图形叙事和科学话语的双重优势成为西方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站在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立场,借鉴西方现代地图认知模型,提出了比较文学地理学的阐释范式。这一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的新学术增长点,不仅能成为继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之后的新研究角度,而且在文学地理学的新视野中观照经典的外国作家创作的作品,阐明国家地理位置会自然形成作家地理叙事和艺术话语的文学特征,而世界文学的交流会突破现实疆界的空间意识,焕发出别样的叙事空间图景。

  • 标签: 文学地图 文学地理学 梁启超 苏珊·桑塔格 托马斯·曼 比较文学认同学